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3年在西安临潼距秦始皇帝陵约5公里的冢王村西南发现一处有上千座墓葬的古墓群。目前发掘了50座墓葬,包括45座秦墓,墓主都为平民,部分陶器上有“丽”字陶文。史书记载当年为修秦始皇陵,在陵墓东边设立了一个叫丽邑的城市。丽邑里住有修秦陵的工匠和监管人员,也设有军事机构。如此集中的墓地可能为修秦陵的工人墓。
大同市文物局在该市北苑路北小城东墙加固施工过程中,于城墙根部挖出40余米长的完好石基。石基难见接缝,石面平整、棱角分明,有手雕斧凿痕迹,建筑方式为 “土衬石”,是明代大同古城北小城墙基的一部分。明大同府城外东、南、北各建有小城(关城),增强了城的御敌能力。这段石基证明了北小城的具体位置,并划出了东边的界限,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
考古学家日前在察右中旗库伦苏木克力孟嘎查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长约100米。遗址地表几乎草木不生,散布有大量的碎玛瑙和火山石,还有少量的石器残片。这是乌兰察布地区在阴山以北继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后,又发现的一处同时期的遗存,对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阶段的文化遗存分布有极重要的价值。
近期,成都博物院在成都温江区红桥村发现一处护岸堤,为宝墩文化三期的遗存,距今4000年左右。护岸堤长约147米,建筑方法为夯筑,和同时期宝墩文化城墙的建造方法较一致。人工开挖8道沟槽,内安木桩加固;在近水一侧用卵石堆筑为护坡。建该处护堤是为了保护东侧一处宝墩文化的聚落。这一发现足以改写中国水利史,也为成都平原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贝丘遗址距今6000多年,位于南宁邕宁区长塘镇五合村,从2013年12月起,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发掘。目前,发现几十座墓葬,未见居住痕迹。出土一批石斧、夹砂陶片、细小石英石碎片等生活工具。葬式多为屈肢葬,还有一种肢解葬,即将死者的头颅、四肢肢解后,再按一定顺序摆放埋葬。有人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有人认为是为在战争中死去或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举行的一种葬式。
日前,阳曲县文物部门在该县红峗山中的悬崖峭壁上的3个古代石洞中发现千余尊石佛造像。佛像浮雕于石壁上,刀法娴熟、线条婉转,有的雕刻手法有元代艺术风格。据同时发现的石碑记载,千佛洞的重修年代为明崇祯年间,据此推论至少凿刻于明代之前。造像反映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对研究宗教在北方地区的演变、发展有一定价值。
4月29日,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在位于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7.3万年的古人类建筑遗迹,和距今1.5~11万年的多层位旧石器文化层,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万年左右。中外考古表明史前人类穴居较多,此次发现的建筑遗迹可能与古人搭建的窝棚式建筑有关,表明古人可能在尝试建造舒适的房屋。
5月5日,在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景区,文博专家清理修复159号敌楼下长城地基时,守卫长城的将士用泥土自制的象棋被发现。这几十枚象棋子一种发黑,一种土黄色,上面用刀或利器刻出文字,字体似明代仿宋体。还发现了铜质的一个烟锅和一把钥匙,以及50多枚石雷。159号敌楼外侧围墙上布满了不规则的望孔,用于瞭望或射击,内大外小,用形制梯形砖镶砌。
4月,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了27块古人类头骨化石断块。其中,面骨和颅底骨属首次发现,骨骼多数可拼接复原。这是T9继“许昌人1号头骨”后出土的第二件古人类头骨化石。两处头骨化石属同一地层,距今10万年左右。头骨内壁有成组石片划痕,或为古人食脑或其他行为最直接的证据。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有重要意义。
含山凌家滩遗址第六次发掘日前启动,这次发掘侧重于了解凌家滩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对凌家滩环壕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碎片和动物骨骼,并在地下1.5米处发掘出深浅不一的凌家滩文化层,发现大量红烧土。环壕遗址是与凌家滩祭坛西段距离500米处的一段壕沟,长30、宽2米。有利于了解53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防洪、排水设施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