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50年代出生的徐健国,是他那一代为数不多的真正打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艺术家。幼儿时在民国年间培养的精英分子的私塾培养下,成年时拿着赵无极的名誉担保信,徐健国拿到了美国巴顿艺术学院的奖学金,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画家。毕业后,他顺利签约画廊,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在纽约市小颈山的别墅区里隐居,不停地用艺术作品交出他的人生笔记。
他曾被迈克尔·苏利文所著《20世纪中国艺术家与艺术》专门介绍。曾在布鲁克林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展出作品。他喜爱收藏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古文物,据说可以装满一个小型的美术馆。
五十年的艺术之旅,他的作品从传统的山水,到抽象表现主义,又回到用传统水墨在丝绢上画现代城市,开创属于自己的“城市山水画”。他的作品令人着迷而迷惑。更令人想探究的是,到底是什么让他成功跻身美国主流社会,艺术获得肯定,并成为推动中西文化对话与交流的艺术家?
扎根东方
2015年中秋节前天,华裔艺术家徐健国再次踏足广州。作为艺术家,成功的经历和头衔并没有让他异于常人。当他坐下来和年轻的记者聊天时,不徐不疾,温文有礼,给人平等和尊重的感觉,又像位可亲可近的邻居或者长辈。
“你的问题很丰富,我很认真的思考了
下。”说着他拿起手机也要录音,
边向记者解释:“我想借此梳理下自己的经历,回去也给我糖水里长大的女儿听听。”
他回忆起自己的出生之地,上海、淮海路、淮海坊、法租界,一个文化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徐健国出生在这个全上海公认的最美丽、最摩登、最有腔调和情调的条街。
但徐健国的家庭是淮海路的普通的人家,祖辈自徐州南迁浦东,世代为白宫安居之农。父亲内向好学沉默寡言,在家族里并不得宠,14岁只身离开了浦东,到浦西谋生,在淮海路安家育子。多年后,在徐健国整理父亲的遗物的时,发现父亲为了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会,曾经努力学习英日德多种语言。徐健国觉得,这仿佛是父亲给予他的精神遗产,或者是某种家族的遗传密码——你要清楚你的理想在哪里,你想要做什么?
少年时代,徐健国师从传统画家叶浩之。这位独居老先生非常严格,要求他临摹名家作品,临摹不像则不得过关。如此周二课每课三小时,从草木石画到青绿山水,从古文观止到荷马诗篇,还要帮老先生研墨、晒古书善本。三年的时间,徐健国掌握了扎实的传统山水技法。
老先生终身未婚,没有子女,只有一屋子书籍。既有西方的抽象绘画,又有中国的书画。文革前,老先生把书上的画剪下来卖,徐健国一边帮忙,一边大开眼界,这为他多年后创作中西结合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奠定基础,并从中国的传统书法中得到了当代艺术的启示。
1973年,徐健国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在上海歌剧院担任8年布景师。1984年获得奖学金赴美求学,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出国的画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健国选择出国,他自问:“我要把什么带到美国去?我拿什么让别人来尊重我?”他的内心告诉了他答案。他花了4年的时间去学好英语,攻克语言难关。第二件事,则是他不断去走访些老先生——不一定是大家,但都是真才实学的中国文化传承者。
徐健国说:“当时,我不知道哪天会回到中国,如果这些老先生带着他们的知识离开人间,太可惜。”4年的求学与求贤,并不轻松,因为文革的硝烟刚被吹散,红卫兵的阴影尚存。老辈对于小年轻依旧提防。不过徐健国并不气馁,效仿刘备三顾茅庐,受益颇丰。
1985年他刚抵达美国时,就开始讲学自己关于中国文化交融的体悟。他说:“如果个人对自己的母文化、历史、人文传统都不了解,就不要想在异国他乡得到别人的尊重。虽然人人都对你很礼貌,这是西方文化的礼仪,但是你在他们心里的地位非常低。”游弋西方
1985年,徐健国进入纽约巴德大学梅尔登硕士学院学习,他成为这所学校125年来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同学来自世界各地。面对多种文明的交叉口,他每天都面临个问题,你是谁?你来自哪里?文化的冲击,促使他对文化差异的思考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并贯穿于他的创作之中。在美国生活30年,徐健国发现人文情感没有设限,人跟人都是样需要爱的归属。但是一旦把意识设定了界线,就会产生很多偏见,因此人类文明需要交流。
初到美国,为了凑齐奖学金之外的学费,徐健国开始了8个月的打工生活。只要可以谋生的事情,他都去。街边画像、给艺术家做模特、送报纸、送外卖。最窘困时,下雨把黑色垃圾袋套在身上,因为舍不得花钱买雨伞。一次,徐健国给成人学校做画画模特,三个小时内他直保持着自然而然的微笑。结束后,有人问他:“你怎么能直保持这样笑下去呢?”
徐健国回答:“因为我看到你们热爱艺术,自己内心感到非常的欢欣。”他被邀请到这个美国家庭作客。这成为他踏进美国社会的第一个美国家庭,此后30年来直是非常好的朋友。
“我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看的:人生的轨迹是上苍已经安排好了。你要做的就是采用怎样用种态度去对待周围将发生的事情,然后经由这些事情回归到自我。人生就是这样简单,做个单纯的自己,你就会获益无穷。始终保持个诚挚平和的心态,别人都会欢迎你。”徐健国说。
巴德大学的美丽让这个艺术青年痴迷沉醉,他喜欢光着脚在草坪上跑跑走走,看看自己晨露下的脚印,想象着自己的未来,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巴德的艺术教育与国内大学迥然相异。同一届的研究生有7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绘画、雕塑、电影、摄影、作曲、写作),一共50个学生。每两个学生分配到个老师。每周,学校都邀请校外的艺术家讲座。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每个专业学生的评议大课,从而对每种艺术都能接触和贯通,领会到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这种文化大氛围中,徐健国有机会从另外个西方视角审视来自东方的文化。
连接东西
从1 991年到2004年徐健国次又次回国。在西安、北京、广州和其它各地研究了解自己祖国的母文化、研究考古新发现、考察文化遗址、在杭州研究南宗官窑陶瓷、他在成都研究藏族唐卡、在新加坡研究中国战国青铜器。
彼时,他的作品也得到了佳士得的留意。在参加数次拍卖后,他突然闭门谢客。用14年时间创作《申城新瑞图卷》。为了创作该幅作品,徐健国频频从大洋彼岸回到他从小生长的上海,分别以水墨,彩色长卷,描绘上海新旧14000多座建筑物。
上海的建筑速度非常之看快,快到他画的速度赶不上变化的速度。中国的白墙黑瓦老民房,地方特色的石库门,老城区的亭台楼阁,英国式的石头大厦,法国式的小阳房,现代建筑的摩天高楼以及当代的玻璃建筑,各个租借地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他要从五花八门的跨时代的实物群里,找到技与法并不容易。他创作这样巨幅作品的方法是,在解构中找到重点结构基因就迅速铺开来,像抢救样,先用非常简单的符号来抓住感觉,最后像十月怀胎一样慢慢来。
用这种方式,他还画了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捷克、奥地利等国家,每年他有一百天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跑。当他的作品和同样题材内容的德国铜版画或油画,并列放在一起展示时,人们会直观的感受到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是多么不同。
“徐健国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一元为核心的创作思维,展现了多层面与深层结构的视觉思维特征;以绚丽的色彩结束了中国画没有光影变化的历史,赋予传统与新生命。”评论家如此评价他的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申城新瑞图卷》在主题国宾馆展出。
徐健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的作品创作有感于《清明上河图》,中国开始有了商业和城市的雏形,这些年他在看到中国城市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感觉到人们物欲的膨胀,精神追求的萎缩。他想用宋人儒雅的表现手法,警醒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希冀中华民族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能向前走。
这些年来,徐健国周游世界各地,同时也目睹文化的冲突在时刻发生。他意识到中西方文化亟待加强交流,于是在2012年,他开始创作《大同图》,耗时年半,作品终于呈现在面前。《大同图》截取被称为“东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宋代绘画和稍后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进行组合,同时运用中国绘画笔墨意境结合西方绘画光影透视效果。对立的艺术手法,而他所倡导的是“大同”,是在不同之中寻找共和,不要过于追求民族主义,尊重文明差异的彼此换位思考,最终得到人类文明同存的大同世界。
“只有将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放在个平台上冷静看待,才能清醒的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缺点和优点,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只有认同彼此的文化的价值,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世界才可以相对稳定。中华文化的多元组合,其重要特点是追求求同存异的包容性。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必须拥有宽广的胸怀。”徐健国说。
对话徐健国
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偏离了方向
个人经历
收藏拍卖:您出生于建国初期,中学时代遇到文革,下乡务农。文革结束最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戏学习。改革开放又是最早到国外学习的艺术家。作为华裔艺术家,您能够在美国打入主流社会的圈层,这个过程定非常不容易。
答:我已经65岁。现在的我来看,人生的那几个阶段确实经历了不少作为个人成长所必要且难得的历程,成就了现在的我。我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看的:随缘而安地做该做的事并用个平淡纯真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突发的事情,然后通过应对这些事情如何寻找到内心平静的自我。
收藏拍卖:刚到美国,应该是您生中的关键点。那是种什么生活状态?
徐健国:是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也是最落魂的时候,但也是考验自己意志的最佳时机。那时候我34岁,在生存与理想已成为最基本思考主线时,意志才显示出决定权。那时我想如果我不能冷静地把握住自己和自己的目标,在生活的压力下慌乱地直接去打工,我可能就一直这样为生活所累。我还是想创作几幅作品来记录即时的心情,可是我又没有足够的绘画用具,最后在房东废弃的刷墙盘子上用脚沾着墨创作了到美国后的第幅作品。现在回想那幅作品是我很好的一篇生旅日记。
收藏拍卖:您能成功跻身主流圈层,原因是什么?
徐健国:人无论做什么,金融、艺术、医学都只有很单纯专一才能做好,对于其他东西不要太在乎,享受过程才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作为艺术家,他就要认定个艺术的终极目标,让社会向我靠拢,让社会承认我的个性,永不放弃,而不是由我去迎合这个习俗社会。社会上个单纯而又执著的人,
般都是优秀的人。一旦发现有类似素质的人,美国上层社会就会觉得这种人是值得交朋友的,因为保持这种品质不容易,他们对于这些人是非常看重的,机会也就这样产生的。
收藏拍卖:您在美国接受了精英艺术教育,相比之下,您对国内的艺术教育有什么看法?
徐健国:近亲繁殖。对于艺术教育的终极点,没有从人类思想史本身的深层层面思考,而是从技术上过多地作“形而下为技”的解读,这是中国现行的
种艺术教育方法的短板。另外,大部分的老师艺术知识的储备太依赖个人经验而西方的老师会更注意根据学生个性和擅长去量身裁衣。
谈艺术创作
收藏拍卖:您的创作经历了传统山水,到抽象表现主义,目前创作了“城市山水”系列。如何理解这其中创作风格的变化?
徐健国:在我看来,要去审视你所拥有的艺术观念和知识,你所认定的行为的方式,是不是正确的,因为个人的生始终是在变化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行,因此很难想象个真正的艺术家会抱着种风格而不放。我们所信赖的中华文化核心以及整个体系,哪些是值得怀疑的?哪些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是人类共有的财富而必须坚持的。
九十年代后我常常回国看望亲友,每次回来我都要去看看画展。我发现中国画的方向越来越有问题,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没有在中国文化的核心领域里面去寻找新的高度,而是偏离出去成为玩家的笔墨情趣。所以很多西方艺术评论家对中国画不以为然,到后来就成了玩家们“修身养性”的东西。如果看中国画,你会发现千篇一律的内容题材和大同小异的风格,至少90年代那批作品就是那样的。所以我在九十年代中间的那段时间,我对西方绘画的创作完全停止了。我在思考,我个中国艺术家到了美国,学会了西方的思维方式,把握了西方的艺术法规,那我是否还是回过头来发展中华的文化艺术呢?
中国山水画的初创贯彻了中华人文思想的精神,尤其是道家的法理概念更多些。以大自然山水的貌像来抒发人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体悟,我觉得艺术必须是有感而发,我把目光放在城市上,客观事实是,我们内心是怎样感受到城市与山水画之间不变与万变的必然关系。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文人墨客画,精髓都没有了。中国的绘画的审美标准很重要的点就是“意气神”,最重要就是要空明,要把人生看得很清淡,把自己束缚在至尊的法理之下,如八大山人极限主义的洒脱表现,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他要表达的法理,理性下面需要的感情释放,“澄怀味象”的概念意识,把内心彻底释放出来,寥寥数笔已经够了。你要知道这是个需要修炼的东西,你可以想象个人赤裸裸地站在你面前所需要的坦然。
我推崇五代宋代的绘画。五代人的手法和宋人的手法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昆曲与京剧的关系样。五代的哲学背景以玄学为主,它在个梳理寻找三教结构的萌芽阶段,到了北宋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它前面画啊画,理性的东西走到感性这么深,庄子就是这样。文化没有比较不行的。艺术上的东西定要是平面地展开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打开了个视角。
收藏拍卖:您多年游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那么,在您看来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基因是什么?如何体现在您的作品之中?
徐健国:中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西方的艺术是与科学相挂钩,是种思辨的形象思维模式。他对物质(如人体、大自然、光与色)的重现、描绘,是西方文化的根本。东方绘画主要是个人冥思体悟的个人经验,这使中国人形成“天人合”的概念,和对意境的审美的追求。
西方的文化的主导精神逻辑思维,使他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不断打破现有概念的既定的思维模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和深化,越来越扩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层面,这是西方绘画最有力的推动。
但是中国绘画认为最重要的是,主观和客观是如何发生关系的。是个做的减法过程,寻找内心的深度。东西方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人类的发展史和思想史。东方做的是减法,西方做的是加法,各得其所,各有好处。
做减法的过程,最终水墨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高峰。中国的艺术材料是世界上最敏感的材料,墨是用烟的成分,飘渺而无所不在,最能表达人的细微情感。水也是在不停变化的物质。水和墨结合,它的微妙和层次感,是其他任何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笔和宣纸的创作也是如此。笔的形状,中锋、侧峰的运用,在各个方向的弹性和聚散,可以在中国制笔的四大要素看出,毛笔对于描绘中国人的心灵状态是如何的聪明。宣纸和绢对水的敏感性,对于墨色的分辨能力,能够最合理的把中华民族的音韵气、意气神等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我对于东西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在概念上首先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体会到两种文化的不同。其次对东西方的材质做个合情合理的结合。我把中国画的材料,和西方的绘画材料,做了一个比较细的分析研究。比如我的油画布,有宣纸的成分组合在起,对于水感有比较大的敏感性。颜料也是经过特别处理,包括水状状态,半液体状态、胶状状态。所以一笔下去,可以产生三维空间的效果。西方是色彩的累积和堆积,创造个物质的现象。中国画是墨色渗透于宣纸之中,体现种内心空蒙和虚灵。我认为我把二者的结合,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就是气韵和色彩的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