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群
认识何博士之前做过些必要的功课,炫目的光亮使我警惕,所以在跟他会面之前,我有意回避从其他人那里对他进行性格和经历方面的了解。我愈来愈相信自己的眼睛。岁月增加我们脸上的纹理,也增加了我们的阅历,它使我的眼睛能够越过层层屏障,看到更深更远,看到往日不见,看到往日不懂。
约定会面的时间是下午一点半,我提前一刻钟到达约定的酒店大堂。先去了洗手间,经过落地玻璃旁的咖啡座,见到三个男人在那里谈话。当我从洗手间出来的时候,我与其中一位男士的目光碰了一下。我在心里笑了一下:就是他!
很快我的直觉得到证实。我欣喜于自己并没有看过他的照片,却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他来。他皮肤略黑,高而壮实,略有些腼腆。在落满太阳的沙发上,那天下午的太阳尤其的好,这是最近好一阵子南京难得遇见的好天气。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看到了与往日不一样的风景。眼前的这个人,给了我许多特别的印象,使我对许多人与事固化的看法和理解得以改变。
何博士的家庭成分不好。准确地说,他的父亲是个地主。时代风云剧变,现在的人已经很难理解“地主”意味着什么。可当年“地主”这个身份像一块磐石,压在谁的肩上,就会使谁恐惧。按理说何宏昌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像许多地主家庭中的子女一样,在压抑中成长,在饥饿和鄙视中成长。压抑是肯定的,歧视也在所难免。然而何宏昌跟其他人的区别就是,他天性乐观,与众不同,酷爱书本,只要有书看,看起书来什么都能被忽略。
何宏昌的家位于东北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乡村,他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代,那个时代学校不正常上课,除了“红宝书”和革命书籍,没有其他书可读。村民们更关心能吃饱和有衣服穿。虽然识字不多,何宏昌从“红宝书”、领袖著作、革命故事一直读到那些被批判的中外“反动”书籍。
只要是书,何宏昌逮着就看。在他们那个乡村,许多“反动”书籍成了村民们的卷烟纸或者过年时糊墙的墙纸。为了读到这些书,他绞尽脑汁与人交换,有时只好沿着乡亲家的墙壁读糊在墙上的书页。这只能读到一本书的一半内容,或是奇数页部分,或是偶数页部分,书的名字都不知道。书籍使他忘记了饥饿、寒冷和歧视。没鞋穿,不计较;肚子饿,不计较;天气冷,不计较;蚊子多更不计较。爱书少年的世界有别于残酷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色彩斑斓,充满了奇情趣事,从书中他看到古战场的万马奔腾、雅典大街哲人们的高谈阔论、塞纳河畔年轻人的欢歌笑语、浩瀚宇宙众多星宿的宁静和谐……
光看不过瘾,他会现学现卖,在上学的路上跟其他伙伴分享。因为读书多,描述又生动,他的身边从小就有一帮忠实的粉丝,为了能够听他讲故事,会想着法子接近他,为了能听他讲故事,大家会自觉自愿地动手,帮他一起干农活。书,打开了现实之外的又一重门,他成了这个世界的王。为了改变乡村生活的单调,他开始“实战演练”,把自己和小伙伴们分成两个帮派,一个是刘备帮,一个是曹操帮,在田间地头有模有样地再现着“三国演义”。
这个充满幻想的孩子因此也得到老师的赏识,他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受令为同班同学编写教材,这些赏识反过来又增加了他的自信和勇气,使他懂得思考,渴望走出那个乡村,走向更广阔、更自由的世界。他开始憧憬、遐思,等待社会的转变。
何宏昌小学时就读的教室,准确地说,只是一间屋子,里面有四个班级,老师每天会轮流给孩子们上课,一年级上十分钟,二年级上十分钟,以此类推。其他同学记着自己的本分,上着规定的课,他却能够跟随老师的思维。末了,他发现,他学着一年级的内容,二年级的答案也会,他上二年级的时候,三年级,甚至四年级的知识也同时学到了。因为勤奋,他学起东西来奇快,而且找到了非同一般的乐趣。
因为拼命长高,少年看起来瘦弱,在许多事情上不讨巧,甚至显得笨拙,因此,干农活、负重的能力,他显然都不如别人。为了逃避繁重的农活,他照着残破不全的电工书学会了修理电器,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他可以暂时离开繁重的体力活。那个从修理电器当中尝到乐趣的孩子,推开了一扇属于有心人的门。他学会了勤奋,并从勤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兴趣成全了他,使他获得了一般情况下只有受过正规教育才能激发的学习能力和气质。
有时候温暖是在寒冬呈现的。那个勤奋少年比旁人更早地感受到了春天。
乐观是何博士身上最迷人的品质。他对人生是积极乐观的,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他也很少考虑消极因素,而是更愿意从困难和挑战的背后捕捉机会和获得磨炼。比如,在谈到自己的童年时,他并没有像所有经历过鄙视的地主家庭孩子那样抱怨,相反,他认为自己很幸运,虽然生活在一个比较落后封闭的东北农村,但与周边其他家庭相比,爸爸妈妈都算是有修养、有学识、有正义感的人。在那个能吃饱穿暖都是奢求的偏僻乡村,爸爸妈妈是唯一全力支持六个子女全部进学校读书的父母,为此招致许多乡亲邻里的非议和不解。这是非一般的见识和牺牲。
一个人学会了变换角度看问题,所有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问题了。“文革”开始后,作为地主的父母受尽了人世间的侮辱,兄弟姐妹们已经不能公开读书和畅谈理想,但依然坚持“地下”读书和憧憬未来,对物质贫穷已很少感觉。怀揣对父母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憧憬,良好的心态使他抓住了许多人争抢的机会: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1978年他与同学、老师甚至比他大一倍的人同时参加高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身边的人全部落榜,只有他脱颖而出。他是全村,乃至全公社第一位大学生。
事隔三十多年,那个爱看书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从家乡到大连求学,又从大连到瑞士,再从瑞士前往美国,几年后,从美国进入到加拿大。2007年,漂泊十几年的游子回到祖国,来到中国南方。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而微妙的蜕变。
如果说小时候如饥似渴地读书,是为了有朝一日改变命运;那么,现在,看世界已经成了新的目标。时值1993年,国门打开,有识之士意识到祖国与世界的距离,那深切的好奇和冒险精神促成了他的世界之旅。先是瑞士,那时他还不是博士,只是个迷恋哲学的青年。他想找到一把开启世界密码的钥匙,为此他从大学本科的电子科技专业转到了哲学专业研习自然辩证法。到了1999年,他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后来又来到了世界遥感领域的殿堂——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CCRS)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是国际著名的遥感科研机构,这里集中了全球100多名遥感专家。在这期间,这个曾经的饥饿少年先后领导和主持了多项加拿大和美国国家科研项目,在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背景。那时候,他还不是总裁,他只是博士,他在科技非常成熟的领域游刃有余,却又很快失去了兴奋。
2004年,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那时,他是总裁,还不是海归。三年以后,他回到中国,来到中国南方——江苏常州。表面上,是因为加拿大的商业和生活都已经规范,稳步发展易,超越突破难!抱着这个初衷,他嗅到国内的商机,事实上,在我看来,那是他灵魂里的冒险精神在作祟。那个已经看到世界更丰富更广袤的心灵,有了新的生命能量,这能量在鼓动他再度摈弃——摈弃安逸,摈弃固守。所有对世界的探索之中,都包含着对自我的寻找和发现。旅程,既是开放,又是封闭,既是湍急不止的河流,又是绝对的禁区和盲区。
初到瑞士时的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曾令他很不适,好在瑞士导师以及同学的朴实、真诚、友好和博爱化解了对一个民族和文化的陌生感。在瑞士弗里堡大学的6年时光,他不仅学到了现代卫星遥感专业知识,对西方历史、哲学、宗教、社会等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彻底的变化。后来,他又担任美国海洋遥感公司研究员、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等职。这些成就都得益于他的自信、乐观、勤奋和毅力。
闲聊中,何宏昌说了一件事。有一次,他跟随自己的老板在实验室,由于紧张,拿磁盘的时候,不小心将磁盘碰落在地上,磁盘掉进桌子与桌子的缝隙之间。这一下他犯了难,他想象自己趴在桌下的狼狈样子,很不愿意当着老板的面让自己难堪,他甚至认为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伤害。犹豫不决时,60多岁的导师匍匐在地,手脚并用将磁盘从桌底下捡了出来。
这件事使他深受震动,内心开始激烈地思考。
一瞬间,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时时戒备的人一定是弱小的、不自信的;时时担心受到冒犯,披着厚厚铠甲的心灵,不仅难以承载重任,而且更容易受到伤害。他在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做博士后时,周边有好几位卫星遥感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时,他时时感受到他们的朴实、真诚和友好,令他非常感慨,使他懂得真正的自信是朴实、低调,更是对他人的包容和尊重。
“我们必须打开天窗,让其他国土的新知识吹入进来。”这想法来自于一念之间,最后成为恒久的梦想——
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定居14年后,正当中国开始大批吸引海外人才归国时,也正是何宏昌对优越生活不满足之时,他又捕捉到机会回国创业。
2007年,国内遥感产业尚处于产业化初期,加之中国政府对卫星遥感行业的过度重视和垄断,没有任何背景、在行业内又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市场机会很少,生存很困难。但基于对西方工业化国家遥感产业的分析,以及中国诸如环境、农业、自然灾害、海洋和国防等领域的巨大潜在需求的判断,他还是决定创办一家遥感公司,即最初的常州宇之爱遥感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07年的无锡“蓝藻水华事件”导致中国无数家庭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的快速应急能力和环境保护,常州宇之爱公司为此而申报的涉及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的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以及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的科技部中加国际合作项目在激烈竞争中相继成功立项。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意义非凡,它不仅解决了公司创办初期产品研发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公司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最初他的创业团队仅仅两个人,日本东京大学星球物理专业毕业的赵燕来博士和他。做回国创业决定时,他和赵燕来博士对国内的社会现实及遥感产业现状颇多忧虑,唯恐创业失败,影响两个家庭的平静生活。但中国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以及常州当地政府官员引进人才的热情坚定了他们回国的信心。公司成立不久,政府启动资金和天使投资相继到位,创办两年后就已开始盈利。
由于公司的快速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他们将公司运营主体迁至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南京宇之爱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高新区各级官员勤勉的务实作风和服务意识,园区良好的人才环境和产业氛围以及南京市“321”计划的帮助使南京宇之爱公司的发展更加迅速。公司运营仅一年即推出“雷达卫星影像处理系统”产品,在国内政府采购竞标中多次赢得采购合同,目前该产品也已进入国外市场,成为多家国内外用户雷达卫星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软件。
另外,公司也与多家国内外遥感领域的著名机构合作,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欧盟和加拿大政府项目。现在,他领衔创办的遥感公司已颇有规模,不仅在国内招聘了一批有识之士,也从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吸引了多位遥感应用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加盟。何宏昌也于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如今,这个坐在下午阳光下的男人,十几年来走南闯北,经历过那么多年的风雨浸润,此刻坐在那里,淡然、素朴,他的脸上没有剑拔弩张的神情,他的声音安宁沉稳,既不焦躁也不空泛。他坐在洒满阳光的布沙发上,如同自然生成,愈自然愈拔萃。在跟他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一种真诚而不伪饰的心灵。
何宏昌说他喜欢做梦。他指的是文学梦,小时候爱看书,不仅仅是武侠、哲学,就连琼瑶,他都深深为之着迷过,有时感动得稀里哗啦。他说这话的时候,略有些腼腆,仿佛很不应该,但是在我看来,文学馈赠给他活力和为人处世中的特殊品质。这种特殊品质又反过来丰富着他的生活。
记得在加拿大期间,好读书的习惯一直跟随着他。有一回,一位邻居要搬家,所有的家具和书籍摆在院子里出售,他每一周都去挑几本,第三周的时候,这位邻居叫住了他。对他说:你看,我卖了几个星期,只有你一个人来买书,你是真正懂得我的书的价值的人。这样吧,我把余下的书送给你,等我哪天回来想看的时候,你借我看看就行。
书籍给人带来的抚慰远不止如此,正是邻居送给他的几百本书,使他把小时候不曾看到过头尾的情节全部补充完善。这些书有法文,有英文,它们却奇妙地串起了一个人半生的记忆和情趣。这是文学的奇迹。奇迹带来活力,滋生新的力量。
那么,你怎么理解中国当下这许多问题呢?
“发展中的问题。他说,许多发达国家也曾经遭遇过诸如食品安全和环境破坏这样的困境,相信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
他的语气舒缓,语调却坚定。在那样难得好天气的午后,听走过许多地方的人谈经历,没有比这更令人乐观和踏实了。
我常常在想,人生是什么?跟何博士聊天,我听到了他灵魂的颤音。从来没有谁的人生,能让人感受到这样一种宁静和安然,丝毫没有造作的成分,有的是人生的自觉担当,自觉引领,从他的自觉当中,我还看到了妥协和解,以及以妥协的形式达到的对自然与对生命的珍爱和享受。
我个人认为,正是他性格当中的浪漫主义,使他将中国式的成长以及西方的影响如此完美有序地结合起来,使他的博爱和素朴达到高潮,使他在任何地方,如同自然生长,既自然又突出,既素朴又优雅,是的,且让这个画面印在我们脑海里吧。我从这里看到了一个漂泊者经过岁月和风雨浸润之后仍旧柔软的心。他仿佛很松弛,事实上却很有力量。我不认为他缺少面对真相的勇气,而是懂得了同情、博爱和抚慰。
通过何博士,我感到了一种崭新的体验。我相信他在南京这块他钟爱的土地上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