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民
“互联网+”时代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发展之路
□ 周 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国家相继发布“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互联网+”时代下,更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利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益民服务等创新方式,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作为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通过与互联网安全、可控地融合,一方面可全面支撑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构筑“数、云、管、端”一体化的安全保障平台,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安全等重大任务保驾护航。
(1) 我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互联网+”战略全面启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在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去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词,提出互联网发展“变革、互联、安全、惠民、合作”的核心思想;移动互联网、IPv6、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等互联网相关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占据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的近半数席位,更是全面渗透到我们的社交、购物、娱乐、教育、医疗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级政府纷纷设立互联网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便民服务的重要渠道;大量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快速发展。
“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出新的业态。今年可谓是“互联网+”的元年,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
战略,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与工信部、财政部、网信办等共10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并正式印发,其中提出了“互联网+”发展的3年、10年目标,并将重点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11个领域的重点行动。这标志着互联网在国民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已得到了国家层面高度认可,互联网将逐步与各个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我国即将全面迈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激发出电子政务的全新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电子政务将被作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手段和创新方式。借助于“互联网+”的用户至上、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线上线下结合、平台生态、去中心化等全新理念,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从支撑政府部门内部办公业务应用,向更加注重便民利民,提供O2O的政务服务和便捷化、普惠化的公共服务转变;二是从政务部门专网或局域网内封闭建设、自成体系,向更加注重开放共享,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开放政府”建设转变;三是从主要依托政府网站对外发布信息,向更加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创新“政务入口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重大民生议题讨论转变;四是从重点加强统一政务网络建设,向更加注重平台化发展,构建面向全参与主体的电子政务“大生态”转变;五是从政府投资建设,向更加注重建设运营模式创新,探索推广政企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方式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推动政务部门互联互通、纵横协同,还是开展便民、益民公共服务,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都将成为重要选择和基础支撑。
(3)“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升级加剧
近年来,互联网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其中有从伊朗核电站遭遇的“震网”病毒攻击、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到索尼影业公司数据被窃的国家级对抗和掺杂政治因素的网络攻击;从天涯、淘宝、汉庭、12306官网、中国人寿保单、高考生信息到网易邮箱的大规模信息泄露;从支付宝因“光纤被挖断”中断服务、携程网因“误操作”系统瘫痪近12小时到各大券商网站集体“宕机”的重要应用系统服务中断;也有从希拉里“邮件门”、安卓手机“流量僵尸”、“WIFI杀手”到苹果APP Xcode“恶意后门”的移动互联网实时威胁;从“黑帽大会”黑客远程操控克莱斯勒轿车到海康威视被植入远程控制代码的工控、物联网领域的安全风险。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全面融合,万物互联、万物可控,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个人隐私泄漏、大规模网络攻击、关键应用服务异常中断等问题将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其影响还会蔓延至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互联网安全已不仅仅威胁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更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当前,网络安全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等重要阐述。网络安全特别是互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在国家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对于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由于汇集了大量公共信息资源和民生应用,安全保障要求变得更高,为尽可能降低“互联网+”时代的各种网络安全风险,也将更多地依托政务外网开展建设应用。
(1)政务外网应用及建设稳步推进
政务外网是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中办发[2006]18号文件要求建设的我国电子政务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务部门,满足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的政务公用网络。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不需在政务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中央政务外网建设工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由国家信息中心承担,2009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截止到2015年6月底,政务外网的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街道覆盖率分别已达到100%,94.3%,86.7%,33.6%,其中23个省份实现了政务外网全覆盖。在网络接入方面,有116家中央政务部门及相关单位接入到政务外网中,接入政务外网的各级政务部门累计达到14.4万家,接入终端超过183万台。
同时,政务外网重要业务应用拓展工作进展顺利。就中央级政务外网情况来看,目前已承载了国家应急平台、金安工程、金审工程、国家人口库先导工程、12358价格举报等重大全国性业务系统共计37个,运行中央部委间横向业务系统12个,其中包括列入到2015年政府重点工作的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两项建设任务。此外,金审三期、国家法人库、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等17个国家重大项目也已明确将建设部署在政务外网上。地方也在借助政务外网继续扩大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度和范围,特别是在推进协同办公方面,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拓展运维管理机制,方向明确、力度加大、进展有效,据不完全统计,共承载省级及以下业务应用达4000余项。全国政务外网在承载国家部门和地方纵横联动业务应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2)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政务外网在建设之初即确立了“立足全网、积极防御、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政务外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各级政务部门开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的总体安全目标。在安全保障体系具体建设过程中,本着“三个负责,两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和落实各级政务外网主管部门、建设运维单位和用户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技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坚持安全与发展协调,适度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用发展促进安全”,重点建设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网络信任、安全监测、应急响应、标准规范六大体系,提高全网安全管理、综合防护、安全监测三大能力。
为满足政务部门不同的业务需要,政务外网通过VPN安全隔离技术划分出公用网络区、互联网接入区和多个专用网络区3个功能域,即“2+N”结构,相互之间安全隔离,路由不可达,不同功能域之间需采用必要的安全措施和策略进行数据交换:1)公用网络区是各部门、各地区互联互通的网络区域,为政务部门公共服务及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支撑平台;2)专用网络区是为有特定需求的部门或业务设置的网络区域,实现同一部门全国性业务的开展,保证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之间的相互隔离;3)互联网接入区是政务部门通过逻辑隔离安全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区域,满足政务部门利用互联网开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如图1所示:
图1 政务外网“2+N”功能域示意图
经过近10年时间的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全面推进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全网骨干网按照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进行防护,省级政务外网等保报备率达到近90%;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制定并正式发布体系框架、标准化工作规范、安全接入、安全监测、安全交换、局域网安全等10项标准;形成基础安全防护能力,建成VPN、防火墙、入侵防御、防病毒、远程安全接入、流量监测等安全防护设施;网络信任体系不断完善,政务外网CA中心累计发放数字证书约29万张,已为24个中央部委、17个省市的300多个业务应用提供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服务;安全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部署安全管理系统,为20多家中央部委提供统一互联网通道,与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合作实时监测互联网出口特种木马等恶意行为,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处置的联合应急响应机制。
(1)政务外网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致力于实现“三个转变”,即建设目标上向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转变,建设方式上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系统模式上向集约整合模式转变[2]。这些理念的转变正在推动政务外网从单纯的网络支撑,向着兼具网络、安全、数据中心、政务云、信息资源中心等功能的综合平台化方向发展。
即将步入“十三五”时期,国家相继发布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3],加快互联网与电子政务、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政务信息和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和整合,促进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未来,会更加强调“开放行为、保护数据”,政务外网也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
首先,将会有越来越多与市场监管、民生服务、社会和谐紧密相关的重要业务应用从涉密网络和部门内部专网中释放出来,逐步迁移到政务外网或直接依托政务外网开展建设,并通过政务外网与互联网融合,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其次,国家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与信息资源目录,社会信用、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国家基础信息库也正在或将要在政务外网上建设。一方面,面向政务部门开放共享、支撑应用,提升大数据治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带动市场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2)政务外网面临诸多网络安全挑战
新时期下,政务外网在网络覆盖、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支撑、信息共享交换能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公共服务与运行保障支持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政务外网在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开展跨地区跨部门重要应用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将变得尤为突出,主要在于:如何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化、在线化政务和公共服务的同时,重点保障好核心应用和数据的安全;如何在支撑国家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的同时,做到数据的授权访问、共享交换和安全存储;如何在为政务部门提供互联网访问通道、互联网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的同时,及时预警发现黑客和恶意入侵行为,同步保障政务终端安全;如何在推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避免由此引入的安全风险和服务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政务外网还存在着安全顶层规划亟待加强、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全网工作协同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全网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如果这些棘手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制约“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应用和政务外网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将以解决政务外网面临的挑战和安全问题为导向,以安全顶层设计规划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为统领,以上下协同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传统的“基础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与“数、云、管、端”立体化安全防护相结合为主线,打造覆盖从互联网出口边界、至跨网安全接入与数据交换通道、再到关键业务应用、核心数据和接入终端的政务外网统一安全保障平台,同时加强全网安全监测、态势感知预警和政务云数据中心安全技术研究与验证,为政务外网业务应用和政务部门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政务外网安全建设思路图
(1)统筹规划,开展安全顶层设计
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本质出发,重点围绕如何与互联网安全可控地融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政务外网安全体系进行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以顶层设计来指导政务外网安全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政务外网将在实现对部委的横向联通和与地方的纵向贯通的同时,加速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安全可控地融合,支撑更多的政务应用和数据开放到互联网,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梳理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坚持贯彻政务外网“2+N”的技术体系架构,完善“云、管、端”一体化的安全隔离措施,确保政务外网与互联网的有效隔离;另一方面,创新和拓展业务应用系统部署模式,将核心应用和主数据库部署于政务外网以加强安全保障力度;将应用系统Web端外移至互联网数据中心或开通移动政务应用,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便捷化的服务;最后通过统一安全接入和跨网数据安全交换平台,实现应用数据的授权交换和移动用户的可信接入。
同步建设完善政务外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在已制定的10项标准基础上,重点研究制定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入口安全保障、安全接入平台建设实施、业务应用安全、数据安全、政务云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2)强化管理,完善上下协同机制
进一步理顺政务外网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各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机构和建设运维机构统一分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为契机,在牵头推进文件中要求的“理顺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平台与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地方部门接入,重点加强应用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三项重点任务的同时,明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业务职责,重点落实建立中央、地方上下协同工作机制,理顺政务外网运维及业务应用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加快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务外网绩效考核体系,督查引导政务外网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以推进全网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抓手,落实政务外网安全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务外网等级保护定级和备案工作,组织开展等级保护自评估工作,配合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做好政务外网等级保护工作指导和检查,逐步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和联合应急响应机制。
(3)构筑边防,加强出口统一管控
近年来,美国陆续发布实施“可信互联网连接(TIC)”、“爱因斯坦(Einstein1/2/3)”等系列计划,一方面旨在改变联邦政府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大幅度减少互联网接入点数量,目标从4300个减少至100个甚至更少;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出口统一部署深度流量分析、入侵检测、入侵防御等设施,通过大数据汇聚分析,提升网络空间的安全分析、态势感知和安全响应能力[4-5]。
政务外网将在借鉴美国网络空间安全系列计划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统一互联网出入口的安全监测与管控。依托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的力量,在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入口处集中部署安全监测设施,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和精细化的安全服务,及时监测发现特种木马、黑客入侵、敏感数据泄露等恶意行为,进行实时阻断或开展联合应急处置行动,共同把好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关。
通过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互联网通道服务,吸引更多的政务部门接入到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从而逐步减少政务部门自建或租用的互联网接入点数量,提升政务部门互联网安全防护整体水平。
(4)可控互联,打造跨网安全通道
构建政务外网统一的安全接入平台和跨网数据安全交换平台,确保政务外网与互联网安全、可控地有限互通。
在已有安全接入设施基础上建设完善统一的安全接入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2G/3G/4G)、VPDN 等公共网络,通过VPN技术搭建加密通道,结合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技术,面向不具备专线接入条件的各级政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移动办公人员、现场执法人员和公众用户,以及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移动智能终端、专用执法设备等各类终端设备,提供一体化安全接入到政务外网网络或业务的服务,支撑各类移动政务应用,实现政务外网对各级政务部门、社会公众的全面覆盖,解决政务外网“最后1公里”接入的难题。
构建跨网数据安全交换平台,基于网闸和单向光闸技术,综合利用设备认证、格式检查等安全措施,实现互联网和政务外网业务区服务器之间数据库类型和文件类型数据的授权同步,解决业务应用系统跨网部署模式下的数据交互问题。
(5)突出重点,保障关键业务安全
重点加强关键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保障力度,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未来,政务外网会承载更多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应用,纵横联动、延伸服务将成为新常态。根据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按功能定位跨网部署的特点,分别在政务外网区域和互联网区域采取更具有针对性、不同防护重点的安全保障手段:在互联网端,重点防御网页篡改、挂马、跨站脚本、SQL注入、拒绝服务等攻击,并与CA中心结合提供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功能,保障应用系统Web端和互联网用户访问的安全;在政务外网端,部署数据库防火墙、综合审计系统、异常流量监控等安全防护措施,加强系统和数据的访问控制和安全监测审计,重点保障核心业务应用和数据的安全。
同时,针对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模式的特点,重点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安全,探索建立政务应用商店,依托政务外网统一安全接入平台,实现政务应用集中管理、端到端的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等功能。
(6)共同推动,确保核心数据安全
随着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国家基础信息库和国家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将整合大量的政务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而且随着数据的汇聚和集中存储其敏感和重要程度也会大大提升。这就需要从管理和技术、政务外网管理运维单位和政务部门用户两个层面来共同推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工作。
管理方面:由于这些数据是有条件共享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数据的授权访问和共享交换,并在部门间签署数据共享协议,重点明确各方权利、数据公开和授权共享范围、安全责任等内容。
技术方面:一是运用CA证书、数字签名等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加密和身份认证,解决数据在共享交换和入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抗抵赖和不被篡改,同时加强系统访问的授权管理和数据的加密处理与存储;二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探索采用异地多活的系统架构,提高系统和数据的容灾抗灾和可恢复能力。
(7)全网监测,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建设覆盖全网的安全监测体系,提升政务外网安全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前期,政务外网建设部署了安全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对中央级政务外网主要区域与安全设备的监测和安全状况的统计分析。下一步,将强化对政务外网骨干网流量的安全监测、分析,推动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务外网安全监测系统的上下级联,实现全网网络安全事件的实时采集、监测、追溯及事后审计,并探索研究安全态势感知技术,提升对全网安全状况预测和安全事件预警能力。
重点围绕关键应用系统、核心数据等不同视角和关注点,以政务外网安全管理系统和安全监测体系为支撑,整合覆盖“云、管、端”,“安全告警、网络流量、基础支撑资源利用率情况”的一体化、针对性的综合安全监测手段,提高对监测目标的安全预警及后续应急处置效率。
(8)与时俱进,加快云端安全研究
当前,国家正在加大政府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力度,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新机制。政务外网也呈现出平台化发展趋势,目前已初步构建形成两大政务云集成运用试验平台,陆续开展了高检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灾备系统、PPP综合服务平台、云安全邮件系统等应用试点服务。未来,还将整合链接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务外网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融合云计算、IPv6等新一代IT技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政务外网平台生态。
为最大限度降低新技术引入的安全风险,有效解决云计算模式和技术推广带来的云租户间安全隔离与数据保护、云管理系统安全与超级管理员权限控制、云服务商的约束与监管等新的安全问题[6],下一步将重点依托电子政务云集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推进政务云安全技术研究和验证,开展政务云安全隔离技术、云安全监控、审计技术等方向的研究,验证加密存储、可信计算等关键安全技术,并同步研究制定政务云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同时,围绕近期国家推出的云计算服务安全审查制度[7]:一是积极主动配合该项工作,加强自身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建设,为政务外网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服务;二是依托工程实验室开展云安全审查评测、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研究,积极申请成为国家授权的第三方安全测评机构,推动未来的云计算服务健康化、标准化发展。
(9)补足短板,强化终端安全措施
终端具有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样、管控难度大等特点,往往会成为安全防护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于政务外网而言,除部署安全加固、防火墙、防病毒等常规终端安全防护手段外,还将重点强化终端跨网访问时的安全隔离措施,采用沙箱、虚拟化等技术,实现终端访问政务外网时自动断开互联网连接,反之亦然。补足政务外网整体安全防护的“短板”,有效防止终端成为政务外网“2+N”技术体系的突破点和决堤口,打造政务外网“云、管、端”一体化的安全防护和隔离能力。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S/ OL].(2015-07-04)[2015-07-04]. 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通知[S/OL].(2012-05-05)[2012-05-16]. http:// www.gov.cn/gzdt/2012-05/16/content_2138308.htm
[3]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S/OL]. (2015-09-05)[2015-09-05]. 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4]沈大风,周民,沈解伍.电子政务发展前沿(2012)[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张文贵,彭博,潘卓.透视美国《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J].信息网络安全,2010(9):69-72
[6]马泽尔,卡玛日萨米尼.云计算安全与隐私[M].刘戈舟,杨泽明,刘宝旭,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7]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S/ OL].(2014-12-30)[2015-06-26]. http://www.cac.gov. cn/2015-06/26/c_1115736157.htm
周 民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信息化规划、信息安全。
zhoumin@cegn.gov.cn
Security-Development Road of National E-Gov Network in the “Internet +” Era
Zhou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