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常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中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的体魄,更离不开积极的体育锻炼。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参与途径除学校、教育部等硬性要求的体育课程之外,参与运动竞赛也是推动健身发展,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推荐。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中学体育联赛组织的了解与调查,分析其当前状况,找出在联赛组织的优势,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有效地宣传,号召更多的人们参与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辽宁省 中学体育联赛 推动性发展 研究
一、引言
中学生是社会进步的后盾力量与可塑之才,他们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故而中学生必须保障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保障其全面发展,为体育事业做出标榜,奠定好扎实的基础。体育的魅力在与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把健身当作是一项最基本最本能的意识去练习。体育联赛更是直接直观的表现中学生良好身体素质,风华正茂的最好时机。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辽宁省中学体育联赛的具体组织情况查找资料并在辽宁省各中学中进行大量的走访调查,分析其当前状况,找出在联赛组织的优势,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地宣传,号召更多的人们参与运动,以更好地推动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研究结果
综合各家定义,本研究中体育联赛是指由各个中学联合举办、组织并派由学生组成的运动代表队参加的有组织的竞争性身体活动的体育竞赛。辽宁省中学体育联赛的举办与承办,主要是辽宁省中学生体育发展中心进行组织与开展的。在近几年的中学体育竞赛中,其内容较多,组织程度较为积极,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竞赛发展较好。据对全国范围的学生体质测试的了解,中学生身体锻炼程度不同,在身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上比较明显。东北地区的体育发展一直以来都居于全国前列,除冰雪项目发展之外,在球类运动上,发展也甚为积极和乐观。同时,配合全国中学生竞技运动和省中学生大型运动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体育联赛屡见不鲜,这为充分增强人民体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故而,在中学生身体素质要求必然提高的基础上,辽宁省中学体育联赛的举办大力推进了其发展,也为区域体育事业的壮大做出了贡献。
四、研究结论
辽宁省中学体育联赛的顺利开展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与推动。这包括了政府、单位各部门的政策支持、资金资助、协调组织,各学校的积极配合,学生代表队等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等的参与意识等。
(一)推动发展的可操作因素
1.主动参与的学生。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积极争取的意识,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并主动参与。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的积极性促使其对比赛抱有较高的热情,他们正处于思想意识培养与正确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积极主动的参与比赛,首先培育了积极参与身体锻炼的本能意识,积极配合锻炼;其次,对不同学校之间运动水平的好奇,同学之间能力的高低产生了极大的探索欲,进一步催促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好强竞争意识,进而鼓励了学生自身去主动要求参与锻炼,参与竞争,参加比赛。
2.积极配合的学校。学校是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良好锻炼,参加比赛,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积极配合无疑对学生能够参与省级联赛,争取更高的荣誉是一种极大地肯定。辽宁省各中学能够及时有效的践行满足学生体育成才的心愿与梦想,推动整个区域的中学体育发展。
3.大力支持与推进的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贯彻落实体育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组织竞技比赛。通过调查与了解,政府相关部门对体育竞赛、联赛等大力的支持,政策推行,促进良好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的监管和监督,使得体育相关单位、学校等在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以及加强学生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与提高。
(二)推动发展的不可控因素
1.社会各阶层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的发展激起人们的竞赛参与意识,有竞争就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便能激发人们更多的潜能。不论是人们通过互相之间的带动,还是广场舞的广泛开展,更甚是体育竞赛的激烈点燃的人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无疑加强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而这种参与体育的意识便在无形之中推动了体育的进一步更扩大化的发展。
2.鼓舞扶持的开放体育政策。在体育事业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成立专门为学生体质发展谋划的中心组织,策划、组织并给与多方面的带动,颁布一系列政策条例与奖励政策,对实施和带动学生参与的学校以及能够取得更为优秀成绩的组织进行奖励表彰等。
辽宁省中学体育联赛的有效的开展,推动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活跃了学生锻炼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对体育运动在校内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使体育的魅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来,把健身当作是一项最基本最本能的意识去练习。
参考文献:
[1] 陈安平,韩风歌.对体育竞赛文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5):125-127.
[2] 施亚菊.论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70-78.
[3] 崔允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钟启泉,崔允济,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体育与体育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叶斓.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