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钟初探

2015-11-14 21:02李竹深
对联 2015年2期

□李竹深

我国的韵文,其起源可上溯至远古。嗣后代而不衰,致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盛。清代中期,出现了新韵文——诗钟。它首先发祥于闽,继而走向全国。然而,诗钟的出现犹如昙花,即开即谢。现时,不但民间鲜有知之者,且公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韵文史》也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唯有《辞源》用寥寥数语道及:“(诗钟)是一种文学游戏之作。其法: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相传拈题后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故曰诗钟。”语焉不详,且“游戏”二字,颇存讥讽。虽说诗钟是以娱乐的形式面世,但它要求参与者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古文学的修养要有相当的水准和学识,非浅浮之徒可为之。

诗钟是一种独特的韵文,它高雅、文博,于瞬间充分展示联吟者才智的渊永和文思的敏捷。它应当在中国文学史和韵文史写上光彩的一页,让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和发展。

诗钟的缘起和衰微

诗钟相传为福州人士所创,并随着他们的宦游,将诗钟作为一种全新文化推向社会,一时诗钟吟社林立于学者名流之间,蔚为壮观。然诗钟创自何人,始于何时,史料阙如。相传宋代苏氏父子曾以“冷香”为题咏作诗钟,内有苏小妹的钟句:

叫月杜鹃啼血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事见载历代轶闻琐事的《坚瓠集》(清初文学家褚人获撰)。然史无苏小妹其人,故是说不足信。

述天文、地纪、人事、物理,兼记时事得失,特别论及元代故事颇为详核的《草木子》(明代叶子奇著)一书载:元至正间,程雪楼为福建道廉访使,任满离闽时,民有献箭旗者以百数。内一联云:

闽中有雪方为贵;

天下无楼如此高。

嵌公名字“雪楼”于第四唱。可见在元代,闽人己善为“诗钟”了。

诗钟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有莫友堂的《屏麓草堂诗话》、李家瑞的《停云阁诗话》、黄理堂的《雪鸿初集》和施鸿保的《闽杂记》等书。

《屏麓草堂诗话》成书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记述作者的先师林雨田的一联碎锦格的诗钟“老鼠过街”。联云:

风摇老树啼鸦舅;

雨过香街卖鼠姑。

可见在嘉庆间,闽塾己盛行诗钟。

《停云阁诗话》成书于咸丰五年(1855年),书中收录了林光天的诗钟,如分咏“卖汤丸·破伞”钟联:

重叠碗声喧夜市;

零星雨点落春衫。

林光天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副举人。

《雪鸿初集》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年),刊录林则徐在家乡里居时的诗钟吟作。嵌“窗夜”一唱云:

窗虚权借月栖榻;

夜静猛闻风打门。

嵌“陈人”一唱云:

陈迹浑如牛转磨;

人情几见雀衔环。

林则徐系嘉庆进土。

从上引三书的记载,可证诗钟之活动在嘉庆间已盛行于闽中了。诗钟,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辞赋的馀韵,已成为闽文化的骄傲。

至于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述了作者于道光廿五年来闽十数年间的所见所闻。咸丰六年(1856年)是书初成,次年又追忆补续,全书完成于咸丰八年(1858年)。卷八专列“嵌字偶句”和“分曹偶句”二章,对闽之诗钟做了详尽的记述。最可贵还提及广东已先有诗钟,但语焉不详。

广东的诗钟,笔者曾在清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抄》一书中读到一则可贵资料。诗人在“南园感事诗”的序中提及:“南园在文明门外,水木明瑟,为前明粤中前后五子赋诗高会地。……前后在事诸子,暇辄为诗钟之会。当其寸香甫烬,钟声铿然,斗捷夸多,争执牛耳。复创为表格,以积分法高下之。体制虽纤琐乎而与会者皆兴高采烈,以为此乐不减古人。”诗人还在感事诗三首下注曰:“预诗钟会者:方子顺太守、陈午星太守、姚怀观察、高啸桐太守先后俱逝,余亦多远宦四方,升沉异趣。”

丘逢甲的“南园感事涛”五首,作于1909年,距施鸿保《闽杂记》的成书年代已有半个世纪了,就中可见诗钟在粤之一斑。

总之,诗钟在清嘉庆、道光之际已开始盛行,并一直影响到民国初期。全国林立的诗钟社也多以闽人为主,特别是有闽人相聚的地方为甚。较大的吟社有“吟秋诗社”,道光年间为福州人士所创立。“荔香吟社”也是道光年间由福州人士曾光澄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光绪间,由福州人士陈宝琛、严复、张元奇等在北京组织联吟诗钟的“灯社”。由福州人士发起组织的诗钟社,在广州有“与社”,在上海有“江南吟社”,在南京有“滨社”、“法社”,在苏州有“折枝吟社”、“寒山社”,在常州有“鲸华社”,甚至在台湾也有唐景崧组织的诗钟社,闽省各地的诗钟吟社更是比比皆是。

诗钟社的创建和活动,使许多诗钟联吟得以结集刊布,广为流传。同治间,沈葆桢创船政于福州马尾,常集幕僚拈题分韵,限时鏖战,留下《船司雅集录》。光绪间,唐景崧、丘逢甲等人在台湾创诗钟吟社,亦有《诗畸》传世。南京也有陈燮嘉编撰的《围炉集》问世。我国第一位《茶花女》的中文译者、诗人林纾(字琴南),在家乡发起组织“冷红吟局”,集友征对诗钟。两湖总督张之洞常与幕友清流,以吟作诗钟比才斗捷为乐事。民国初年,在北京,以经营字画古董琉璃厂的儒商们,也常利用节庆,公开命题,征求诗钟。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曾在京师三贝子花园,宴集二百馀名清客,竞作诗钟。末代皇帝的帝师陈宝琛亦是吟唱诗钟的大笔手。闽南一带的诗钟结社亦甚多,举其大者,厦门有“剑社”、“补余吟社”、“石社”,漳州有“谈何容易社”、“武安吟社”,且有《谈何容易社征诗汇刊》和《武安吟社征诗初集》面世。

各地的诗钟吟集也为数不少,主要有北京“灯社”的《灯社吟卷》三集和《兰吟》,成都的《仿建除体诗》,苏州的《百衲琴》、《洁园诗钟》等,可惜流传不广,知之不多。而有更多吟集,或散或失,已不可求。

诗钟在初创时期注重典实,取其博雅。清末已趋白描,取其才性。其后更有闽粤派之分,闽重学问,粤求学识,各有千秋。

但由于诗钟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的难度,使诗钟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盛极一时之后便逐渐衰落以至式微。值得庆幸的是在“万劫不复”的文革中,闽中的诗钟活动尚在暗中进行,特别是天津寇梦碧、陈机锋、张牧石三位先生,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一九七二年,濡毫为乐,创作了二千馀联的诗钟,结集为《七二诗钟》,北京张伯驹先生亦时有和吟。我有幸收藏了《七二钟声》手抄本的复印件。

诗钟之“律”

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定的规矩和准绳。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规格”,而且是极为严格的。

就“律“而言,概之有五个方面。

一.限七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诗钟初创和活动的过程中,曾出现过非七言句的形式,但终未能成为正流。

二. 上下联吟各写各主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三. 用典与白描可不拘,但不能一句用典;另一句白描。此病在诗钟上称为“独眼龙”。

四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

五.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

诗钟之“格”

除上述的总则外,诗钟还因不同的命题方法,形成不同的格式。常见为“分咏格”和“嵌字格”两大类。各类又有正、别格之分,如律诗有正格、偏格或仄起、平起两式然。

一.诗钟的正格式

第一大类——分咏。一般细分为“分咏”、“笼纱”两格式。

(一)分咏格

用两个绝不相干或绝不相称的、可供具体刻划的吟咏的人、物、事作为诗钟的命题,要求上下句分别将其作为吟咏的对象。但只释其义,不能嵌入题字。切题要准确,对仗须工整。

1.“毛衣·归燕”

末央殿里惊新羽;

王谢堂前觅旧巢。

2.“豪华客轮·红楼梦”

残书尚见情僧录;

冰海己沉泰坦尼。

(二)笼纱格

属分咏格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随意拈出的互不相关的两个字作为诗钟的命题。要求联吟者据史用典,吟作诗钟。与分咏最大的区别在于须用成语或熟语人咏,隐去题字。

笼纱格的取名来自两个典故,一为唐王播未显时,客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食,为诸僧所不礼。贵后重游,见昔日题于寺壁的绝句已为寺僧用碧纱盖护,因慨叹题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一为宋魏野与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僧独用碧纱罩护寇诗,唯魏诗尘封。从行官妓即以袖袂拂尘,魏见,喜而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诗钟据此两典故为格名’,既示珍贵,又取若隐若现之意。唯此格创作难度较大,故流传不广,吟咏者不多。

1.“本·崔”

辟佛我思修作论;

登楼人仰颢题诗。

上联指欧阳修作《本论》辟佛事,下联以李白登黄鹤楼读崔颢的题诗所发出的慨叹为典故,妙趣自然。

2.“重·四”

传说凤哺文王乳;

史载象耕舜帝瞳。

吟联各采用“文王四乳”和“帝舜重瞳”的记载,上联隐“四”字,下联隐“重”字。

3.“春·天”

嫣红姹紫终归是;

美景良辰可奈何。

上联隐“春”字,下联隐“天”字。用了人们熟知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良辰美景奈何天”入吟。

其实“笼纱“之法在唐诗中已见端倪,唐代诗人唐彦谦有首《长陵》诗云:

长安高阙此安刘,

袱葬垒垒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

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

眼见愚民盗一杯。

千载腐儒骑瘦马,

渭城斜月重回头。

诗颈联上句用刘邦典。高祖病甚,医入见,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下句用张释之事。有人盗高庙前玉环,上怒,欲族之,释之争曰:“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分咏笼纱”一格又可称之“藏字”格。

第二大类——嵌字。

嵌字格要求以任意拈出的两个字,分别嵌入诗钟的上下句,以所嵌的位置称为“第几唱”。各唱又依动物的位体来命名,依次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诸格。如果拈出的两个字都是两平或两仄,就只能嵌在联吟的第一、三、五唱的位置上。

第一唱凤顶格。又称“冠顶、鹤顶、虎头”等。“秋绿”云:

秋水才添四五尺;

绿阴相间两三家。

第二唱燕颔格。又称“凫颈”。“征渡”云:

南渡君臣恋半壁;

北征父子捣龙城。

第三唱鸢肩格。又称“鸳肩”。“断江”云:

可怜断雁无消息;

不及江潮有去来。

第四唱蜂腰格。“田月”云:

薄宦无田何日返;

故人如月几时圆。

第五唱鹤膝格。“皋马”云:

金玦心伤皋氏宅;

玉环魂断马嵬坡。

第六唱凫胫格。“雪如”云:

湖上残山松雪老;

江南春雨六如归。

第七唱雁足格。又称“鱼尾、坐脚”等。“落来”云:

山雨欲随岩翠落;

天风直送海涛来。

在吟唱诗钟时,为了斗智、斗捷、斗博、斗巧,增加创作的难度,常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诗钟通称为“连环唱”,又因顺序变化,如循梯下楼样而称为“下楼格”。“曲行”云:

行云入梦春犹在;

曲水流觞事已非。

一曲离鸾霜月冷;

两行斜雁碧天长。

玉树曲中徒寄梦;

金钗行外已无春。

踏摇成曲传阿叔;

歌舞当行识老胡。

秋水江湖行可念;

梦云楼阁曲难通。

山林迢递难行遁;

变易缤纷自曲全。

旧调忍弹金缕曲;

新诗敢赋丽人行。

此类创作可一人独吟,也可数人联吟,如律诗之联句。如反用,即成“上楼格”了。

二.诗钟的别格式

(一)专咏格(又称“单吟格”)

限咏一个主题,禁犯题字。“傀儡”咏:

一线机关何太巧;

百般面目总非真。

(二)专吟连环格(又称“单吟连环格”)

跟一命题作一联诗钟,禁犯题字。同时又限定嵌字的字数和唱位,或不限唱位。

1.“燕”咏,嵌“灯”,不限位:

华灯照舞昭阳殿;

残碣留题海叟庵。

2.“思妇”咏,嵌“斜锁”,限第二唱:

横斜钗影松云髻;

牢锁春心紧指环。

3.“辋川怀古”咏,嵌“黄白·木水”、分限第一唱和第三唱:

黄叶木梢传画诀;

白云水际冷诗魂。

(三)晦明格(亦名“柳暗花明格”)。

此格与“专吟连环格”相近似,区别在于对拈出的两题字,一字以“笼纱格”法为之,另一字随意嵌入另一句的任何位置上。如“银甲”:

金银双阙仙人府;

桃李三朝贡士科。

盖出句明嵌“银”字,对句笼罩“甲”字,一明一暗,故曰“晦明”。

(四)分咏连环格

与分咏格相同,上下句各吟各的主题,但又限定嵌字的唱位和字数,与单咏连环格相似。

1.“丹青·丑女”咏,嵌“山黛”,限第四唱:

画里云山妨小末;

镜中眉黛胜无盐。

2.“教馆·考卷”咏,嵌“笔生花”,限用“鸿爪格”,不可连对:

笔墨生涯聊卒岁;

文章花样且趋时。

融“分咏、嵌字”为一体的诗钟,一般又简称为“连环体”。创作难度较任何一种诗钟都高,不易为之,故作品较少。唯“笼纱”一格无别体。

(五)比翼格

此格实为诗钟正格嵌字式的变通。原取任意两字,依所嵌位置称为“第几唱”,今不拘,只求在上下句中平行相对即可,如比翼双飞状,故名。如“花雨”:

听花每向藏书院;

问雨常登暖玉楼。

(六)鹭拳格

取平仄二字,分嵌于上下句二、六的位置上。如“沙面”:

风沙侵鬓诗心老;

乡社逢春酒面多。

又如:“知虎”:

听莺载酒春知晓;

谢虎张灯夜欲冻。

(七)八叉格

取平仄二字,高下错嵌于上下句一、二或二、三或三、四等位置上,使所嵌宇不得平行使用。如“时市”:

劫后时光多暗淡;

老来城市少经过。

偶经古市怀无限;

一熟时文格便低。

又如“雄带”:

六朝金粉消雄气;

万劫江山带怒容。

剧谈意气雄兼快;

绮语神情媚带酸。

(八)魁斗格(又称“玉盒格”)

嵌两字,一字嵌在上句之首,一句嵌在下句之末。“儿光”云:

儿家门巷落花满;

客子床前明月光。

(九)蝉连格(又称“连理格”)

嵌两字,一字嵌于上句之末,一字嵌于下句之首。“母曲”云:

画屏银烛围云母;

曲几瓷盆供水仙。

(十)三四辘轳格

亦是两字的嵌字式,一字嵌于上句的第三位,一字嵌于下句的第四位。“端菜”云:

诏下端门恭巳日;

礼成释菜祭丁时。

(十一)四五卷帘格

同是嵌两字,一字嵌于上句的第五位,一字嵌在下句的第四位。“袍到”云:

偶携吟履到琴峡;

待脱征袍隐镜湖。

(十二)拗体

平仄互相拗救,如律句。“药溪”限第七唱;

幽人无事出寻药;

小鸟一声飞过溪。

是联“无、出”和“一、飞”的平仄已不是原来要求的位置格式,互为拗救。此体实是诗钟吟作的宽容,不得已而为之。

(十三)太极格

如诗之回文,可反读之,不害联意。“续横”限第二唱:

断续钟声山半雨;

纵横帆影月中湖。

(十四)流水格

同为嵌两字诗钟,但要求联语上下句意须相贯,似流水不断。“长薄”限第五唱:

乞多天上长生药;

医尽人间薄命花。

(十五)鼎峙格

任意拈出三个字为题,分别嵌于上句的首尾、下句的中央或下句的首尾、上句的中央,如鼎足而立,故称。

1.“大司马”云:

大宛职贡来天马;

少昊官司有祝龙。

2.“烟影楼”云:

听雨春楼花似海;

影成秋殿水如烟。

(十六)鸿爪格

要求拈出的三字命题,分别嵌于上下句不限的位置上,但必须遵照诗钟“不连不对”的原则。所谓“不连”,就是命题中的任何两个字都不得连在一起使用,即使不按原来的次序也是不允许的,必须隔开使用。“不对”就是命题中的任何两个字,不可在上下句相对的位置上,即使是天然成对的词也不行。

1.“射灯虎”云:

虎观文章天射策;

鳌江灯火夜张筵。

2.“天足会”云:

地辟蜀江今大足;

天开吴会古纹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