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峰
观众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观赏“魅力上海”360 度体验型图片展
2015年10月27日,也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幕后第二天,一首名为“十三五之歌”的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开来。发布5小时后,该短片在国内主要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即突破500万。
这首旨在向外国人说明中国五年规划的片子,以“民谣加拼贴画”的方式,配上欢快的音乐和浅显的歌词,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神曲”。不少外国人看完片子后,才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的五年规划。
这个颇受欢迎的短片,是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不断成熟的一个缩影。
日益亲切的官方表达
伴随着不久前习近平对美国与英国的访问,新一轮的“中国热”在全球掀起。
访美期间,习近平在演讲中引用电影《西雅图不眠夜》,拉近了与美国人的距离。而在访英期间,他颇为亲和地在酒吧与卡梅伦小酌,还吃了炸鱼和薯条。他还提及BBC的中式教育纪录片,称中国孩子玩得太少。
在学界眼中,习近平的一言一行都在赋予中国公共外交更多的内涵与意义。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这些年来在不断重申公共外交的作用:“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减少‘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赵启正对公共外交给出的定义是:一国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方,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因此,作为公共外交的最重要主体,政府对公共外交也日益重视。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和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的诸多轻松的动画短片,还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直面外国公众的亲民活动,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正日益纯熟起来。
而引起外界注意的还有,国家主席夫人在公共外交过程中扮演的特别角色。
2015年9月,陪同习近平出访期间,彭丽媛在联合国总部参加了“教育第一”全球倡议高级别会议,并用英文发表了演讲。
在此之前,彭丽媛已经在数次出访中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例如,2014年她随习近平出访印度时,有印媒称其是中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雷蔚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特殊的政治身份加上女性特有的刚柔相济、温和友善、善于倾听等特质,有助于彭丽媛在国际交往中扮演人道主义和文化使节的角色。
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国家元首的夫人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善意,塑造开放、和平、文明的中国形象。
军事外交如何直达民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学者周鑫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公共外交体系中,军事部门的身影正日益增多。
其实,中国近些年已经开始通过对外军事教育合作机制(譬如国防大学举办的外军培训班)拓展军事外交。同时,中国也不断外派军事留学生,譬如自1998年与德国汉堡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达成合作机制以来,已有数十名中国军官在该校完成培训。
中国军事院校也在不断接收外军学员,解放军理工大学自2005年开始承办陆军国际学员周,包括美国西点军校等外国军校学员前来交流。2013年,第五届国际学员周举办之时,BBC拍摄成纪录片,并于次年向全球播出。
周鑫宇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军队近些年公共外交的不断创新。
此外,自1998年起,中国定期发布《国防白皮书》,曾有军事战略研究者引述外军的话称该白皮书“精细程度令人吃惊”。
而中国军队参加的国际维和、国际援助亦始终没有间断。
201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军队分别在解放军四总部及海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等7个大单位设立了军事新闻发言人。这是中国军队完善公共外交的一项举措。
除日常新闻发布外,中国军方发言人也利用其他手段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比如在媒体刊文阐述中国军队的理念。
学界认为,中国对外军事交流活动已经进入了活跃期、创新期和发展期,各个级别的军事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各个兵种的对外交流全面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周鑫宇说,这些已经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网络化的立体结构,并直接影响国际舆论乃至直达越来越多国家的民心。
占据舆论制高点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涛特别提及2013年底那次中日驻外使节开展的国际舆论交锋。
中国医护人员赴黎巴嫩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当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4天后,时任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在日本《朝日新闻》上以《发表“不战誓言”找错了地方》为题的文章中,指出安倍此举“是对和平的亵渎”。
紧接着,时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在欧盟刊文抨击日方错误行为。随后,中国驻各国外交官亦以刊文、接受访谈的形式纷纷开展对日方的批驳。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频频出现在英国当地媒体上,并将“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说“靖国神社无疑是藏匿在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
日本驻英国大使则在媒体刊文称“中国恐成亚洲伏地魔”。
在两人公开的电视访谈中,日方一度强调钓鱼岛不存在争议,但后来又表示中日应在此问题上进行对话。主持人随即反问:“你不是说没什么可谈的吗?那还怎么对话呢?”
更为激烈的交锋出现在中日驻德国外交官之间——2014年1月15日晚,时任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与日本驻慕尼黑总领事水谷章进行电视辩论。
水谷章不仅称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祈求和平”,还质疑中国军费预算连年以两位数增长,是对亚洲安全的威胁。
史明德则算了另外一笔账:日本人均军费比中国高出许多,而中国有2.2万公里的陆地边界线和3.2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然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捍卫和平。
现场观众两度对此报以热烈掌声,水谷章则忽然起身,摇头提前退场。
陈涛认为,中国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像此次对日国际舆论较量这样,在数量上形成规模、从节奏上展现气势、从时间上保持关注的情景还未曾有过。
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3月访问柏林期间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惹事,但我们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
企业如何走出去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渐成规模,企业也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主体之一。
雷蔚真等人调研发现,虽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客观上实现了公共外交的作用,但许多企业还没有自觉意识,其公共外交行为并不系统。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日益强大的外国舆论压力。
2014年,阿里巴巴进驻美国市场,当地实体店零售商在一则广告中称,由于在线销售存在税收上的漏洞,这家中国公司将会扼杀美国本土的零售商。
上海鹏欣集团收购新西兰牧场的过程中,当地财团则利用地方保护主义思潮,组织抗议团体反对中企对“本地核心资源的侵占”,虽然该项目最终得以完成,但价格却提高了1600万新西兰元。
雷蔚真认为,与上述两家企业相比,另一家中国企业达之路集团在非洲的拓展之路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范例——企业在当地生产布局时,有意避开当地保护性行业,强调错位发展;同时,企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坚持不裁员,反而增加员工,使得企业海外公司几乎全员实现了本地化。
达之路的做法不仅消除了当地民众的疑虑,也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赞扬,该企业被非洲国家称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
专家提醒,在企业海外发展过程中,若能将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当地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再辅以与当地民众的良好互动,企业在他国民众心目中所塑造的正面形象,必将顺利转化为该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