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侨最早的舞台圆明园路往事

2015-11-22 07:35沈思睿
东方电影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戏院博物院圆明园

文/沈思睿

上—海西侨最早的舞台圆明园路往事

文/沈思睿

外滩源圆明园路虎丘路新貌(陈志民摄)

1846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议定,按照《土地章程》规定,英租界得以确认。外国侨民陆续增多,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由于圆明园路周边靠近英国领事馆,西方文化传播渠道较多,又不受中国政府管辖,因此成了西方文化登陆上海的前沿阵地。

(图1)1884上海地图中标注的圆明园东路和圆明园西路

(图2)民国二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标注的博物院路和圆明园路

圆明园路的开辟

历史上的圆明园路其实有两条,大约修筑于1860年前后,在工部局1863年8月13日的道路路名表中把两条道路分别取名为上圆明园路、下圆明园路,即今天的虎丘路和圆明园路。英租界第一批正式命名的道路都以中国的省市政区为主,只有圆明园路和扬子路(后更名为中山东一路)例外。

但圆明园路的“上”“下”之分因何而起呢?搞清这个,就不会对这两条道路的路名发生错误的认知。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根据“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认识, 西为上游,东为下游。如果两条南北向的道路基本并行,路名相同的话便要区分“上”“下”。西面的一条为上,东面的一条为下, 上、下圆明园路就是英租界里第一次按照这样的原则所取名的。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习惯性和随意性的原因,在此之后的报纸、书刊、地图、口头称呼乃至官方文件上都出现了关于这两条路五花八门的提法。有称东、西圆明园路的(图1),也有称南、北圆明园路的,或者混为一谈统称圆明园路。在工部局《会议录》中, 有不少地方出现“ 圆明园路”, 除去译文错误、原文模糊外,十几条路名的原文记录就是如此,因此很难断定究竟是今日的哪条道路。1886年5月10日,董事会会议收到夏德博士等人的来信指出:由于上圆明园路与下圆明园路路名相同,经常使新搬迁至此处的居民感到不便,因此,来信建议将上圆明园路改称博物院路,下圆明园路则直接称为圆明园路(图2)。工部局会议对拟议中的路名更改问题是否可能在地产分界线和抵押等方面发生困难进行了一番讨论后,决定答复如下:工部局并不反对对这些路名做如上的更改,同时会议将指示测量员把路角的街牌做必要的改换。1943年,上海汪伪政府当局收回租界,博物院路又改名为虎丘路并一直沿用至今。

(图3)20世纪40年底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大门外景

(图4)1937年前后的阿哈龙会堂外景

教会主导的文化核心区域

清末以后,以博物院路为中心,结合临近的圆明园路、南苏州路和香港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基督教(新教)文化汇聚区,可与沪西徐家汇的天主教文化区相媲美。这一带的大楼内,分布着许多中外教会机构,如美以美会、美国浸礼差会、南长老会、中华基督教教育会、英国圣公会等等。临近博物院路北首西侧的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所在地。1844年,美国人乔治•威廉在伦敦创办基督教青年会,其活动方式也逐渐从原先的宗教,向教育、体育、娱乐等多样化方向拓展,以此适应青年的需要。1912年12月,在基督教青年会第六次全国会议上正式成立全国总部,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会址设在博物院路131号。与该机构性质相仿的还有1923年成立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 其址在圆明园路133号(图3)。这个区域还有两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建筑。圆明园路面朝南苏州路有一座名叫新天安堂的小型礼拜堂,是英国非国教会系统的教会于1886年购地建成的,在上海早期外侨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博物院路20号另有一座规模颇大的教堂, 则是属于犹太教的,名为阿哈龙会堂,由旅居上海的赛法迪姆犹太人建立。民国9年,欧司爱•哈同为纪念其已故的父亲,独资捐献在博物院路20号(今虎丘路42号)建造了一所阿哈龙会堂(图4),可容纳400余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教堂关闭。1949年中上海解放后,该堂成为文汇报社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因建设文汇报新大楼被拆除。

这一带教会的出版机构也不少。这其中,圆明园路205号的中华浸会书局最具代表性。中华浸会书局前身为美国传教士湛罗弼于1899年在广州创立的美华浸会书局,1925年迁来上海租界营业。它主要出版符合浸礼信仰特点的宗教用书,其中要数《真光》月刊最有名,是当时基督教内畅销的刊物之一。

而与圆明园路毗邻的博物院路,命名其实是来源于建于上圆明园路边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1823年,英国人在伦敦成立皇家亚洲文会,并把支会设在印度孟买等地。1842年,英国侵占香港后,于1847年在香港成立中国支会,研究中国艺术、科学以及自然物产。这些调查和收集客观上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中国文化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桥梁作用。187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舍在圆明园路落成。1874年,建立的“亚洲文会博物院”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院。博物院建立后,以收藏、陈列上海周边地区及长江流域的动植物、矿物、古董及人类学标本为主,着手开展标本的采集、征购和剥制。初期中国历史文物较少,所以叫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经过在上海的英美人士的捐赠,博物院的资料、藏品逐渐充实,且多为东方国家的史料。为此,亚洲文会博物院的声誉在当时上海的西洋人中影响日盛。当时上海的《图画日报》介绍:“该院任人游览,不取游资,诚开通智识之一助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32年建成的亚洲文会大楼被日军强占,大批藏书、文物被劫到东京。日本投降后被追回了一些,但仍有一些遗失。上海解放后不久,1952年6月27日,博物院接受军管,剩余藏品由新组建的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分类接受。接管后,楼房先后作为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等,后被上海图书馆使用,当作书库。20世纪90年代初,原大楼底层连同二楼成为证券公司的营业大厅,现已修葺一新,另外它用(图5)。

(图6)A.D.C剧团演出剧照

(图8)兰心大楼外景

(图10)光陆大戏院开业广告

(图7)位于香港路圆明园路口的兰心剧院

(图9)20世纪30年代的博物院路南苏州路口及光陆大楼

(图10)1937年的光陆大戏院

(图11)光陆大戏院首次放映有声电影的广告

戏剧、电影的领先之地

上海开埠后,定居上海的外国侨民逐渐增多,西方文化娱乐形式也随之输入,而圆明园路周边地带因靠近英国领事馆,很早就成为外侨活动的核心区域,为西方文化进入的领先地。1850年12月12日,外滩一带便有西人组合的“浪子”(Ranger)和“好汉”(Footpad)两个业余剧社使用废弃的仓库开展表演,《势均力敌》和《梁上君子》两部剧目的上演,就此拉开了中国话剧的先河。随着外国侨民迫切的文娱需求,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英侨爱美剧社,它的组建与演出成了西人在上海最早的话剧演出组织。1866年,由英商投资建造的第一所木结构的兰心戏院于诺门路(今香港路)上的圆明园路口处落成。1867年,由英侨爱美剧社的首部外国戏剧《银鱼在格林威治》在此上演(图6)。可惜的是,兰心戏院于1871年不慎毁于火灾,但于1872年开始重建(图7)。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戏剧业日渐萧条,“兰心”也难以幸免,除了偶尔的演出,很多时候只能空置。1929年1月,英侨爱美剧社董事会以规银十七万五千两的价格将“兰心大戏院”的土地权和房产权一起卖给了一个中国地产商。不久,剧场就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一幢七层楼的大厦,命名为兰心大楼(图8),成为现在外滩地区的一幢商用建筑。而1929年12月,英侨爱美剧社董事会在法租界法国总会(今花园饭店)附近的蒲石路与迈尔西爱路(今长乐路与茂名南路)转角处觅得一块土地重建新的剧场,于1931年2月5日竣工,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兰心剧院。

就在“老兰心大戏院”旧址的北边,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46号,有一座光陆大戏院(图9)在近代上海的影院发展过程中也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光陆大戏院其实是光陆大楼的一部分,据说光陆大楼是上海唯一一栋将剧场建在大楼内的建筑。大楼位于虎丘路南苏州路转角处, 1925年由英商斯文洋行投资,鸿达洋行设计,共九层。大楼的上部七层是写字间和公寓,底部两层是剧场,1928年2月25日开业,由英美商人开设(图10)。开业初主要放映英、美电影和演出西洋歌剧,还有舞厅和酒吧。剧场内部颇具特色,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900只,楼下500只,楼上230只,两侧还有包厢专座。内部装饰考究,音响设备齐全,有冷暖设备。建成初,主要放映欧洲影片,有时西人在此演出话剧,但欧洲片不如美国片上座。1929年6月,美国远东游艺公司收购了光陆大戏院,增添了有声放映机(图11),专映美国派拉蒙公司的影片,果然人气爆棚。20世纪30年代的光陆与大光明、大上海、夏令匹克、奥提翁等影院都是当时的头等电影院。而当时光陆大戏院一直维持的高票价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颇有关系,它位于英国领事馆附近,周围还有英国各洋行的高级职员宿舍和基督教青年会,客人的欣赏口味与收入都是较高的。光陆大戏院放映影片的艺术性也较其他影院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剧场被汪伪中华电影公司强行管辖,改名 “文化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又改名为曙光剧场。后来成为专门放映新闻纪录片的曙光新闻电影院,之后曾经长期作为上海市国际贸易会堂,目前整栋建筑正在改建之中。

现今,虎丘路和圆明园路已经成为外滩源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周边的一些历史建筑经过修缮改建后也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的西洋文化领地也正在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娱乐的新选择。

猜你喜欢
大戏院博物院圆明园
梅花依旧向阳开
——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春意
游圆明园有感
视觉
圆明园里过大年
上海大戏院三月“重生”
70多岁上海大戏院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