文/本刊记者 张斯絮
兰宁羽:做中国两亿宅男的卖梦师
文/本刊记者张斯絮
只要这个人具备热情、靠谱、有钻研精神,执行力强,有韧性,任何两三条,我们就投他,一次不成功,再投,还不成功,继续投,一直投到成功。只要人靠谱,我们就要帮他一辈子!
2015年1月5日,一块面积达115平米的巨幅LED大屏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被点亮。数天后,它与深交所联动,完成了我国企业IPO挂牌敲钟上市的首次户外直播——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而兰宁羽说:这是全球第一块为创业者而建的大屏幕,它一定比纳斯达克更好玩!
兰宁羽,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年轻的CEO”。15年前就已登上《中国青年》的封面,那是如何令人难以置信的20岁少年?“一家外资科技公司核心团队的负责人;一家音乐网站的CEO;一个乐队的主唱和键盘手;几项发明专利的拥有者;一个人见人爱的电视台英语节目主持人”。
而今15年过去,依然是那副英气外露的青春模样,而那个敏锐的头脑愈加“疯狂”起来: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再到打造互联网平台汇聚创业者和投资人,他创建的“天使汇”,在三年内,已为其平台上挂牌的近300个创业项目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数据截至2014年12月底)。
但是,“天使汇”所能做的,仅仅是关于钱吗?如今兰宁羽常常这样问自己。创业者们需要更大的舞台,青年人创业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北京也理应竖立“大屏幕”这样的中关村地标。设想中,生活在“村”里的有5万IT员工,10万高校学子,30万创业者,他们每天会花10分钟走过大屏幕去吃午餐,又花10分钟走回去。下一个10年,在他们之中一定有人会成为下一个徐小平或雷军,甚至是下一个比尔·盖茨或扎克伯格。
别说未来的一个15年,哪怕是未来的100年,兰宁羽说自己也许依旧在创业。当“中国最年轻的CEO”已成往事,他想亲手去扶助、成就一批更年轻的中国CEO。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携手更多人去实现更多的梦想,这才是更值得自豪的事。
18岁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不到30岁就成为资深的天使投资人。或许你会以为兰宁羽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可他却把曾经的自己称为“持续不成功的创业者”。
1996年,还是那个要靠“猫”拨号,网速至多不过几十KB的年代。那个充满着好奇心的大男孩已对崭新的互联网世界着了迷。通过网络,可以建立社区、买卖商品,甚至能实现创业梦,美国网站上一则有关风险投资的报道吸引着兰宁羽——利用别人的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意思!
因为从小爱弹琴爱唱歌,兰宁羽想做一家音乐网站,于是他不停地查资料,打电话请教朋友。彼时,即便在美国,也没有类似VentureHacks那样整理好的创业问答,更没有TechCrunch那样的科技创业博客。比照着一份相对“成功”的模板,他“照猫画虎”做着自己的商业计划书,用了整整15天!按照网上提供的邮箱地址,向数百家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一一发出邮件,他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一个刚上大学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忙活着要做生意?做公务员和教师的父母觉得儿子简直疯了。从创办音乐网站到运作跨平台出版公司,从筹划机场的广告营销到尝试全球通信行业的咨询类公司,整个大学阶段他几乎没什么闲暇赶去上课,还好最终拼死拼活地完成了补考,才得以顺利毕业。
互联网的世界里并非永远春光明媚,那里也有刺骨寒冬。多少次被寒风侵袭,兰宁羽的公司有的死掉,有的卖掉。最深刻的体会是,每一次谈融资,内心都在经历着一场痛苦的挣扎。谈数据,谈条款,好像时刻准备着要被人扒光,完全丧失自主权。
2008年转型做天使投资人,失败的经验也远比成功的多。有的项目打水漂,有的项目钱投出去人却不见了,有时与人合投最后不欢而散,有时明明发现了绝好的投资机会,却被别人抢占先机,甚至白白被人坑掉……
十多年来在广阔的兴趣海洋中遨游,却始终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但兰宁羽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失败,只要你的生命没有终止,就不能轻言放弃。
到了2010年,国内的创业板一经推出,便掀起了一场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潮。蓦然回首,兰宁羽想:何不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把融资过程简化,让投资人更快捷地发现好项目,也让创业者更轻松地找到伯乐?创立“天使汇”已经是兰宁羽的第七次创业。而这一次,正是过往的那些不成功经历让他“久病成医”。
事实上,作为中国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天使投资平台,“天使汇”在几年间也不断面临着互联网行业最普遍的“山寨”。最多的时候甚至一下会冒出二十几家类似的公司,然而做了半年一年,大多数都不了了之。大家都在好奇:“天使汇”凭什么能一次又一次地刷新最速百万级、千万级融资纪录,还能做成全球成功率最高的线下路演?
在“天使汇”这个平均年龄27岁的青年团队里,几乎所有小伙伴都曾亲自创立和投资过公司。兰宁羽就这么轻易地坦承了秘诀:因为经历,所以了解,以至于更善于去洞察、分析每一个用户的痛点,从而能在每一个不同的环节去满足大家的需求,完善自我。
“你有没有哪一点,和别人特别不一样?”
不论是面试人才,还是谈新项目,兰宁羽总爱询问上面这个“保留”问题。
“那么你有没有一个观点,周围人都认为是错误的,而自己却坚持认为是正确的?有没有一种特别的感知力,甚至是超乎寻常的第六感?有没有在做一件事时,感觉特别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经过他不断地提示,可能很多人都会找到自己身上的特点。但当他问及“有没有花一点时间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为何总要问及这些貌似与商业毫无关系的问题?因为天使汇有一个核心理念,每个人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闪光点。只有真正发现这个闪光点并不断强化它,你才能变成独一无二的人,才能成就非同寻常的事。
如今,资讯是如此通畅、发达,创业成本越来越低,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甚至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或许会出现互联网高管、媒体人、公务员等各行各业的青年大范围离职,从知识阶层到“杀马特”的创业精神被大规模激发。
然而,投入这场大潮之中,是为创业而创业吗?
曾经,迫于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赚钱的压力,迫于种种现实压力,我们不得不屈从于既定思维,孰不知竟因此迷失自我。然而创业的关键是什么?找钱?找资源?找人脉?不!就是找自己。首先认清自我,然后专注优势,即便小痛点也能闯出大名堂。
诸如此类的奇迹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天使汇”发生。比如,都曾在天使汇挖到第一桶金的“黄太吉”、“滴滴打车”。放在融资前,谁能想到一张煎饼果子能引爆互联网思维,一个打车软件能革命性地颠覆生活?再比如,时下活跃的中文美食社区“下厨房”。
与很多“宅男”风格相似,下厨房的创始人王旭升就是一名不善沟通的创业者。很多投资人发现他的产品不错,可是一见本人,就失去了兴趣。怎么办?“天使汇”给他的意见是,把产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
于是,这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就窝在回龙观的一栋民居中打磨他们小而美的网站。几次资金链快断裂的时候,就在“天使汇”上发起小额融资,凭数据说话,甚至不必与投资人见面,靠着100万、200万、300万活下来。当“下厨房”的日活跃用户数超过十万(目前已超百万)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投资人主动找到他,甚至争相竞价希望获得投资机会。
太多人创业,总在纠结于出身、背景是否华丽;太多人一约见投资人就变得很沮丧,总是被别人的想法左右,开始动摇初衷……其实每个人都遵从内心的声音找准方向,建好团队,做好产品,那么融钱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国青年》:这些年你接触了大量的创业青年,是否总结出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功?
兰宁羽:只要这个人具备热情、靠谱、有钻研精神,执行力强,有韧性,任何两三条,我们就投他,一次不成功,再投,还不成功,继续投,一直投到成功。只要人靠谱,我们就要帮他一辈子!新的活力,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那么,中关村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是北京大学与中关村二小之间那块最初的发源地,还是中关村大街南北向的“电子一条街”?是海淀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地,还是范围更为广大的高端产业集群?……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已表明今天的中关村概念与昨日已大相径庭,大时代的“村子”也变大了!
中关村的发源地范围在如今的北京大学与中关村二小之间。整个中官的地界,北边挨着成府,边界是一条东南向西北的斜线之前,后来修建成府路时才取正为南北向,再拐为东西向的。东界是蓝旗营的西门,南界在现在的四环路南侧,西界在今中关村北路西侧。“中官”地区分为南北两甲,到了土改时期,总共才住了40户人家。
而经过新中国65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关村”已由原先的“穷乡僻壤”变为国家战略重点扶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空间网状格局。
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这个几乎覆盖全北京的园区设计将“中关村”的地理位置无限放大。
而重点建设的“两城两带”,即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顺义部分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区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则将“产学研”相结合,区域优势相协调,突破了之前各行政区“单打独斗”的局面,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中关村也突破了原先地理位置概念的具象化束缚,转变为一个“高科技品牌概念”。更多的IT精英愿意聚在这里创业圆梦,更多的投资方愿意成为某个创业者的“天使”,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在这里购买电子产品……
中关村已经转变为一个符号,一个概念,一种情怀,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指引中国科技前进的未来。
今天的中关村被摆在了国家发展规划中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从未搬离中南海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十八大后也“进驻”了中关村。
2013年国庆前夕,习近平主席将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他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鼓励大家力争2020年将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9所高等院校、140多家科研所以及40余万在校大学生……庞大的数字背后是国家的战略定位,更是中国青年一代创新研发精神的集聚。
犹如原子核裂变,从当年的“四大元老”——四通、信通、科海、京海,到之后的“电子一条街”,再到现在定位北京、辐射全国的“中关村神话”,中关村借助科技的“东风”,重新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宇宙中心”、“中国硅谷”,高速成长中的中关村又有了新的称号。这个被年轻人亲切地称为“村子”的地方成功实现“逆袭”,一举成为最前沿科技与思想的阵地。
忧患也随之而来,互联网泡沫、行业恶性竞争、高额人才成本、电商冲击、失信问题突出……当抄袭、模仿、口水战成为IT行业搜索的关键词,当加工贴牌成为行业机器运行的主要动力,当“IT民工”、“码农”成为年轻人的日常感慨,当“百年老店”只是梦想,“村中”的年轻人开始摇摆,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去,一些人正在准备离去。然而,与此同时,满怀激情与理想投奔中关村的年轻人却也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我们相信中关村的未来,是因为当代的中国年轻人还有情怀。北大清华的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除了学生,还有中关村刚下班的IT精英;海淀图书城里总是灯火辉煌,程序设计的书籍在这里经常卖到脱销;车库咖啡里总是人头攒动,他们或站或坐,桌上凌乱地摆着电脑,不断地交流着创业的想法……
You Tube创始人陈士骏看到这样的场面,不禁感慨:“有那么多人在那里创业,即使在硅谷都没有这样的场景!”
硅谷都没有这样的场景,中关村做到了。面对美国硅谷强势地产品输出,中关村没有退缩和畏惧。以罗永浩为代表的中关村年轻创业一代用情怀战胜困境,用认真战胜浮夸,用坚持战胜半途而废。
3D打印、集成电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和健康、航空航天、增材制造、云计算、大数据、高端服务器、水处理、纳米材料、生物芯片、农作物精准生物育种、量子通信……掌握核心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宏伟蓝图在今天的中关村正在成为现实。
从中关村大街走过,人们早已忘记这儿曾经是明清太监的栖身之地。从墨守成规到推陈出新,中关村正以跨越式发展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弄潮儿”,给了历史最好的回应。
责任编辑:尹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