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胜天
(410004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828号恒盛世家3栋304号)
国耻萦怀,三座牌坊铭壮史;
硝烟在眼,两行血对祭忠魂。
在湖南沅水流域,常德会战纪念坊、湘西会战龙潭战役纪念坊和芷江受降坊可谓举世闻名。它们都采用了“四柱三门”这一“血”字造型,而且均镌刻着一副副气壮山河的血性对联。
1943年11月,号称“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会战在常德城区打响。日军为切断陪都重庆的补给线,以8万兵力和130架飞机兵分三路进攻常德。在外围尽失且无险可凭的情况下,国民革命军第74军第57师与多于自己4倍的日军喋血巷战16昼夜。因弹尽粮绝,全师8529名将士除83人最后成功突围外,其余全部英勇献身。这场战役异常惨烈,真乃一寸山河一寸血,既表现了中国民族宁死不屈的壮烈气节,享有虎贲之师盛誉的57师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英雄之师。
为纪念常德会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1944年由常德县县长戴九峰牵头,在掩埋了数千具守城将士遗体的弹坑上,筑成了一座长55米、宽45米、高0.8米的“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74军又对公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当时整个建筑群的规模是:公墓正门纪念牌坊高8米、宽24米,牌坊上方正反两面由74军军长王耀武题字的“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横匾雄浑瞩目。牌坊四根方柱上方架着三块横匾:国军总司令蒋中正题写的“天地正气”位于正面正中;陆军一级上将陈诚题写的“碧血丹心”位于正面左侧;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题写的“旗常炳耀”位于正面右侧;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题写的“万古军表”位于背面正中;对联“忠贯日月,气壮山河”位于背面两侧。进入大门数十步,便是一座高达9米的纪念塔,塔基四面修有12级石阶,基座四方刻有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立法院长孙科、司法院长居正等四人的题词。镌刻在纪念坊正反两面方柱上的四副对联字字千钧,荡气回肠。
正面内侧柱联(常德县参议会托邑绅李子新题撰、龙丕钦书写):
孤军浴血千秋壮;
公墓埋忠万姓哀。
正面外侧柱联:
壮志成仁,衡岳云飞思烈士;
丹心卫国,楚江月冷吊忠魂。
背面内侧柱联:
壮志成仁,衡岳云飞思烈士;
丹心卫国,楚江月冷吊忠魂。
背面外侧柱联:
孤城持苦战,断壁颓垣,幸有旌铭怀伟绩;
一冢共长埋,青磷碧血,独留碑碣表精忠。
1945年4至5月,中日在湘西雪峰山一线展开了一场历时达50天的殊死会战。其中由于溆浦龙潭战略位置极其关键,有铁军之称的陆军第74军51师,先后在鹰形山争夺战、松山高地肉搏战、大小黄沙围歼战、马颈骨歼灭战中与日军来回拉锯28天,共歼敌3500多人,并缴获了大批战马和轻、重武器及弹药、器材。鉴于龙潭战役是整个湘西会战中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战役刚刚结束,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就飞抵龙潭上空、祭悼阵亡将士,还将“鹰形山”命名为“英雄山”,并为74军军长王耀武和51师师长周志道颁发了“奖令”和“奖章”。
战斗结束后,龙潭军民在弓形山附近掩埋了700多位烈士遗体。1945年秋,国民政府根据蒋中正的授意,又组织修建了74军51师湘西会战龙潭战役阵亡将士陵园。陵园依山而建,既有子弹造型的烈士墓,又有缅怀阵亡将士的千秋亭,尤其是那座形似“血”字的抗战纪念坊巍然屹立,十分壮观。蒋中正也曾为陵园亲笔题词:“精忠贯日月”。当时为陵园题词、题诗的还有何应钦、陈诚、白崇禧、王耀武、周志道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在龙潭战役纪念坊的正面,有下述两副对联更是令人过目难忘。
湘西会战龙潭战役纪念坊内侧联(国民革命军第一百军军长李天霞题):
志决身歼,一片丹心昭日月;
功成人远,千秋碧血壮山河。
湘西会战龙潭战役纪念坊外侧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题):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至23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中国政府在芷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日本降使向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俯首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接受了载有各战区日军缴械投降详细规定的第一至六号备忘录,确定了日军投降划分为16个降区和101处接受日军缴械投降的地点等事宜。“芷江受降”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美梦的彻底破产,写下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洗雪百年耻辱、抵御外敌入侵最光辉的一页,中国人民经过8年抗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芷江受降”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坐标点上,永载史册。
为纪念“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47年8月30日,国民政府修建的芷江受降纪念坊正式落成,它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标志性建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它还是全球六大凯旋门之一,与意大利罗马、德国柏林、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朝鲜平壤等另五大凯旋门一样,将载誉史册,永放光芒。
受降纪念坊高8.5米、宽10.64米、厚l.16米,朝东而建,代表向中国投降的日本政府从东面而来。远远望去,整座牌坊四柱三门的造型恰如一个醒目的“血”字直指苍天,寓意着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血战,用3500多万同胞的鲜血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牌坊正门中上端匾额“震古铄今”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所题,其下“受降纪念坊”五个大字居中,横批“布昭神武”和“武德长昭”相互映衬,它们分别是当时国民政府要员于右任、孙科的手笔。纪念坊背面中间首额“蔚为国光”系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题写,东西拱额“光昭史迹”、“丕振天声”分别出自居正和王云五之手。镌刻于受降纪念坊正反两面的几副对联除一联在平仄上稍有问题外,更是令过往的人们驻足品味与欣赏:
芷江受降纪念坊正面中柱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题):
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芷江受降纪念坊正面侧柱联(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李宗仁题):
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
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纪名城。
芷江受降纪念坊背面中柱联(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题):
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
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
注:此联系抄自1985年重建牌坊时所拍摄的照片。
芷江受降纪念坊背面中柱联(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题):
潕水明山祥启中兴,永志受降三楚地;
国家民族奋平外患,还期耀德五洲畔。
注:此联系抄自2010年再次重建牌坊后所拍摄的照片。
芷江受降纪念坊背面侧柱联(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题):
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贡;
受降昭盛典,神州从此靖烟尘。
芷江,这个位于湘西的小小县城,既见证了当年二战同盟国并肩抗战、并肩受降的历史,也承载着当今延续战斗情谊、共创世界和平的美好期望!总之,芷江已从“抗战文化”演绎到“和平文化”,已从“受降名城”迈向了“和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