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争议
——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

2015-11-18 23:50
艺术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实验艺术

屈 波

超越争议
——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

屈 波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是一个引发了实验艺术是否被“招安”的争议而实际上又巧妙地超越了这一争议的展览。前者是既有的事实,后者是否为真,则需研究全国美展的特点并细察展览本身方可判断。

全国美展为何?它是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五年一届的全国大展,从1949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作为政府主办的展览,全国美展有鲜明的导向性,这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历史演进的主线。但有主线就意味着有副线——在全国美展的历史中,还有一条主事者试图从艺术本体角度进行实验的线索。实验往往意味着争议,在全国美展的历史上,有几次著名的实验,就确因关注艺术本体问题而引发了激辩。

“十七年”时期最著名的实验莫过于1962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美展。“展览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参与方对艺术本体的关注”[1]。当时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中均突出了这一特点。在美展期间北京美术界举行的座谈会中,更有人大胆提出了“作为一个美术家,不谈形式怎么行呢”的观点[2],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这一实验在“文革”期间屡被炮轰[3]。新时期以来最著名的实验发生在198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美展,评奖引发了激烈争议。尤其是邢庆仁的中国画《玫瑰色的回忆》获得金奖,因为其表现传统主题而采用非传统的形式,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论者以为评奖是对青年的误导甚至“变相的陷害”[4]。第十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奖再引争议。刘文洁的《物华》获得金奖,但因为其使用了丙烯颜料而在评委和反对者之间激起了画种是否可以跨媒体的辩论[5],也可算美展主事者们的一次比较重要的实验。

本次实验艺术展,“千呼万唤始出来”,过程颇为艰难,但反对者不会因此而磨钝批评的锋刃,赞成者自然也千方百计地维护展览的正当性。其实,只需排除意气用事而稍事冷静,将展览置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体格局中理性分析,即可见出主事者的良苦用心或者说一种中国式智慧——这是全国美展历史上的又一次关于艺术本体的实验,它以一种超越是否被“招安”的争议方式将实验艺术纳入到全国美展的体系中。

实验艺术,何为实验艺术?即使对熟悉中国当代艺术历史和现状的人而言,这个词都略显陌生。尽管早有应用,但人们更熟悉的似乎是“当代艺术”“先锋艺术”或者“前卫艺术”,尽管偶尔也有应用,但“实验艺术”一词,是在学院体制内立足并发展的。中央美院当年在成立实验艺术专业时就巧妙地选择了实验艺术这一用语,避免了可能导致的麻烦。央美强调:实验,“永远是一个方法论概念”,“是一个很好地保持艺术机制更新的方法”。并申明,实验与“时代”“位置空间”无关,试图划清与“当代”“先锋”“前卫”的界限[6]。但客观而论,两组词是有从属关系的,“实验”大于“当代”“先锋”“前卫”,前者包含了后者。或退而言之,有两种实验艺术,一种是学科意义上的、有更多学院色彩的实验艺术,另一种是以批判性立场为核心价值的名之以“当代”“前卫”的实验艺术。

此次展览,由中央美院协办,有相当的央美色彩,这是毋庸置疑的。央美实验艺术专业的教学,强调学科体系的建构,教学理念是学院的、学术的、理性的。注重重新梳理与归纳实验艺术方法论的秩序与建构,开辟它在艺术教育中的规律性与有效性途径,将“可教”的部分传授给学生[7]。而全国美展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就体现出艺术家为同行创作的趋势,主事者在观众预设时会充分考虑到院校师生作为有效观众的重要性,因此,方法论的展示就成为展览的重点之一。

展览中,陈明强的作品《爱甲》,提出的是青年一代如何面对生存、事业、恋爱、婚姻种种困境的问题。面对沉重压力,青年人用自造的硬壳去保护脆弱的肉身。艺术家以各种废弃金属制品制作出一套结婚用的铠甲,以此为符号视觉化了压力与反应的主题。吕智强的《拾荒者》,同样捡拾了大量城市废弃物进行重新组配,他反思了当代社会惊人的拜物与对物的浪费同时并存的现象,将各种其实尚可一用的废弃物营造为家居环境,展示了现成品装置的可能性。姜昕宇的《京CT9953停车位》,以自己使用8年后报废的捷达车为原料,进行切割、粉碎、挤压后,再组装为停车位,其后的屏幕中不断播放该车行驶而过的影像。作品将个人的记忆进行了物化。尹秀珍的《高速公路》,以旧衣物组成一段高速公路。旧衣物带有个人信息,高速公路则可以视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符号,艺术家以此探讨公有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梁硕的《费特》,是将各种小商品批发市场买来的家居百货按尺寸把接口对接在一起。“费特”意为Fit,合适。物品恰到好处的组装,使各种物如同自然生成般地从日常生活的躯干上生长出来。孙磊的《透视》,探讨了当代人自我透明化与被透明化的主题,他以现成品、塑料、树脂等材料视觉化了人的隐私无可隐藏或无意隐藏的状态。李洪波的《伸缩性》,使用了相当简单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拉花,但不厌其烦的重复使用这一技术,最后成型为纸雕塑与装置,将当代人的弹性、可变形性程度做了形象的展示。王雷的《无中生有》,同样使用了简单技术——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使用过的编织技术,对字纸进行裁、搓、编,将其原有文化属性解码并重新编码,赋予了新的意义。

上述作品,就最后呈现出的属性和状态而言,可以归为装置艺术一类,它们从材料、成型方式等方面广泛展示了装置艺术的可能性,尽管其中有行为、影像等因素加入。至于影像,也是本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冯峰的《保持微笑》,以定点机位拍摄录像的方式展示了强迫的意涵——在摄影机前的各色人等,脸上最初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但在镜头注视这种外在的强大压力下逐渐走形为尴尬甚至含泪的表情。与此类似的作品,还有蒋志的《0.7%的盐》。定点机位拍摄的手法,加上人造风设备的辅助,使女主角的表演细腻而到位,其从笑到哭再到平静的过程,从表演艺术的角度,可称教学范本,从另一角度,则具象化了人性的复杂。武小川的《关中考》,则结合了摄影与影像,采用“旧影对位”的拍摄方式,将历史影像与现实影像重叠,以此凸显社会现实情境中的弊端和问题,也具有影像艺术教学和创作意义上的示范性。可以猜想,尽管上述装置和影像作品的种种思维与制作方式因某些艺术家的率先和长期使用而成为他们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标志性语言,但不妨碍其成为各院校实验艺术教学的范本。

此外,展览中胡介鸣的《一分钟的一百年》、张沐辰的《心率》、谭彬的《凭栏者所见的都是自己的内心》、夏小万的《他者的肖像》、董媛的《摘菜》、颜磊的《限量艺术项目》、马克的《超写实,马克的左手食指第一关节》、王庆松的《跟他学》、梁绍基的《平面隧道》、吴俊勇的《飞舟》等,在装置与影像、绘画、行为结合、装置互动、生态雕塑等方面都具有方法论展示的意义。本展的作品展签,特别标明了“法式”一项。所谓法式,即具有示范意义的规范化方法,与方法论同义,这也直接标明了主事者筹划此展的一个目标所在。上述作品,展示了实验艺术方法的宽度。展览中两件工作量极大的作品——张小涛的《三千世界》、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则展示了实验艺术方法的深度。前者以数码动画的方式呈现了多维度的时空关系,后者以3D技术建模,将米开朗基罗的“最后审判”由二维静态图像转换成三维动态影像。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件作品可以视为院校实验艺术教学与创作高技术型的代表。

作为全国美展分展区的本次展览,作品方法论的多样化符合全国美展新时期以来的理论元话语之一“提倡多样化”的宗旨。对于另一理论元话语“弘扬主旋律”,主事者也巧妙地选择了一部分作品进行回应。徐冰、施慧、原弓、文豪、宋冬、张愉等对传统文化主题的铺陈及伦理价值观的倡扬,可算主旋律弘扬之一种面向。

徐冰的《芥子园山水卷》,以“倒推”的方式,将“芥子园”里的典型范式放回到自然山水中。这种逆向的思考,诠释了中国艺术符号化的特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一种智慧。施慧的《本草纲目》,用宣纸纸浆将风干的植物封存并固着在以铁丝网编织成的屏风上,在轻盈中透出一股禅意。原弓的《空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虚无蔓延,构成了可以被观者实在体验到的空间环境。文豪的《幻像》,以生石膏粉模压成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物品将随时间的流逝而再度归于石膏粉,这一方面打破了雕塑的传统概念,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虚静与空灵。宋冬的《物尽其用》,以母亲的收藏呈现他围绕“家庭关系”这一主题进行的微观叙事,以平实而质朴的视角,反映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潜流——重组家庭、治愈历史创伤的深切愿望[8]。张愉的《一座桥》,邀请社区民众加入作品实施的过程,通过建造物质的桥,搭建了精神交流的通道,沟通了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桥成为了一座情感的纪念碑。主事者选择这些作品,可以视为与近年来国家重视和倡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艺主张节奏合拍。

综上,在实验艺术初入全国美展体系之际,主事者们以广泛展现实验艺术方法论、铺陈传统文化主题、倡扬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方式,举重若轻地阐发了全国美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理论元话语。展览超越了实验艺术是否被“招安”的争议,将学科意义上的实验艺术纳入到全国美展体系中。因此,本次展览是注重艺术本体规律的,它注定将进入全国美展以重艺术本体这一副线串接而成的历史,也注定将被写入中国当代艺术史。

注释:

[1]杨寒梅、屈波.全国美展:主流美术史研究的载体

[J].艺术百家.2014(3):105.

[2]北京美术家座谈纪要[J].美术.1962(4):3.

[3]屈波.国家、艺术家、受众及其它:新时期全国美展场的分析[硕士论文D].成都:四川大学.2005:12-15.

[4]蔡若虹.忘年书简——给青年画家邢庆仁的一封信[J].美术.1990(9):9-13.

[5]郭怡孮.两个金奖评得挺合理[J].美术.2004(12):40;王仲.尊重画种本质,才是尊重艺术多样化原则[J].美术.2004(12):39.

[6]黄茜.央美实验艺术十年: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新趋向[N].南方都市报.2014年8月13日,第RB14版。

[7]李健亚.实验艺术首次“挺进”全国美展[N].新京报.2014年6月19日,第C07版。

[8]巫鸿.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

屈 波: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雍文昴

猜你喜欢
实验艺术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色彩实验
纸的艺术
声波实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最酷的太空实验
爆笑街头艺术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