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杰
随着中国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教学的新方向,那么以往老师单方面性质的传授性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中文的缩影,而小学语文,其教育核心是在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心智得以成长,以语文课本中的多种思想文化,培养小学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和学习态度。
小学语文育人思想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最有效的思考过程,即以课本内的文章为基础为学生开拓思想,而不是单方面的通过老师讲解书上的内容。无论是新课改或是新课标等教育改革制度,还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可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现代的语文教学也要从“教书”上升为教育,而其中的育人之道,则可解释为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品德等思想上的教育。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
语文教学的教育理念,首先老师应当是把属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而不是把语文教学当作“背”,包括反复的背诵现代文、古文、诗词等,这样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的大脑产生疲劳感,心理产生厌烦感。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使用背诵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这就令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失去了感受文学魅力和文学细想的机会,让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学变得沉重而无味。并且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单一,提问的方式则是直接在询问学生答案,比如:谁能翻译这句话、这首诗,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当学生思考的时候陷入瓶颈的时候,老师没有从旁协助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而是直接公布答案,并且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答案,这让学生失去了探究语文知识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核心与目的,重在以文学作为培养小学生思想的基础,是学生的精神文化,但部分老师的语文教学,却过于表面,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的真意。比如:当在询问古诗词的含义时,大部分学生只说出了诗词的字面意思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但却忽略了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气节及思想,对于作者的经历只是草草带过,因为只有深刻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才可以看清其作品的内在。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入口,一个令学生可以进入文学内在并感受和探索其含义的入口。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方式
(一)丰富课本内容
语文课本因容量有限,所以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了解到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但对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即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就不太清楚。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以语文课本为中心,向外扩展,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全面的解读。比如:在讲到鲁迅的文章时,为了令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在讲课时,可以加入对鲁迅成长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的讲解,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的性格和其知识结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创作出的文章,就可以认识到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在讲到古诗词、文言文时这一点尤为重要。大部分的古代文人,所创作的古文、诗词,都是有感而发,创作的灵感可能在一瞬间出现,这样老师对前因进行全面的讲述后,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到古文、诗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灵魂和思想,当学生有了足够的理解,在记忆方面也自然的会牢固许多,同时还减轻了古文与现代学生之间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距离感。因此老师通过全面讲解每一遍文章、诗词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引导与联想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虽然未必正确,却说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语文,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不同人思想的相互影响,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不应局限于一个人的提问,小组讨论很多老师都用过,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小学学生并不具备不带个人喜好的去看问题。所以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以辩论的形式去学习、思考语文知识。
比如,在讲到愚公移山的时候,往往是把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放在绝对的正面,而智叟则是反面。但以现代教育和文化发展来看,愚公单方面决定了自己子子孙孙未来的生活,这属于旧社会的思想,不利于现代小学学生的成长。针对这方面,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而辩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正常的辩论,学生可以表达自己支持的观点,第二部分则是交换观点,以此来培养小学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客观意识。而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辩论来收集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老师接下来的教学用了足够的准备。这样通过把辩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学会客观的思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体感、团结合作以及培养学生分享和沟通的意识。
(三)积极与兴趣
现代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喜欢上学,这从毕业的学生以撕书、烧书的方式来庆祝就要可以直接的看出,所以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为根本,因为如果学生从根本对于语文没有兴趣,那任务教育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程度和自主学习意识,就拿出课堂上的前五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简短的诗词,并且简述学生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看法,但部分学生因为本身对语文兴趣不大,所以找的语文知识,都是同学代替找的,或是通过网络以完成任务的心态随便找的。这只是看似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现象,实质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依然依附于老师,离开了老师的安排和吩咐,学生又会变回原样。所以老师在规定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文知识时,应当最大限度的扩大范围,其内容可以是任何形式、类型的文学作品,如:科幻、悬疑、探险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拉近学生与语文教学的距离,让学习语文渐渐融入到学生的兴趣中。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需要注意对于学生思绪的把握,在讲解每一遍文章、诗词时,应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其中,而不是单一的打开课本,开始讲课,应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学生出现走神的情况。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断改变教学内容,令语文的教育理念可以一直陪伴在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涯中。
参考文献:
[1]许兰平.基于育人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12):83.
[2]郑建辉.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教育[J].赤子(中旬),2014,(01):113-114.
[3]朱亚敏.以文育人——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5,(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