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戏弄
问:吃晚饭的时候,我8岁的儿子一句话也不说。我问他怎么了,他突然哇哇大哭,说:“学校里的小朋友都叫我蠢驴。”我当时愣在那里,久久反应不过来。请问,再遇到类似问题,我该怎么应对?
李春洁
答:孩子被人戏弄,反应是很强烈的。这里给你一些建议,也许可以帮助你。
1.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认真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是你给他提供帮助的重要前提。听完孩子的诉说,你可以说:“这肯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时,你不要做任何判断,要孩子先把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他会因此信任你。
2.和孩子商讨对策
听完孩子的诉说,你就可以开导孩子了,比方说:“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被别的小朋友笑话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被别人戏弄、嘲笑是非常丢脸的事情,当听说你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孩子便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立,同时也会愿意继续听你说下去。这时,千万不要认为你可以告诉他该怎么做了,你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因为只有当孩子自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他才会有成就感,也才会树立起自信心。
3.给孩子以心理支持
你也可以站在戏弄者的角度,告诉孩子:“也许你很难相信,其实笑话你的那些小朋友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和孩子说呢?这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那些孩子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们并不可怕,他们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
4.细心地观察、了解孩子
最后,你可以问:“你需要妈妈为你做什么吗?”孩子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因为他可能觉得家长的介入会把事情弄得很复杂,但是作为一种选择提供给孩子,仍然是有必要的。
这件事情发生后,你也要问自己一些问题:你的孩子是不是特别敏感?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他与大多数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如果你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被嘲笑的对象,而且孩子已经习以为常,那你就需要求助于学校或者心理咨询中心了。
孩子欺软怕硬
问:宝宝与小朋友玩的时候,惧怕比他大或厉害的孩子,遇到他们就退避三舍,连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也不吭声,更没勇气要回来,可怜地站在一边看别人玩。但是在比他小一点的弟弟妹妹面前,他就成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什么都得听他的,什么事都得他优先,蛮不讲理,盛气凌人。孩子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种个性?
雷敏
答:孩子的这种欺软怕硬,非一日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不要惹比自己厉害的,要惹就惹比自己软弱的。那么,这么小的孩子是如何获得这种经验的呢?
我们不要忽视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推断能力。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各有分工,分唱“红白脸”,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就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红脸”在家时,他会安分守己,乖巧得很;而一旦只有“白脸”在家,他则会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知道使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的人,甚至为了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造谎话,其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畏强凌弱情形时,要及时引导,让他从这个怪圈里走出来。
当你的孩子遭到大孩子欺负时,你除了教育大孩子外(一般对人家的孩子不便多说什么,以免引起误会),可以这样指导自己的孩子:
1.鼓励孩子要有自信,别人说什么不一定就是什么。
2.鼓励孩子不要胆怯,不要怕大孩子,他若欺负你,你就来告诉妈妈。
3.教导孩子不要躲避大孩子,不用凡事让着大孩子。
4.看好自己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东西随便给别人。
5.要敢于据理力争,勇敢的姿态能震慑对方。
6.可以通过协商,大家在一起玩,彼此分享。
这些措施会增强孩子的自信,提高他的胆量和勇气,培养他的拼搏精神,使他学会社交技巧。
而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小朋友时,你可以这样教导他对待弟弟妹妹们:
1.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是不对的。
2.你是大孩子,欺负比你小的孩子非常不光彩。
3.有本事的人,是打坏人,保护和帮助小孩子的。
4.可以和小朋友相互交换玩具一起玩。
5.让孩子爱护弟弟妹妹们,让孩子认识到只有以诚实和爱心对待小朋友,大家才会更愿意与他一起玩,这种意识还将影响到他未来的健康成长。
特别提示:孩子很多观念的形成直接受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要想让宝宝健康成长,在精心护理这株幼苗的同时,父母要记得修身养性,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
孩子越打越犟
问:许多家长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思想引导下,教育孩子时非打即骂,以期孩子长大成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我发现,孩子是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犟。为什么孩子会越打越犟呢?
李海燕
答:国外行为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见孩子犯错误,父母就大发雷霆,大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这样重复多次,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个时候,很多父母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是对越打越犟的孩子采取更严厉的责骂和殴打,结果收效仍然甚微。
常遭打骂的孩子在被父母教育时,不仅表现得越来越犟,而且还会表现出说谎、具有攻击性等不良行为。因为这些孩子内心觉得在家庭内得不到温暖,所以遇到挫折就会离家出走,甚至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行为医学专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谐者居多,他们也不能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恶性循环,将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父母是开启儿童心智、品德的第一任教师,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影响极大。
所以,我们说,为了家庭,为了社会,父母养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力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怎么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呢?那就是:父母之间友好相处,为孩子树立楷模;父母关心、爱护孩子,和孩子建立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感情,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教育;父母要科学教子,切忌粗暴打骂和无原则的溺爱;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以便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
单亲孩子的缺陷
问:请问,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形成哪些缺陷?作为离异双方中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应该注意些什么?
聂小梅
答: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有两个倾向:一是自卑、嫉妒心强;二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还有些孩子具有双重人格,在家挨训唯唯诺诺,在外遇到弱小者就把在家受到的教育方式用到别人身上,表现得暴躁凶狠。
单亲父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对孩子性格产生的影响不同。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在单亲父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易酿成暴力事件。在单亲母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母亲的过分保护、干涉和溺爱,常常形成自卑、任性、适应能力差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有时也会产生暴力倾向,比如激情犯罪等。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离异后,作为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首先应该经常去探望孩子。不仅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还要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多交流。离异家庭的父母常常有这么一种心理,觉得很久没和孩子见面了,一见面就带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吃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贴心的交谈,孩子越大越是如此。
其次,在看望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议论攻击另一方。因为这会使孩子无法辨别是非,或偏听、记恨父母中的一方。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认为世间没有真情,连父母双亲都这么互相记恨,那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友爱、温暖可言?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具有暴力倾向,而且在出现暴力事件时,出手往往凶狠、残忍。
再次,父母离异,不是孩子的错。虽然孩子没有错,但仍有可能深陷困境。那么,父母要鼓励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看到人与人都是差不多的,告诉孩子,你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
孩子也可以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默念心平气和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心情烦躁时,可以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其实,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像头疼脑热一样,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且正常的。而且,大部分人出现的大部分心理健康问题都是轻度的,可以靠自我调节来解决。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