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的真情分析

2015-11-13 22:14:49胡前
关键词:真情陶渊明

胡前

摘 要:《〈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课,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此文成就颇高。《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不仅是陶渊明结束多年徘徊的决定,也是他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兮辞》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序文交代了本文写作时间背景以及自己辞去彭泽令的原因,正文将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决定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后,所流露出的自然真实的情感。也正是这份自然真实、发自肺腑的情感让人深受感染。本文根据作者的情感脉络,从真情的内涵、真情的展现和真情的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真情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26-02

一、真情的内涵

(一)“质性自然”的对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在官场与田园的抉择中选择了后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写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第二自然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白云出山、飞鸟投林、夕阳在山、暮色苍茫等等自然景色令人遐想,作者将笔触从自家小院延展到自然天地。第三自然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与家人相伴,以琴书为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过从事农活、躬耕田园生活;“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农事之暇,游山玩水,随性洒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年四季万物欣欣向荣,河流不断涓涓流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魅力,令人神往。无论是家庭生活、忙时务农,还是闲时游玩都与大自然不可分割,足见作者“质性自然”,对自然世界的真挚情感。

(二)“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生命意识

陶渊明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陶渊明认为人应该恬淡地顺应自然规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恰逢万物繁荣生长的季节,可惜“我”的一生将要结束,陶渊明对岁月的飘忽不居和人生的短暂无常十分敏感,节序的变化往往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自然景物的枯荣更容易触发他的生死之念。“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仅不能使人沉醉忘情,反而勾起他对人生短暂的焦虑。“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他对生死的感怀,比那些回避死亡的人更富于生命的激情,对生命的体验也显得更有深度。“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我”在世上还能活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的活着?既然生命如此宝贵,“我”定不辱此生。

(三)从“奚惆怅独悲”到“委心任去留”的自我反思

《归去来兮辞》中的情感表达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从文章伊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最终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对过去犯的错误有懊悔,但对未来的生活有新的希望。“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表明了陶渊明与官场的决绝态度,提醒自己不要再留恋世俗。“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要相信自己心灵的指引,生命易逝,抛开世俗的观念,珍惜有限的时间。在这条情感线索中,能看出陶渊明率真、洒脱的真性情和不断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的令人敬佩的真情。

二、真情的展现

(一)序文结合,辞赋文体

《归去来兮辞》选择序文结合和辞赋文体比一般文体更具抒情性和感染力。《归去来兮辞》全文由“序”和“文”两部分构成,二者各司其职。前部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在这里主要叙述自己辞官的原因,条理清晰;韵文辞赋全力抒情,二者结合使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正文是一篇抒情辞赋,辞是一种形式灵活多变的韵文,篇幅有长有短,句式上有散文化倾向,有长短句,但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且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将辞和赋统称为词赋,不加区分,虽然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多,内容上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归去来兮辞》的辞赋音节铿锵、自然成韵,并将说理与抒情二者充分结合,既有了对农村生活的场景描述,又有了归耕田园的感情抒发,充分展示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真情。

(二)透过意象,传递真情

意象是非常感性的、生动的,意象是揭示意脉的起伏的突破口,通过表层意象我们能够看到作者情绪的变化、意脉的曲折,能了解作者真实的情感。《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选取的都是田园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但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松菊、琴书、西畴、清流等,以展现自然景物的本色。《归去来兮辞》中以松菊代表自己高洁、坚韧的品质,琴书暗指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精神境界等,通过这些意象群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的“质性自然”,能一窥作者的心灵,能感受到作者辞官归田的愉悦心情,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意象的分布也十分随意,并不是呆板的重复罗列,而是零零星星的,似是不经意的流露,但有了这些意象的点缀,更突显了陶渊明自由抒发情感的创作状态,所以这种直抒胸臆的文本才真实、感人。

(三)癯而实腴,点到即止

陶渊明决意回归自然,语言也回归自然,陶渊明语言的魅力就在于甘醇而自然。苏轼评价陶渊明诗词语言的特点是“外枯而中膏(《东坡题跋》)”,“癯而实腴”(《与苏澈书》)。从表面上看,诗的字句辞藻是干枯清癯的,但它给读者的感觉却是饱满丰富的。《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看到了云气冒出山头,鸟儿飞回巢穴,诗人采取了接近白描的手法描写田园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和场景,但是云是“无心”出的山头,鸟儿是“倦飞”回到巢穴,这就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会与陶渊明做官、辞官的经历联系起来。诗人充分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作用,并没有对这种观点进行阐述,而是点到即止,转笔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将自己炽热的真实感情和浓郁的生活热情含蓄地隐藏在平淡朴素的语言外表下,把返回自然的轻松喜悦与与仕途的厌倦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更纯粹、真挚。

三、真情的价值

(一)罕见的真实,罕见的坦诚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宣言书,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内心在“出仕”还是“归田”是有过一番斗争的。陶渊明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开始,五次出仕都是一踏上仕途就想赶快逃离仕途,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出任彭泽县令,辞官后赋《归去来兮辞》,永归田里。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陶渊明写自己为“幼稚盈室”而“瓶无储粟”的生活所迫而求官,但由于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而且“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最终辞官归田,在辞赋中将自己的心路历程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对自己内心世界进行剖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心念田园却去求官出仕必定“心为形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驱驰仕途也就是误入“迷途”,但幸好“今是而昨非”。当然,陶渊明求官并不全是为了养家,辞官也可能也有政治斗争等原因,但陶渊明敢说出自己为生活所迫去求官,且经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没有在宦海中挣扎,而是跟随自己的心做出了选择,足见陶渊明的真实、坦诚,而这正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二)精神的自由,自我的超越

从《归去来兮辞》中能体会到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在“不知道干什么就什么都干”的价值观取向中,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魏晋许多名士因为精神价值的虚无而无拘无束,因为不必有什么操守而得意自如,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任性、一种迷惘,热衷的是玄理。所以表现在诗歌创作中,那些超言绝象的玄言诗备受推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却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意象疏朗;写人、写劳动、写自然,写自己用心感受到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剖析自己的心灵世界。陶渊明在躬耕田园中追求精神世界的丰满,寻找现实生活本真,实现了精神的自由与自我的超越,使《归去来兮辞》中的真情更显珍贵。

(三)冷落到推崇,漫长的考验

在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诗文曾遭到冷落和忽视,直到唐代才渐渐受到重视,到宋代以后,人们才给予陶渊明大诗人的地位。辛弃疾对《归去来兮辞》的借用有18次之多,苏轼对陶诗有颇多评论,使陶诗受到了推崇,陶渊明才获得一流诗人的地位。由忽视到重视,由冷落到推崇,陶渊明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归去来兮辞》中,我们能体会到陶渊明不含杂质的对自然的热爱,有超然尘俗的韵致;辞赋蕴藉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质朴平淡的语言,抒情与说理的结合。正是这些,才使《归去来兮辞》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真情陶渊明
让真情自然流露
我用真情守护你
你好,陶渊明
以心换心见真情
春天的真情
素心人陶渊明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中华诗词(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真情扶贫见实效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7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