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葵
2014年秋天,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粤语社”,这个以语言命名的社团在东北地区的高校令人耳目一新。在学校文化节中,“粤语社”的亮相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年轻人都喜欢粤语歌曲,只有懂粤语,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至于港剧和电影,也只有懂粤语,才能体会原汁原味的台词所饱含的幽默感和世俗之情。除却音乐和影视剧,广东的饮食文化也令年轻人着迷,饮食文化是人间烟火中与地方方言关系最为紧密的一项。不懂粤语,怎么解读粤菜的舌尖风情。
有趣的是,全国不少高校都成立了粤语以及粤文化社团,如复旦大学的零零舍社、浙江大学及中山大学的粤语协会、四川大学粤语文化协会等,全国高校粤语文化社团联盟已粗具规模。泛珠江三角洲是很多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粤语是广东地区企业招聘的必要条件,腾讯、中兴、惠科等广东本土公司,对粤语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会粤语很难在广东职场施展拳脚。
方言的生命力,或者说竞争力,是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悠悠粤韵,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和谐动听的音韵成为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方言。据资料显示:粤语已成为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香港和澳门的法定语言。《羊城晚报》曾联合国内14家主流媒体举办“改革开放30年十大流行语”大型评选活动,有很多流行语出自粤语,可以说,粤语是流行语的温床。中国方言非常庞杂,但大多数能说不能写,而粤语是唯一能形成书面语言系统的方言,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口”。
对于方言保护,学者们各执已见,有的学者认为方言濒临绝境,应该大力保护,提倡公交车采用双语报站,在高校开设方言选修课,让学生领悟方言背后的地域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有的学者则对方言的现状表示乐观,山东民俗学者牛国栋认为,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发生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认为,让几亿人口都说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并非是要其取代方言,而是将普通话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进行推广。钱曾怡教授肯定地说,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社交场合说普通话,而在私人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流露方言口音。这种“两话生活”生动地说明了人与方言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大连方言的传承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老大连人还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最多的还是大连话。
不上线儿,即不讲道理、胡搅蛮缠。多用来形容性情刁悍、自私自利之徒。
“不上线儿”也是东北方言。《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例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王树声编著)对其这样记载:
“不够规矩;不合乎要求。例一:我哪辈子做孽哟,养活这么不上线儿的……”(《戏剧艺术》1984年2期21页)例二:这小子东拉西扯不上线儿,吞吞吐吐净打哑谜缠。(《推荐剧目》1集143页)
与“不上线儿”有关联的一条大连话是“甩头拨拉角”。“甩头拨拉角”是形容一个人不讲道理、不听劝阻时摇头晃脑、桀骜不驯的样子,亦属东北话。《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例释》对其记载有这样一段例句:“你再看看你,扭头别膀,杵倔横丧,甩头拨拉角,摇头尾巴晃的,格塞子样吧。”
在通化吧里,有网友问:通化方言“死不上线”是什么意思?有两位网友回答:打死也不上线、网络卡打死也上不了线。很快,东北人上线了七嘴八舌地说出了正确答案:骂人话,等于没良心之类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不着调,没个正形,怎么教导也是那个熊样儿;不懂事儿;调歪、搅牙……
“调歪”“搅牙”与“不上线儿”是大连话中的近义词。一个人刁钻刻薄、骄纵傲慢、偏执狭隘、暴戾乖张、胡搅蛮缠,就是“调歪”“搅牙”或“不上线儿”的意思。细思量,这三条大连话描述的是同一类人物,贬义色彩比较强烈,是大连话中对一个人进行负面评价的典型词汇。
“不上线儿”怎么跑到通化吧里呢?大连话与东北话有何区别呢?大连话是一钵海蛎子汤,从中能捞出不少东北话的料。有人说大连话与东北话差不多,其实大连话与东北话根本是两码事。简单地说,大连话的原始基因是山东话,以学术语言来讲,大连话属于北方方言胶辽官话(胶东、辽宁)登连片,腔调与丹东市以及山东烟台市接近。东北话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东北话是指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等),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分为若干小片。广义的东北话,除了包括东北官话外,还包括辽东半岛南部的东北人使用的胶辽官话,也就是说包括咱大连话。
一条东北话,在东北各地通用,只是每个地区用各自水土蕴育出不同的“东北味”,比如锦州话尾音上扬,沈阳话婉转曲折,大连话铿锵有力,哈尔滨话最接近普通话。有人说北京话最接近普通话,其实北京话过多的儿化音使其与普通话之间的亲密并不如哈尔滨话。
来赏析以下两段东北话:
“东北人注意啦啊,咱zei疙儿(这地方)眼瞅(眼看)要降温了,大家出门多注意啊,别杨了二怔(仰着头不看脚下的样子,心不在焉的意思)可哪(到处) 撒摸(瞎转悠),卡(摔倒)一跤, 埋拉巴汰(脏)的。”
“年轻人不要稀里马哈(稀里糊涂),一天到晚得得搜搜(张扬)的,跟老人说话客气些,别总急赤白脸(给别人脸色看)、个个棱棱(不和谐,或粗心大意)的,一副死不上线儿(不讲道理)的样子。跟人交往以德服人,别动不动就支把起来(动手打起来),虽然东北人都不是囊囊踹(软弱胆小),但也不能给咱惹毛了(惹急了),要不干仗(打架)也贼哪(狠啊)。”
这缤纷的东北话听起来多么耳熟,它们大多也是大连话。东北话中一些地方特色浓郁、表现力超强的方言发生严重流失,其去向大致有二:一是被吸纳进普通话范畴;二是逐渐消失在周围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并存并用了。
“不上线儿”便是一条在东北区并存并用的方言。
李姐将我女儿看大之后,继续在我们小区当保姆,先后在我们小区看大了四个娃娃。最近李姐在我们小区看护一对小兄妹,这对小兄妹的爷爷奶奶也在家,爷爷成天沉迷微信聊天,奶奶是个病秧子,根本没有能力看管孩子,却成天指手画脚动辄发脾气指桑骂槐。“我一敲她家门,心脏就跳得厉害,死不上线儿,没人能跟她相处。”最后李姐炒她鱿鱼了。
李姐下岗前在一家民营建筑公司上班,老板和夫人都是庄河农民,是中国第一批与土地告别的农民。在滨城,凭借自身的胆识和勤劳,很快拉出一支建筑工程队。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为上世纪90年代大连房地产业一匹黑马。跻身富贵阶层从头到脚都变了样儿,唯一难以更改的就是庄河口音。
到底如何来形容庄河口音?我突然想到了普洱茶的仓味。如果你喝普洱茶,一定懂得仓味与陈味的区别。陈味是普洱茶的真味,而仓味是普洱茶因存储条件不同而导致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味道。有人将仓味贴上不健康的标签,而有人就迷恋这种仓味。将庄河口音比喻为仓味,并无歧视之意,而是它那极为特殊的韵味几乎令一个人一生也难以摆脱。可以说,庄河口音是大连话中一朵奇葩。
山东话的体系极为庞杂,当年,祖辈们携带着各自原始居住地的方言飘洋过海来大连,在大连扎根安家,如果将原始居住地的方言比喻为茶青,有的在庄河扎根经庄河水土后发酵,便有了庄河腔儿;有的在杏树屯安家经那一方水土的后发酵,便有了杏树屯韵儿。
李姐曾讲过这对庄河出身的农民企业家夫妇在口音上发生的笑话:有一年,上级领导到企业视察工作,老板夫人率领李姐等一干佳丽赶紧布置会议室,备好龙井茶和时令水果,老板夫人问领导:“局长,你是吃个杏还是‘歹’个桃呢?”现在,北三市农村还是将“吃饭”称作“歹饭”,但在社交场合,也试图说“吃饭”,说得不是很溜道,常会吐露出“歹饭”。其实,“吃个杏还是‘歹’个桃”是个荤段子,此处省略。
后经李姐指点,才知这对老板夫妇买二手房居然住在我们小区,那位庄河先生经常坐在小区大门口的长椅上,看到有同龄老太太出入,就用庄河腔儿调戏道:“你这是到哪儿打滑溜疵啊?”有一天,我在孙家沟农贸市场看到他在买虾爬子,用庄河腔儿眉飞色舞地跟人家杀价,然后心满意足地拎着一袋活物脚步飘轻地往家走,仿佛拎一群小姑娘回家偷欢。路遇熟人,又大敞嗓门哇啦哇啦地讲庄河海物如何如何得好。那庄河腔儿,简直是令人爱恨交织啊。
责任编辑 张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