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想玉
当课堂遭遇“卡壳”时——浅谈小学教师处置课堂意外事件的艺术
谭想玉
摘要:日常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老师都希望一节课能顺顺利利、安安心心地上完。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不是按照人们之前设计好的轨迹来进行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课堂“卡壳”司空见惯。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意外事件,教师应该如何处置呢?通常而言,没有可以生搬硬套的模式,教师的处置方法应根据当时的情况改变而改变。笔者认为,爱护学生,“忍”字当头,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讲究艺术是处理这类事情的根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去处理课堂“卡壳”事件,通常都会达到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卡壳”;爱心;处理方法;艺术
课堂实践中,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心无旁骛地讲课,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一节课能顺顺利利、安安心心地按计划完成。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事情并不按照人们期盼的轨迹来运行,俗话说得好,“人倒霉的时候喝水也会塞牙”,因此,课堂“卡壳”,对于老师来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那么,常见的课堂“卡壳”有那些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一是来自自然界的干扰,比如说,老师正在上课,教室里忽然飞进一只麻雀,学生兴奋无比,站起来追逐麻雀,教室里顿时乱成一锅粥。二是来自老师的因素,比如说,课上到一半,发现学生们窃窃私语甚至偷笑,老师低下头发现自己的裤子拉链忘记了拉上,是早上出门太急惹的祸,遇到这种比较尴尬的情况怎么给自己圆场呢?三是来自学生的因素,比如说,上课不久,两个学生因为互相叫对方的绰号取笑,叫着叫着竟然大打出手,难分难解。在这三种课堂“卡壳”中,以来自学生的因素的课堂“卡壳”比较常见,因此,本文着重讲述怎么处置来自学生因素的课堂“卡壳”。
当课堂遭遇“卡壳”时,教师应如何有效进行处置呢?一般而言,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式的模式照搬,教师的处置方法应当根据当时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根据笔者从教20年的经历来看,爱护学生,“忍”字当头,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讲究艺术是处理这类事情的根本原则,按这些原则去处理课堂“卡壳”,就不会发生收拾不了的局面。
课堂“卡壳”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处置方法不当,轻者,会影响教师的光辉形象;重者,会酿成严重的教育教学事件。在我们这个县城,曾经有一位年轻老师,课堂上碰到一位学生总是讲小话,几次警告该学生就是不买账,依然我行我素,年轻老师于是怒不可遏地挥起了拳头,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狠狠揍了一顿那位捣蛋的学生……结果,学生住院了,老师也被家长告上了法庭。
通常,遇到矛盾先缓一缓、放一放,等当事双方心情平静了再作处理,效果更好。但课堂上有些意外是不能等的,需要当场处理,比如说,学生流鼻血、肚子疼、晕倒等,都需要及时处理,而且需要讲究处理艺术。
当场处理课堂意外,体现教师身上的智慧和机智,要求做到临危不乱。2015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我给学生发新课本。课本是用绳子捆扎的,最上面的一本语文书皱皱巴巴、不美观,谁都不想要这本语文书,我说:“同学们请放心,这本语文书我留着自己用。”(我把这本语文书单独放在讲桌一角)
课堂上冷处理,课后找学生谈话,是处理课堂意外的常用方法。不少学生自尊心极强,叛逆心也很强,一味追求“师者尊严”,课堂上训斥学生,万一学生顶撞不休,老师势必骑虎难下。而课后谈话,学生心情已经平静下来,对老师的劝导或许能愉快接受。
总之,课堂情况千变万化,对课堂“卡壳”,教师首先要保持心态冷静,头脑清醒,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找茬”“主动挑衅”,不要动辄火冒三丈,采取呵斥,滚出教室等粗野办法,那样做,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教育效果都会带来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旭东.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 年01期.
[2]陈菲菲.让课堂意外不意外[J].现代教学,2010年09期.
(作者单位:广西宜州市怀远镇甘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