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林 译
歹徒的同伙
□李东林 译
有一伙强盗封锁了一条商路,抢劫行人的财物。当消息传到城里时,行政长官下令派兵包围出事地点,封锁来往通道,士兵们一点一点收缩包围圈,查问每个过往的行人。最后,他们在一个群山环抱的谷地里发现了这伙强盗,将他们一网打尽,然后押送到行政长官那里。
行政长官对法官说:“去通告全城,当众审判强盗,如果有无辜者当场释放,有罪者要严惩。消息发布各地,以儆效尤,确保道路安全。”
法官对嫌犯进行一一审问,强盗都说自己无辜,寻找各种借口。但他们分了商队的财物,每人都有一份,任何人都不能获得宽恕。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强盗。但其中有一个拒不认罪,他说:“我不是强盗,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是诗人、画家、作家、艺人。即使厄运把我同这伙人连在一起,也不要把我同强盗一视同仁。”他给行政长官写了封充满才华和诗意的长信,诉说法官不接受他的意见,对他不公正。他说:“我不是强盗,我是有知识的艺人,行政长官对我的事情应另眼看待。”
行政长官受到触动,召见了这个年轻人,他说:“你的信写得非常好,证明你有才华,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他说:“我不是强盗,我不认为自己应受处罚。”
行政长官问:“那你为什么跟强盗同伙?”
他说:“我原来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他们干的事情,我为他们效劳索取报酬,我只是记账、读书和劝诫。”
行政长官问:“法官怎么说?”
他说:“法官认为我是强盗的同伙,不理睬我的诉求,不接受我的请求。”
行政长官下令说:“法官要当着我的面审问这个年轻人。”
法官当着行政长官的面重新审问,法官问:“你知道他们是强盗,还是不知道?”
他说:“我不知道。从他们抢劫商队时我才明白,而且因与这帮人同伙感到后悔。”
法官问:“很好,我不认为和强盗在一起就是与之合作的证据,但你为何对穿强盗的服装不感到羞愧呢?”
他说:“我本来不愿意,也感到羞愧,但没办法。”
法官问:“好,他们抢劫商队多长时间了?”
他说:“两个月了。”
法官问:“他们抢劫商队的地方在何处?”
他说:“在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一个山口。”
法官问:“你能在纸上画出道路图以帮助我们认路吗?”
他说:“谁说我不能?我熟悉这些道路,了如指掌,在绘图方面,谁也比不上我。”
法官说:“太好啦!你能写首诗描述你对自己与强盗合伙的悔恨之情吗?”
他说:“为何不能?对我来说用词造句信手拈来,我可以写一首让人激动不已的诗。”
法官说:“好极了,那么你能写一个故事描述强盗如何对待商队,恐吓行人及他们的言谈举止吗?”
他说:“为何不能?商队的恐惧、他们的哀求及强盗的凶狠本身就是令人痛心的故事。”
法官说:“你说得好,这些强盗是怎样的,难道任何人都不认识他们吗?难道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商队的人之外,看护牧场的人、行人、旅游者、当地农民及外乡人都不知道这伙强盗的住地吗?”
他说:“怎么不认识呢?但是强盗同这些人没有交往,这些人也把强盗团伙视为行凶作恶的人。”
法官说:“这样说来你是认识强盗的,只是不满意和羞愧,在这两个月里,你去过周围村民那里,你也不是强盗的俘虏,你可以画道路及强盗住地的地图,书写强盗的故事,那你为什么不揭发强盗,向巡路人员通风报信呢?你为什么不同强盗分道扬镳逃跑呢?”
他说:“我想这样做,但没成功。”
法官说:“在此期间你没写过任何诗吗?”
通过该种变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再次加深抛物线的定义,另一方面又复习了圆与抛物线的知识,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在复习中更深一步学习的目的.
他说:“怎么没有呢,写过一首。”
法官说:“读一读。”
于是年轻人朗读了他写的抒情诗。
法官对行政长官说:“我认为这个青年也同其他强盗一样是强盗,并且他的罪过比其他人更大,因为他更有知识、更明白事理,他是强盗的合伙人。他的诗歌说明他无理想,无怜悯之心,不要被他的诗歌及他讲的故事所迷惑。因为他对与强盗同伙并无悔改之意,如果他不是强盗,他不会与强盗同伙。如果他悔改,在被捕之前不是写抒情诗,而是写检举信。从树上结的果子可知道它是什么树,从某人干的事情,从他是否与歹徒同伙,是否对此满意中可知道此人的好坏,因为合作、携手、交往是他们的工作。如果他对强盗干的勾当不满,即使被他们俘虏,也可以通过牧羊人、农民、来往行人揭露他们的秘密,当合伙人就是与他们同流合污。”
年轻人说:“但我没有普通人穿的服装。”
法官说:“但你也不拒绝着强盗的服装。”
年轻人说:“我跟他们不同心。”
法官说:“你说谎。”
年轻人说:“我忏悔。”
法官说:“现在已无济于事,忏悔是事情败露之前的事,被捕之后一切忏悔都于事无补。”
年轻人说:“你对我有恶意,不想让我免受惩罚。”
法官说:“我的意图就是将你与其他强盗一起治罪。”
行政长官说:“看来他也是强盗,而且他比其他强盗更甚,他能言善辩很机敏。可惜他走了邪路。如果走正路,也许会成为栋梁之才,现在晚矣,该当受罚。”
(原载《微型小说月报(原创版)》2015年第2期 山东田龙华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