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
男朋友说服你去看《变形金刚》,而不是《死神来了》;你的孩子试图说服你,同意他周末在同学家过夜;一位安利的客户代表巧舌如簧,告诉你为父母买蛋白质粉是最具孝心的时尚选择……这样的说服工作每天都在上演。
而作为一名医生,你也在不断地说服患者:建议他接受某一种治疗手段,说服他服用国产的某种新药,或是说服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手段,静养身体……
为什么不同的医生,说服的效果就不一样呢?有时候寥寥数语,就能够达成有效说服,而有时候滔滔不绝,却一无所获呢?——这里,就牵涉到说服技巧问题。
什么是有效的说服?
说服,是影响他人态度、信念、价值观或者行为的过程。
对于医生来说,说服型表达是通过言语来影响患者的态度、信念、价值观或行为的过程。医生可以通过论证来支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论证,是用事实和理由来支持自己清楚地表达立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例如,如果要说服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医生就必须有礼有节,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医治疗技术,或者,你可以持相对中庸的态度,主张对中医的态度要客观、理性而非简单、盲从。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如果一味强制,势必适得其反。
作为一个医生——科学工作者,必须学会清楚、完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论点和立场,严密的逻辑推理显得十分重要。
有效说服的五个步骤
那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医生如何实现有效的说服呢?互动作用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包含五个基本步骤:
首先,营造一个友好的氛围,消除患者的对抗性的情绪。
不要使用耸人听闻的言语,也不用令人震惊的数据,语言表达尽可能温和,逐步地打消患者心中怀疑的敌意,慢慢地与他们形成治疗的同盟者。
不要开口就批评患者,因为,患者心理处于劣势,经不起一味的指责。相反,如果医生可以春风满面,积极认同患者的经历,并对患者的遭遇给予适当的关心,那么,患者就会在心里感激医生,从而更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
第二,与患者谈论那些达成共识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医生的这一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患者对你的表达点头称赞、表达心理的认同。还记得洪绍光的健康讲座吗?他几乎不讲营养学的大道理,而是将平衡膳食的理论归结为“两句话四个字”——“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寥寥数语,反而让听众很容易达成共识。
第三,建立适度的目标,比如,唤起患者的积极思考也是一种成功,而不必强迫患者全盘接纳你的观点。
在与患者沟通时,让患者全盘接受医疗方案,当然是医生最终的目标;但是,假如不能100%实现,那么,50%接受就是不错的结果了啊。由于休眠效应,患者的改变往往要滞后一些,他们首先需要吸收你的观点,然后将之融入自己的信念之中。
因此,医生就必须引起患者的意识提升,让他们对某问题更加敏感了,那么,在未来就更容易被说服。
小钟医生在建议患者进行“节食减肥”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她了解到多数年轻女性患者认为减肥是必须的,所以她主张,只有身体健康时才有减肥的基础。在这个条件下,患者就更容易接受她的观点,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转变为一种相关性的行为方式。
第四,在说服怀疑者时,适当引用他们认可和尊重的权威的观点。
患者不都是待罪的羔羊,一定有挑战者、怀疑者、甚至极端的反对者,在他们看来,如果面对的医生只是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不是专家,那么,他们就有绝对的理由怀疑你的权威性。
在这样的情境下,医生就要提供外来的支持,引用患者认可、推崇的权威大家的观点,比如说,这样的一类表达,看似信手拈来,却往往掷地有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就和美国的教授合作了这样的手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病理。”“我去年的获奖项目,就是这个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引言越权威、越震撼、越可信,那么,医生的权威就渐渐树立起来了。
第五,不要急于攻击患者,哪怕他是错误的;而是,首先承认他们观点的价值,肯定其合理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达成一致。
例如,在说服患者“应该立即戒烟”的沟通中,你首先应该做出这样的阐述,我们应该尊重烟民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承认在现有的法律背景下,吸烟是一种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人权的自由实现。然后进一步表述,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建立一种更适当的均衡,应该在保护吸烟者自由的同时,更加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因为,戒烟既是尊重他人,更是保护自己。
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然而,医生又通常不得不对付这个棘手的问题。
面对不同的患者,那些精明的医生总能做到在充分尊重患者观点的同时,又巧妙而有条不紊地照原定计划阐明自己的观点,打动患者,促使他们主动接受自己的治疗建议和方案,让他们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