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
探寻玻璃艺术的奥妙
■郭凯
在二十世纪,世界各地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以及领先的创意,都被“玻璃工作室”这个独特的艺术门类给吸引了。他们积极的参与了这个过程,提出了各种创意和设想。
“玻璃工作室运动Glass studio ovement”一词,它代表了玻璃艺术这一项传统艺术手工行业,日益向国际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二十世纪末,玻璃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界一种显著的现象,是世界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部分国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日本、中国等国家,玻璃艺术也是其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象征。“玻璃工作室运动”拥有很多艺术现象的主要特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车间或者工作室里,被巧妙地创造出来。西方的文学期刊,不断致力于出版和研究这些艺术家们。在1980--1990年期间,很多出版物刊登了一些关于玻璃工作室运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专门的报道了当时的一些著名玻璃艺术家:D.Shufena;Mina;G.Fusi;Syaopina;G.Dunhaya;Ch.Tszyanlin等。最主要是,介绍了当年的国际艺术双年展,国际玻璃材料艺术家协会,康宁玻璃厂(美国)举行的年度会议等等。
然而,中欧和东欧,远东和亚洲地区的艺术发展方面,玻璃艺术的这项运动,在许多方面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影响了这些地区玻璃艺术的积极发展。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玻璃艺术逐渐融进了大型造型艺术的轨道,这个时期玻璃艺术家表现出的技术和创作方式产生了多元化。艺术家们还选择了很多独特的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新兴的“玻璃工作者”们,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结束。艺术品不光是来自工作室和工厂,还有他们的小作坊,以及民营企业。但是,这一时期的玻璃发展,主要离不开工厂这个重要因素,玻璃艺术家们更加倾向于大公司的创造力和自由的工作方式。
正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奠定了玻璃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必需形成更加广泛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雕塑和图形绘画艺术来表现。在这个时期,玻璃被称为“塑料物体”,玻璃艺术出现了新的类别,纪念品和建筑上的一些三维表现方式,玻璃可以加以合成。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还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大师,他们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芬兰,直到世纪末后期,才迎来了一批来自乌克兰、俄罗斯、波兰、日本、中国的有才华的艺术家。这一切,带来了新世纪的玻璃视觉文化,以及新的审美价值观。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当时杰出的雕塑家和画家的呼吁。例如: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达利、R. Magriit、V.Vazarelli等
玻璃艺术引发了很多艺术家创作上的冲动,导致这一艺术现象被称为了“玻璃工作室运动”,从此诞生了当代艺术的一种独立的艺术现象。自由艺术家的创意,是自由创意从工业活动中的一种解脱,这是一种形式,使他们能够超越传统的规范。他们熟练的运用了视觉文化感知以及自给自足的现代艺术观念。各自拥有艺术加工和自身特色,在世界范围内相对同步。每一个国家的玻璃艺术学校,也采用了新的观念和手法。
捷克斯洛伐克于1950年,在传统的玻璃工艺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审美观。当时所有的玻璃制品及版权归国有企业所有,但是高超的手工艺技术结合先进的机械化也是很重要的。在那个年代,还开设了一些艺术性的实验中心,造就了很多熟练的艺术家们。R.Roubichek,P.Glava,L.Oliva,L.Smrchkova,A.Matura,V.Lishkova,Ya.Taraba等,特别是R.Roubichek,他的作品已经在某些程度上确定了很多艺术的发展方向。
德国在1965年展开了像大肠杆菌扩展一样的玻璃工作室运动。通过一系列的玻璃窑炉创作了很多作品,在80年代,还制作了很多和“波普艺术”有关的玻璃作品。著名的作品有“蓝佛”(1988),“父亲的肖像”等。培养了很多雕塑艺术人才,他们结合自己的油画创意进行吹制。
英国的玻璃工作室在1970年左右开始迅速发展。他们的艺术家更多的是遵循一种实用的原则,注重玻璃和光线的特性,他们很擅长用雕刻的方法,来实现玻璃的光源的折射。许多英国的艺术家,任教于其它的国家。伦敦的皇家学院,对艺术教学非常重视,设计中心和一些画廊,为玻璃工作室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想法。
法国在这一时期积极的开发与铸造玻璃相关的技术。法国玻璃艺术家Zorichak,自1976年起。不断的以三角形椎体来创作他的作品,作品拥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意大利的玻璃艺术,是一个传统的伟大传承。在整个玻璃制造的世界里面,非常的显著。早在1940年—1950年,著名的艺术家巴比尼在威尼斯举办了提高玻璃制造标准工艺的双年展。早在1960年—1970年,就非常注重玻璃艺术的版权。在70年代末,在玻璃艺术创意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引发了美国和欧洲玻璃艺术的紧密接触。威尼斯的工艺大师,用完美无暇的掐丝螺纹技术,制作了大量的螺旋图案装饰品。使装饰性的线条得到了崭新的生命。很多玻璃艺术的人才都工作在知名的企业以及酒店。
美国,依靠她的深刻的历史根源,在艺术材料上的创作,更加的独立。他们的创作结合了金属、陶瓷、塑料、木材等。在玻璃工作室运动的早期阶段,主要注重技术的发展和玻璃的性质,更多的是一种商品现象。技术和美学以原始的方法竞争出了优质的加工材料。在玻璃艺术的思想发展发面,美国的表现令人惊讶,一度蔓延到很多学校。美国艺术家利特尔顿,在1962年自己创建了私人公司,建了烧制炉,通过抛光和铸造的形式,造出了很多有节奏弯曲的玻璃艺术品。玻璃行业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开放的70年代初期,很多教研机构设立了玻璃工作室,最著名的要数威斯康星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
随着玻璃工作室运动的推动,一些艺术院校建立了玻璃课程,培养出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也催生出很多不同的玻璃艺术风格体系。从发起至今,工作室运动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很多艺廊、博物馆、歌剧院、会议中心以及很多公共场所,和私人府邸都可以看到手工玻璃雕塑作品。其中,美国玻璃艺术家奇胡利的玻璃装置艺术作品则是工作室运动最显著的例子。
美国当代玻璃的代表奇胡利(Chihly),代表了美国玻璃的一个崭新的面貌。他的作品被视为吹制玻璃业界的独树一帜的风格类型。“带领吹制玻璃界进入大规模雕塑的领域”(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尽管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非常惊人,但是奇胡利仍然将该种工艺应用在其主要的室内和室外艺术作品之中。
奇胡利由1941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当在华盛顿大学学习室内设计时,他开始接触到玻璃艺术。1965年毕业后,奇胡利参加了当时在威斯康星大学开办的全美第一个玻璃艺术课程,随后继续在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深造,在那里他开设了玻璃课程并从事教学工作。直至目前,奇胡利已经创作了十几个著名的玻璃艺术系列,包括20世纪70年代的Cylinders系列和Baskets系列,20世纪80年代的Seaforms、Macchia、Venetians和Persians系列,90年代的NiijimaFloats和Chandeliers系列,以及2000年后的Fiori系列。同样他的大型建筑玻璃装置也非常有名。
1986年,他就曾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和装饰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 “Dale Chihuly objet sdeverre”的个展。1995年,又开展了名为“Chihuly OverVenice”的项目,为此他在位于芬兰、爱尔兰和墨西哥等地的玻璃工厂创作玻璃雕塑,完成后将所有的作品安装到了威尼斯各处的广场和运河之中。
1999年,奇胡利举办了一次极具挑战性的展览“Chihuly in the light of Jerusalem”。有超过100万的观众在耶路撒冷的大卫塔观看了他的装置艺术。2001年,维克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也为其策划了展览 “Chihuly at the V&A”。奇胡利本人对玻璃温室的喜好也演变为一系列植物装置展。他的花园系列展开始于2001年芝加哥的嘉菲室内植物园,2005年又在伦敦附近的皇家植物园展出,其他的主要展地包括了2008年旧金山狄杨博物馆以及2011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2014年,奇胡利与宾利慕尚梦想家合作并拍摄视频。“慕尚梦想家”旨在通过与界内具有前瞻性观点的各界精英合作,创新的未来主义者们用深入的洞察力和技术知识塑造着未来,他们独自或集体定义着生活的世界。奇胡利的很多玻璃艺术作品,深受很多亚洲国家喜爱,在中国以及日本很多的高档酒店博物馆,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说起玻璃工作室运动,就不能不提Harvey·Littleton(1922年6月生),他是一位美国玻璃艺术家和教育学家。在30年代时,他的父亲在纽约康宁玻璃博物馆工作,所以他从小就成长在玻璃制作的氛围中。他父亲希望他长大后会在物理学上有所建树,但他却选择了艺术领域。最开始他从事的是陶瓷艺术,但在一次欧洲之旅中他无意中发现了玻璃在艺术工作室中运用的可能性,从而对玻璃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进行试验和多方宣传,至1962年终于在Toledo艺术博物馆创建了玻璃工作室,并组织了第一次玻璃吹制研讨会。他要让玻璃这种材料从工厂的工业制造中走出来,为工作室的艺术家所应用。随着Littleton不懈的宣传工作,玻璃艺术工作室开始在各个大学生根发芽。
1964年,第一个玻璃工作室的成员之一Tom· McGlauchlin开始在爱荷华大学教授玻璃吹制。Marvin· Lipofsky则在美国西海岸将工作室玻璃引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3年后,他在加利福利亚艺术和工艺学院建立了玻璃科系。1965年,Schulman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开创了玻璃课程,在那他很快就得到了Littleton的学生奇胡利(Dale·Chiluly)的协助,奇胡利随即也在西雅图建立了皮尔查克玻璃学校。在工厂制造的玻璃艺术产品虽然也包括了技术和主题内容,但工厂的劳动分工却是不够灵活的。往往玻璃艺术设计师只是一个绘图员,他们提出概念并绘出草图,再交给吹制工人来实现造型。Littleton认为工厂的设计师由于对技术工艺的不够了解,而且还不被允许参与到技术创新的小实验中等等,无法发挥想象去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同样,吹制工人在传统的“学徒制”体系中也将自身限制在玻璃制造中。这种环境无法让任何人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仅仅可能成为工业机械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
1964年,Littleton来到曼哈顿进行宣传活动。他在第一届国际工艺研讨会中展示其玻璃吹制雕塑并大受好评。他在纽约当代工艺博物馆举行了玻璃艺术个展,包括“Broken Open”系列等,这些作品彻底摆脱了功能的限制,都是以雕塑的形式出现
在当代中国,玻璃的历史为何不受重视呢?历史之眼总朝向当下的意义张开,而在 “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之中,中国的确起步得较晚。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艺术家便提出要“以玻璃为创作媒介”;六十年代以后,小型化的窑炉发展起来了,玻璃制作不再依赖于工厂、而是越来越适宜艺术家个人的操作,由此迅速风行;七十年代日本紧随其后,八、九十年代影响韩国和台湾;但在中国大陆,直到2000年1月才出现国内第一间艺术玻璃工作室——在清华美院。在部分先行的国家里,现代玻璃艺术的发展早已拥有了四、五十年的积累,拥有比较成熟的教育、创作和收藏系统,相比起来,中国的现代玻璃艺术还相对稚嫩,面向它的研究较少,但也充满了可能。在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领域里,清华美院玻璃艺术工作室是第一块试验田。在由设立至今的十四年间,它培养了一届届学生、创作了一批批作品。
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发展日益区分为两大趋势,一个是尊崇玻璃天然本色,来进行创作的经典传承作品;一个是以现代造型艺术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的。
玻璃工作室运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发展,至今对整个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提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