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自媒体的教育价值追问
当下,被称之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握有麦克风”这句话,由于迎合了网友在传播中的“中心感”,而一语风行。
但是,最让网友热血沸腾的一句“自媒体宣言”是这样说的:
“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0粉丝,相当于拥有一份时尚小报;如果你有1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如果你有10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份都市报;如果你有100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家地方电视台;如果你有1000万粉丝,相当于拥有一家卫视;如果你有1亿粉丝,相当于拥有CCTV。”
这个“宣言”着实诱惑难挡,在这个信息喧哗的时代,也着实充满着蛊惑人心的力量。
在网友们纷纷为了摆脱被动的“受众身份”,而跃跃欲试,准备成为“信息发布中心”的美梦开启时,我不禁想起《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自媒体是个被夸大的概念”
这篇文章这样描述道:微博再万能,网络再强大,社交平台再热闹,个人的账户也只是人际交流的空间,无法担当起媒体的功能。自媒体不可能“逆袭”,也不可能取代主流媒体而登堂入室。因为,“媒体”并不是一个随便的概念,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成为媒体的,“人人都握有麦克风”是现实,但并非手里有了麦克风就可以成为媒体。……
那么,“自媒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 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推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于是,我们知道了QQ空间,知道了博客,知道了百度贴吧,知道了微博、微信等等;同时,我们还发现:学校网站、电子校报也是一种放大了的自媒体。
我心里浮出了另一个问题——校园自媒体究竟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
我又想起一连串关于校园自媒体兴起后,老师和校长们的疑虑——
老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明天可能就会成为自媒体上热传的照片或视频。
老师课堂上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就会成为自媒体上热传的“经典语录”。
学校刚刚制定的规章制度,可能立刻成为自媒体上热议的话题或吐槽的对象。
由此可见,诸如此类的假想,确实会令我们的老师和校长们冷汗一身: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会被自媒体“现场直播”,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成为自媒体上被“晒”的对象。
一些本来不起眼的小事,只要通过自媒体就会瞬间传至社会的各个关联角落,社会影响也会瞬间被无限放大,其后果也就无法估量。
那么,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自媒体是一把 “双刃剑”,它在给校园生活带来方便和快乐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挑战。但是,我们应该直面挑战,而不能无视自媒体之于教育的价值。
当我们身处“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我们首先需要也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自媒体体系,以便于争取舆论高地、形成意见领袖,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自媒体当作“洪水猛兽”,而应该把自媒体平台变成学校与师生沟通的新渠道;变成学校传达信息和宣传理念的新窗口。
因为,在自媒体时代,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如今,校园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他们通过“发状态”、“写评论”、“转分享”来关注校园各类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各种校园自媒体面前,师生们也各有选择——微博、微信、人人、贴吧、空间……可谓“百花齐放”。
智能手机的出现,助推了自媒体的发展,也让“屏奴”、“低头族”、“手机人”……成为网络热门词汇,手机对人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环境学开山祖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可否认,自媒体对当下新型传播方式和新型生活方式都有着开创性意义。
2002年“中国博客网”的诞生标志着博客在中国的萌芽,这也是自媒体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此后十余年间,自媒体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各类自媒体用户数量都呈现爆发式增长,其影响力也逐步向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渗透。
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曾明确指出: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发挥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因此,我在这里向在座的校长和老师们呼吁,让我们携手借助自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吧!(本文摘编自2015亚洲教育论坛年会演讲稿)
张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