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保信
自从1972年9月29日中日正式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已经一路坎坷地走了40多年,由“友好”渐变为明里暗里的较劲。在历史上,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曾两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有充分的警惕,防止它第三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国际政治学者时殷弘教授看来,中日应避免由争端和对抗升级为冲突。
由于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国,要处理好中日关系,必然也要处理好中美关系。而中美关系,又立足于中国的周边关系。从另一层面上,时殷弘还认为,尽管对外关系重要,我们还是要把较多的精力放在维持中国的经济增长方面,真正地实现新常态。经济搞不好,国内政治不稳定,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景。他说:“有的人老在讲,我们最大的威胁,就跟抗战时期那样,是外部敌人。但实际上,不一定。假如我们搞不好内部的稳定,以及经济的新常态,就算外部对我们很好,恐怕我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中国为何不接受安倍8·14讲话
《同舟共进》: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8月14日安倍作了一个讲话,您怎么评价那个讲话?
时殷弘:安倍谈话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日本的侵略和殖民行为,以及曾对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日本过去的首相已经道过歉了,安倍内阁坚守过去首相所做的表态,不会作新的道歉。
不同的国家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安倍8·14谈话的评价是非常不同的。中国和韩国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但美国是表示欢迎的,日本国内的舆论,大多数人也都赞成安倍这个谈话。安倍说继承过去首相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道歉,谁都知道这是言语上的表态,他内心是怎样的,大家都很清楚。安倍作为日本首相,是在日本国内部分舆论的压力下,以及中、韩等国的压力下,才重申继承过去的道歉,并对日本在二战期间发起的战争做了侵略和殖民的定性。安倍还说,从现在开始,日本不会再轻易道歉。这就是日本国内舆论多数支持安倍的原因,但同时也是中、韩两国对安倍8·14讲话大体持否定态度的原因。
从日本的实际表现看,现在的日本政治主流、当权派在这个历史问题上的表态是不可信的。日本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急剧提升了自身的军力,强化日美同盟的军事作用。不管怎样,由于日本将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上日程,日本这个国家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它对历史的态度,是不会取得中韩等国的信任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烈不满他拒绝作新的道歉的原因,他们自己心里应该有数。
《同舟共进》:安倍说现在的日本,二战后出生的人数已占到人口的80%,不能让那些与那场战争无关的子孙背负谢罪的宿命。
时殷弘:从日本的多数公众来看,他们是绝对不愿意作新道歉了,因为他们认为日本过去已经道歉多次了。但为什么中国、韩国还会有这么多的不满呢?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日本国内政治气氛越来越民粹,否定历史罪恶的政治势力逐渐抬头,这使东亚国家对日本未来的国家方向抱有严重的担忧。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日历史问题解决不了
《同舟共进》:中日如何解决这个历史问题?它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时殷弘: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历史问题解决不了。过去的日本首相,包括小泉纯一郎也说过类似道歉的话,但是你相信吗?现在,日本政府又特别坚定地要解禁集体自卫权,所以坦白地说,这个历史问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更加解决不了。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要争取,世界其他国家也要争取,使日本政府不敢公开地以言论和行动挑战二战盟国所作的历史判决。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努力,事情会变得更糟。
《同舟共进》:中日之间,能不能把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拆开来解决?
时殷弘:不可能拆开。因为在历史问题上,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判日本过分的做法,容易取得世界舆论的同情。但另一方面,对于中日之间战略竞争、战略对抗,除了美国明确站在日本一边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抱着一种旁观的态度,觉得“这不是我们的事情”。但是谁都知道,中国和日本的战略对抗越激烈,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猜忌就越大。反过来也一样,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猜忌,也会给两国的战略对立增加能量。所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拆不开,只不过在历史问题上的争执,多数时候是比较公开的,而战略竞争的公开程度要低一些,实际上是明里暗里在较劲。
要防止中日争端、对抗升级为中日冲突
《同舟共进》:日本自称想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为什么引起中国这么大的反应?
时殷弘:它想要成为正常国家,就是说它原先是不正常的。为什么不正常?因为在二战期间,日本对它的邻国发起过侵略、殖民战争。二战以后,盟国对日本已经作了历史判决,具体表现是,日本在美国占领之下,在它所制定的和平主义宪法中,规定了日本不具有战争权,这是比较独特的。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如果有前提,也是可以的。前提就是,它同主要邻国的关系并非长久对立,因为这些邻国是它在历史上曾经践踏过、侵略过、占领过的。日本的所谓正常国家就是有军事权力了,但这军事权力在什么地方用?这个必须说清楚。1996年《日美安保条约》就是针对台湾问题和朝鲜,现在要解禁集体自卫权,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中国。
如果在中国政府看来,日本是尊重中国的,尊重历史判决的,并且也愿意在维护亚洲的共同安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我想中国政府也没多大兴趣反对日本成为正常国家。问题是,现在日本同中国和韩国,都是尖锐对立的,而且日本国内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又是这样一个状况,所以要让中国接受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做不到的。
国际政治总是互动的,日本做得越多,中国就会做得越多;中国做得越多,又会促使日本做得越多,这是两国对立甚至对抗经久不息的一个重要动力。中国现在增强战略军力,就是对日本将要解禁集体自卫权、急剧提升在日美军事同盟中的作用作出的反应。
《同舟共进》:对于影响中日关系的这几件主要事情,中国应该怎么应对?
时殷弘:从大方向上说,让中国在这些大问题上改变立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谈什么是可能的:
第一,中国会坚持在所有大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第二,中日两国政府从2014年11月达成了“四点共识”以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意识和决断,就是中日之间的争端对抗可能暂时解决不了,但非常重要的是,防止这些争端和对抗升级为中日冲突。所以,要控制中日之间的对抗,缓解对抗,否则就有可能变成中日军事冲突,在一定情况下甚至会演变成中日美三方冲突。
中国国家主席同日本首相已经有过两次非正式会见,中日在外交和防务方面的对话也在恢复。所以,这就是中国政府应该做的:第一,坚持基本立场,但我并不是说所有立场都要坚持;第二,缓解对抗,恢复对话;第三,还要考虑到中国国内和日本国内的经济需要,在中日关系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维持并发展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这对两国都有好处。
为制衡中国,日美军事同盟在强化
《同舟共进》:我们谈中日关系,肯定不能回避美国的影响。想请您谈谈日美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时殷弘:日美之间有一些心理上和政治上的矛盾,但都是潜在的。现在最重要的事实是,自从中国开始崛起并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对外战略以后,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的利益看,日美两国共同的主要对手就是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日美之间即便再有什么潜在矛盾,也是次要的。现在的基本状况是,在战略上,日美两国的合作比过去更加紧密了,它们要联手制衡中国,特别是中国在东亚和太平洋的战略活动。
《同舟共进》:日美同盟有没有改变的可能性?假如中国和日本或者美国走近一点的话。
时殷弘:我们不要去做理论上的想象,而是要看基本的现实。在目前的态势下,基本上可以说,日美军事同盟不但不会有改变,而且还会进一步强化。从最近两三年看,美澳军事同盟也在强化。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一些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日本和菲律宾、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都有所强化。这不但是对中国实力崛起的一种反应,也是对中国更加积极、大有作为的战略态势的反应。
所以,在这样的趋势下,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是不大可能改变的。
中国要更细腻地做好对美、对日政策
《同舟共进》:既然各方都不希望中日美关系变坏,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处理好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呢?
时殷弘:不管对美国还是对日本,中国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有底线,这个底线不是退让的底线,而是要防止从战略竞争、战略对立走向重大军事冲突。
另外,中美日关系紧张,美日现在靠得这么紧,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有关。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本至少是世界上经济能力、金融能力第三大的国家,中国对美日是一对二,并且那个二加起来的国力总和远远超过中国的这个一,这是一个简单的战略算术。所以,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多地不但控制冲突,还要集中战略重点,分清主次,而且要记住,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要更细腻地做好对美政策和对日政策。
《同舟共进》:现在美国特别担心失去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中国应该怎样在亚洲构建自己的地位?
时殷弘: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经济上,中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跟周边国家的外交,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中国周边外交的困难还相当大。
但也不能说周边没朋友了。中国同柬埔寨、老挝的关系很好。十八大以后,中国同蒙古、韩国的关系有大幅度改善。但中朝关系改变不大,中国同菲律宾的关系有所恶化。今年以来,由于南海问题,中国同印尼、马来西亚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那么好的迹象;中国同印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中美关系的五种可能性
《同舟共进》:这两年我们说要跟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美国对此没什么反应。蓝普顿在前不久的演讲中说,中美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不知您认不认可这种说法?
时殷弘:基本同意。尽管中美两国在经济、技术、金融、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战略对立和战略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深刻和显著。
《同舟共进》:说到军事,实际上中国的军事投射力在亚洲范围内还可以,但远远没有到达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程度。
时殷弘:美国也知道中国是一步一步走的。中国并不希望取得全球霸权的领导地位,但美国还是希望照原样维持在东亚和太平洋的战略霸权。如果美国不想给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战略权利,特别是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中美之间的战略矛盾就不会完结。
《同舟共进》:那势必会有冲突?
时殷弘:也不一定。理论上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一、美国让步,美国给中国在亚洲西太平洋应有的战略权利。
二、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崛起,最终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比如中国经济持续往下掉了,中国意志力软弱了。
三、中美谁都不让,但是谁都不想发生战争,这就会导致一个可能较长期的半冷战状况。
四、最糟糕的可能性,就是半冷战对抗导致有限军事冲突,而有限的军事冲突又没有得到控制,逐渐或迅速升级为可能的大规模战争。
五、最理想的可能性,就是中国跟美国真正实现了新型大国关系,互让、互相合作。
现在看来,最后这两种可能性,也就是最糟糕和最理想的可能性离我们很远。在理论上,较大的可能性就是一边让了,或者都不让,但是又不冲突,形成经久的半冷战对抗。
中国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大有作为和奋力作为
《同舟共进》:有的学者把中美关系的根本问题归结于战略互信问题,但您认为根本问题是美国愿不愿意跟中国分享权势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化解的可能吗?
时殷弘:世界上的事情是不会化解的,是只能解决的。最好的可能性是中国坚持自己有限的战略权利,美国最后叹一口气,作出一个退让的决定。同时,中国作出明确的表态,使美国放心,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会再要西太平洋以外的战略权利。
当然,这个可能性有多大,现在不太知道,但还是有可能的。假如我们能把战略重点再集中一些,假如我们的战略耐心再大一些,假如我们推进得再慢一些,这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对中国的前途是最好的。反过来讲,假如我们战略不集中,假如我们推进过快,假如我们没有在周边外交和世界外交上结交尽可能多的朋友,假如中国国内无论从稳定来说,还是经济发展来说,不能支撑一个稳定增长,这个最好的前途就实现不了。
《同舟共进》:这么说,中国还是需要“韬光养晦”的战略?
时殷弘:也不是,中国不能再韬光养晦了。韬光养晦,从哲学上说,就是我们对外的态度和根本心态要谨慎,弱的时候要谨慎,强大也要谨慎。但是,如果中国现在还把韬光养晦放在口头上说,第一,外国不接受,说你是装的;第二,中国人民也不接受。所以,我主张现在少说韬光养晦。但问题在于,有所作为在一些地方被解释成“大有作为”,或者被解释成不管时间、条件,在各个主要战线上都要奋力作为,这就出问题了,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达成一切目标。
“周边关系”是立足点
《同舟共进》:在战略上,中国应怎样调整对美关系和对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实现最好的愿景?
时殷弘:在中国的对美关系(特别是其中的战略层面)方面,一定要牢牢记住以下根本事实:中国是高速增长着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则是实力最强和权势最广的发达国家,两国关系实属多维、复杂、能动和意义非凡。中美两国既非单纯的对手,亦非单纯的伙伴,双边关系中基本的竞争、对立、协调和合作成分,既有相对的稳定性质,又有不息的变动特征。中美两国都必须明白,任何非同小可的彼此间轻视,任何左右相关国策的误识或偏见,任何就对方的紧要利益、实际能力和基本情感作出的严重误判,都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和深远的后患。无论是试图以实力胁迫对方屈服的蛮横做法,还是出于激愤和莽撞的过激反应,都属于政治上的浅薄和战略上的轻浮。
就中国的根本国家愿景之一而言,中国必须持之以恒地以坚决有力而不失审慎的战略推压,步步劝使和迫使美国退让,接受中国应有的战略权利,从而争取一段历史时期去实现中美作为两大世界强国彼此间和平的“最终解决”。有些时候,坚决有力尤其必要,而另一些时候,不失审慎实属优先。就此,任何时候都要防止一种倾向(必要)掩盖或排斥另一种倾向(必要)。既要有“只争朝夕”的雄心,又要真正懂得“欲速则不达”的哲理。
应对美国与对待周边之间有根本的联系。完全可以说,周边关系不能大致地搞好,对美关系就没有大致搞好的希望:近年来中美关系特别重要的不良方面和不良阶段,许多都深刻地出自中国周边的麻烦或“乱子”,出自中美两国就这些麻烦或“乱子”的结构性和情势性摩擦、对立与竞争。从战略上说,争取中国在“大小”周边有日益增多的友国、战略中立国甚或严格意义的战略伙伴,同时日益减少或克服紧邻中国的战略对手或美国的战略附庸,当然会大大有助于美国对中国的退让。
对目前的对外政策而言,在有广泛的战略布局的同时,尤其需要确定和坚持战略重点,首先追求在这些重点上集中的战略决胜。战略努力必须有基于深思熟虑的坚韧,战略耐久性往往有决定意义。
在考虑中国当前对外政策的优化时,应当记住克劳塞维茨的话——采取和坚持一种适合于政治大目的的“适中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