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丹彤
栏目责编:曾 鸣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视荧屏上,谍战剧将侦探剧中的逻辑、悬念等观赏元素与惊悚片中主人公身处险境的兴趣点,与保卫祖国、无私奉献等主旋律电视剧所需要的思想内涵有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类型风格,①在众多的电视剧类型中自成一派,成为21世纪电视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谍战剧的红火现象并非偶然,是诸多必然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谍战剧的创作特点、创作过程演变的深入剖析,可以展现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谍战剧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的一类影视剧,其中包括卧底、特务、爱情、暴力刑讯等元素。2005年,一部《暗算》悄然掀起电视荧屏的谍战之风,随后这股风潮席卷各电视频道黄金剧场,并随着《潜伏》的播出达到顶点,随后仍热度不减。谍战剧将主流意识形态以一种通俗的方式讲解,体现出电视文化生态在产业化大潮下的变迁,同时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特质。
一、紧凑情节的表现力。曾有学者通过实验证实收看电视剧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一次性最多维持12 分钟,也就是说如果12 分钟内不能让剧情出现新的变化,观众便很可能倾向于将注意力离开剧情本身。谍战剧在此方面极具优势,其最大特点在于情节密度高且设计巧妙,剧情张力强,符合当今观众的收视习惯。剧情中的悬念,使观众在自身揣测和逻辑推理中跟着剧情前进。
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如果说第一部谍战剧受到追捧是因为新鲜感和“陌生化”策略,那么之后谍战剧依旧热度不减的原因便是其与时俱进的创造力,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传奇的人物经历抓住观众。随着时代的发展,谍战剧也在不断发展成熟,使其在具备引导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新时代的谍战剧在保持了原本精彩紧张气氛的同时,还重视描写丰满人格的人物,注重多元化发展,创造了如余则成、黄依依这样复杂却真性情的主人公。在剧情走向上也不断向其他国家、其他剧种学习,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爱国信仰的感染力。经过多年发展,谍战剧中宣扬的主题思想始终未变,主人公身上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信仰始终是谍战剧的主线,这样的主题思想能够带给观众正面影响。特殊的环境背景、危险的革命时期,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使观众得到精神上的洗礼,沉淀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归属感,受到观众好评和追捧。同时,虽然电视剧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谍战剧爱国主题不变的选择,使其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多年发展,谍战剧不断推陈出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谍战剧本身不断发生变化。
一、意识形态的隐形书写。在谍战剧中,故事多发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敌我情报战中,其主要线索多是我党情报人员打入敌人内部并与之展开殊死较量,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取情报帮助我党赢得战争胜利。剧中通过主人公对信仰的坚守,传递着核心价值观念,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表达诉求的同时满足了观众英雄情结的审美期待。与早期反特片中通过英雄人物神话般的信仰向观众表达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不同,新世纪的谍战剧逐渐成熟,按照市场变化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改变叙事策略,将主流意识形态植入到观众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和英雄人物的精神成长中,主人公不再是“高大全”的完美模型,而是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如《潜伏》的主人公余则成只是国民党军统负责监听工作的一名普通职员,起初并没有信仰,但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的成长,余则成逐渐成长为有着坚定信仰的英雄人物。爱国精神与信仰不断形成并日渐坚定的人物成长过程实际上是爱国主义、革命信仰等主流价值观的隐形书写。
二、类型融合的兼收并蓄。早期的谍战剧自成一派,歌颂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信仰,故事线索单一,可概括为“发现案情—侦查案情—缉拿犯人—转危为安”。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受众的审美需求,谍战剧创作者意识到不能在低水平的跟风中停步不前,需要不断进行类型模式上的创新。在其不断的发展成熟中,谍战剧杂糅了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等其他剧种的叙事模式,并借鉴美剧等国外类型影视作品的叙事技巧与类型元素,使谍战剧故事线索更加多元化,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多种类型的组合使谍战剧既具有男性喜欢的悬疑、武侠、动作,也有女性所中意的柔情、恋爱和家长里短,是喜剧、言情剧、武侠剧等各种类型电视剧卖点元素的集合者、在兼收并蓄中发展自己,吸引观众,扩大传播范围,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三、艺术表达的审美转换。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护群众利益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与百姓有着天然的贴近性。早期的反特片模式僵化,说教意味浓重,艺术形式过于刻板,脱离了观众的审美认同。在娱乐化主导的大众文化语境下,谍战剧与时俱进,将其负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娱乐化、生活化的转换,即将宏大历史叙事向世俗化日常审美进行转换,主要表现在对新英雄主义人物的设计与喜剧等类型元素的设置上。创作者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之间找到一种相关性,尽量消除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精英美学与大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②使其爱国主义和坚守信仰的革命情怀依然受到观众喜爱和追捧。
尽管谍战剧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其信仰的核心和爱国的主题从未改变。类型元素的兼收并蓄、世俗生活化的审美表达使谍战剧在发展中不断成熟,回归历史,向传统民族文化寻找精神救赎,在冲突中坚持价值信仰。谍战剧文本中充盈着的激昂进取基调,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书写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情怀,使其始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谍战剧的创作是其作为产品的核心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传播和体验的直接载体。因此,其选材、主题和主人公的选择和精神展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至关重要,使得谍战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载体。具体而言,谍战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通过谍战剧中主题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评价来实现的。
一、永不褪色的爱国主题。谍战剧中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是爱国主义,对于国家的高度热爱是谍战剧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体现,这种爱国精神在谍战剧中主要表现在:无论环境条件多么恶劣,谍报人员始终将国家交付的任务放在首位,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刺探和传递敌方消息。《五号特工组》中五位身怀绝技的爱国青年,为了民族大义,放下手中工作应召而来,满怀爱国热情与敌人进行暗中较量,以卓越的才智突破重围,为中国的革命斗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促使他们放弃原本的安稳生活进而投入这场危机四伏的战斗的动力,便是他们对于祖国热忱的爱。正是爱国主义主题的经久不衰,使谍战剧的呈现始终保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闪光点,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呈现。
二、经久不衰的英雄情结。谍战剧中的英雄人物从来都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畏牺牲的顽强精神。谍战剧中的英雄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不同,他们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从事特殊的职业,潜伏在敌营之中,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生命危险。这样的人物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畏牺牲的顽强精神,胆大心细,能巧妙地置身于危险的环境中并与敌人周旋斗智。不论是早期反特剧中的“英雄式”英雄,还是新时期谍战剧中的“平民式”英雄,谍战剧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充满了正面色彩——有工作能力、有爱国信仰,是剧中的重点人物。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和英雄崇拜心理,这一点可以通过谍战剧的精神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诠释和渗透。
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都是谍战剧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但是细看下去,从事谍战工作的主人公总是能够在艰苦卓绝中坚持自己的工作,即便献出生命仍不放弃,这就必须回归到最基本的信仰问题。纵观谍战剧发展的全过程,对于革命信仰的展现一直是谍战剧的核心。《潜伏》中的余则成、《隐形将军》中的连成都是用自身信仰来书写人生的人物。即便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考验,他们还是痛定思痛地选择了贯彻革命信仰,忠于祖国和人民。《捍卫者》中表层故事是捍卫国家安全,而这些安全人员的勇气力量来自于他们的信仰。让曹先生出场,说明共产党人的力量从哪来,共产党人有勇气去牺牲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为人民谋福利的信仰,“捍卫者”捍卫的是他们心中的信仰。③正是对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的客观描写,使信仰作为谍战剧的核心,既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信仰,也是对生活的信仰,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信仰始终贯穿全剧。
四、播评环节的正确引导。作为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电视剧的播出是电视剧本体与观众客体的中间环节。对电视剧传播渠道的管理、引导,同样是电视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内容。谍战剧凭借其向上的主题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使其在传播渠道上具有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构建渠道。
电视剧的评价是推动电视剧产业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对于通过引导电视剧创作潮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业界、学界对于优秀谍战剧的评价,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进行把脉,把握和引领主流价值观。谍战剧的创作主题、传播渠道以及相关评价等的良好健康发展,为谍战剧保持爱国向上的主题风格、传播核心价值观念提供重要保证,使谍战剧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随着《暗算》《潜伏》等优秀谍战剧的热播,谍战剧的创作出现了风起云涌的规模化创作态势,但其中获得收视佳绩与良好口碑的优秀谍战剧并不与数量上的井喷成正比。《潜伏》后的一些谍战剧,由于剧情上的孱弱和场面的血腥饱受诟病,谍战剧粗制滥造的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谍战剧核心精神的表达,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谍战剧是我国当代主旋律电视剧的重要一种,对爱国主义精神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注释:
①苗 露:《中国谍战类影视剧研究》,杭州,浙江大学,2012。
②周安华,易前良:《论当代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选择》,现代传播,2007 (2)。
③吴月玲:《让谍战剧回归生活化》,中国艺术报,20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