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芹 王鹏
摘 要 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小学信息课堂已不再是技能的培训,而是应该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基础性教育、学习兴趣、信息道德和教师自身素养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学习兴趣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60
On Training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formation Class
WANG Liqin, WANG Peng
(Taizhou Gangyang School, Taizhou, Jiangsu 225318)
Abstract Nowadays,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 rapidly, the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classroom is not the skills training, bu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explore the basic sex education, learning interest, information ethics and teachers' own quality, etc., to develop students' good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interest; morality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何等重要。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中已经十分普及,大部分教师重视的都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编程和软件的使用,却很少有人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课堂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探讨。
中小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方法,这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如果从“素养”的字面来分析,就能看出它的过程化涵义了。“素”是平常、平素,它强调的是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依靠平常积累和日常研修,因此,“素”的根本涵义就是过程。“养”就是培养、养成,它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活动中通过自身参与活动来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就此而言,“养”的内涵即“参与、 实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素养是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将已知的“技能”,由生疏达到熟练的地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信息素养的基础——基础性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是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何为基础?主要是计算机系统的操作、运用能力。但如果认为基础仅仅是计算机课堂的知识,那就大错特错了。信息技术课堂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运用, 关键在“用”字上,是培养学生在各门学科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学生就非常容易地接受教育和熏陶,在课外活动中,也能把计算机知识自然而然的融汇其中。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成效。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其它各门学科,使得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巩固其它学科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操作知识,那样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更应该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其它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可以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不应注重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因为不是培养打字员。所以拼音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输入法,常用的如搜狗拼音输入法、QQ拼音输入法等,在练习汉字输入时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巩固和提高汉语拼音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识字率。不过拼音输入法也存在着不足,由于小学生的识字水平参差不齐,有许多生字不认识,那就造成输入困难。所以在学习输入文字时,应该要辅助教学某种型码输入法,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无论哪种型码输入法,编码规则必须要与汉字书写规则相一致,这样才能有助于汉字的学习,任何对汉字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方法都不应使用。
由此可见,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就是掌握计算机最基础的操作方法,以便以后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其它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2 信息素养的动力——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计算机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还可以把它视为为其他各科教学服务的工具课。我们既要看到计算机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状况,大部分学校都是强调它的学科性,弱化了它的综合性。这样不但不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不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能让学生对信息课堂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学习兴趣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动力所在。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联系起来,创建一门以信息技术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综合课程。
例如,可以在信息课堂上渗透语文课的知识,也可以在信息课堂上学习美术课的画图知识,我们不要管它是哪门学科的知识,只要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这门学科里来。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自己或与其它学科的教师互相配合,把手工绘图变为电子绘图,把生字学习变为汉字输入……这样不仅完成了信息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创造能力提供了动力。endprint
3 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道德
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道德是十分重要,也是容易忽略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但互联网上资源并非都是有益的,小学生天性好奇,辨别力有差,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虚拟世界中迷失方向。网络既传播着科学知识和健康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反动、迷信、色情的东西。很多学生缺乏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从而误入歧途。青少年上网,一般是玩网络游戏或者进行网络聊天,然而网络游戏却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因此转化学生的上网观念,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学生在虚拟网络中做人和现实中做人一样,不发布、浏览、传播有害信息,不诋毁、侮辱他人,做到文明上网,正确利用网络这柄“双刃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 信息素养的灵魂——自身信息素养
目前,不少学校都把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独的课程来开设,然而在不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只是“电脑维修工”,久而久之,信息技术教师也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维修电脑,维护学校的网络,教学任务只是“兼职”,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学生的放松课、游戏课,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学生能否提高自己信息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强调了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灵魂人物,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如不然,则教师很可能把一些过时的知识、观点传授给学生,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师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建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1-43.
[2] 陈宇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之核心价值及其实现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4-47.
[3] 付海萍.谈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36.
[4] 胡建.学生信息素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4(Z1).
[5] 毛海燕.在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科技资讯,2012:215-215.
[6] 李巍.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7-88.
[7] 郭善渡.计算机教学与创造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9:47-49.
[8] 柳斌.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人民教育,19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