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哲学思想

2015-11-17 22:14张承志
长江丛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叔本华哲学思想

张承志

一、《<红楼梦>评论》中的“欲望哲学”

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一文中,我们首先看到了老庄的人生哲学,《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一生逃离不了的忧愁和痛苦无非不是因为人有“形”、“体”。老庄哲学在中国历史悠久,广为传播,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基本的是“道、无为、自然”, 王国维的理论哲学基础也基本上是出自前者。在《评论》中,王国维首先提出了人生的“欲望说”: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吾人之忧患劳苦,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生活之本质何?…………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王国维认为生活的真正本质,乃欲望而已。当一个人有了欲望之后便想实现自己的欲望,欲望的本源是不满足,不满足所以是痛苦,然而欲望能满足者是很少的,而不能满足者却是占大多数。当一个人的欲望满足后,下一个欲望又将产生,那么不是什么欲望都是能够实现的,欲望太多,人生的痛苦亦多。

总之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欲望观具有先秦诸子的朴素哲学思想,带有一定的辩证思维逻辑,当然后期受叔本华的影响更大一些。可是他把他所认为的“欲望”无限的夸大了,这是违反客观实际的,也是违反文学艺术本身的,更是违反逻辑的。

二、《<红楼梦>评论》中的“解脱哲学思想”

王国维指出解脱之道在于出世,但不是以自杀了结。在《红楼梦》里,出世也就是出家当和尚,只有出家才能阻隔人世间的一切欲望,消除一切痛苦和烦恼。文本中指出了金钏、司棋、尤三姐、潘又安的死非解脱之道。因为他们的欲望没有能实现,而真正解脱的只有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王国维的欲望解脱与叔本华的痛苦的摆脱是一致的。

王国维的解脱之道完全脱胎于叔本华,他的二种解脱之道同叔本华的大体相一致,王氏的解脱各有特点,一种是超自然的,一种是自然的。惜春、紫鹃 、宝玉是超自然的,上帝的。这三人的解脱正是脱胎于叔本华的理论,对自己精神意志的否定,然后归隐佛门禁地。当一个人只是暂时的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也只是暂时的迷茫,乌云散去,曙光来临,那么他也需要自己否定自己的意志吗?需要禁欲吗?人生是很无常的,有时看似悲剧,可能结局是喜剧或闹剧。王国维和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理论不能解释一切,而且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悲观有时就是逃避,逃避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三、评价和启示

纵观王国维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意志和表象”是他们哲学的理论基础,不论王国维还是叔本华都强调了“意志和表象”他们也都认为意志和表象可以解释一切,乃至宇宙的一切。从而解释了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而对生命意志的否定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现代人尤其是在学术界仍然有许多人在质疑,所以我们更应该的辩证的来看待他们的哲学理论,王国维评《红楼梦》的悲剧美学艺术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叔本华在讲到名誉、骄傲、官位、荣誉、名声等时,无不分析的透彻而又启迪性,当我们看到这两位先哲的著作后,我们是否意识到他们在告诉我们什么,难道我们只看到他们人生哲学的消极一面了吗?他们就真正的完全的消极吗?真正的不满足吗?恐怕不是。其实二位先哲不仅仅是在描写人生的苦难,他们是在告诉我们怎样砥砺自己,完善自己,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风浪中磨炼自己,使自己更佳的成熟,在遇到各种为难和痛苦时,坦然地面对,从容的解决,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拒绝改变。

王国维和叔本华的“欲望哲学”和“解脱哲学”是让我们不断地接近真理、真实和本质。叔本华说过“理智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和财富所能促成或替代的。”言辞中表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不都是消极悲观的,更有理智的地方,因此我们对王国维和叔本华的哲学还应是给予积极地评价,他们哲学中的消极部分是相对于一般处境的人而言的,这也是一种智慧,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悲伤,只要我们存在一天,痛苦、死亡、生存、欲望都会陪伴我们。人活着时常思考人活在当下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的意义,哲学能够解释这其中的奥秘,哲学的最大魅力就是阐释人活着的意义,同时也是王国维和叔本华哲学也部分地体现了这一魅力。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10):6.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01):147.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叔本华哲学思想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VEGGIEVALUES
人为什么会无聊
浮石绘话
——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