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尼尔森:提炼自然风景之魂

2015-11-12 18:43阿拉斯戴尔·福斯特
摄影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凯瑟琳摄影创作

在古老的民间故事中,大自然总被赋予不同的性情,它们既生动又有活力。樵夫了解森林,正如农夫了解土地,女巫了解灌木丛中的植物。当夜晚降临,自然便好像充满了超自然的精神与力量,变成有魔力的、令人敬畏之地。然而,当今的商业社会似乎总想要将这些浪漫的幻想清扫一空。如今,土地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等待开发利用的财产。在我们急急渴渴想要以商业目光审视所栖居的土地时,我们是否忽视了什么?我们是更加成熟了,抑或是愈发看不清了?

在凯瑟琳·尼尔森(Catherine Nelson)美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意的视觉元素,自然摄影和后期数码设计。这些作品捕捉到了人们对于脑海中已存在的复杂认知中的一些精华。作品中的每一处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强烈的变形——有的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星球,有的则扭曲了地平面,似乎要将观看者包裹其中。这些照片的细节丰富,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魅力,摄影师饱含深情地凝固了这些具有复杂生态故事的自然风景的神髓。这些照片像是当代的视觉寓言,微妙地提醒着观看者一件深刻的事实:世界的命运就蕴藏在这些繁盛而多样的自然风景中。

凯瑟琳·尼尔森是学绘画出身,曾专业从事电影后期数码制作。她曾参与制作过很多有口碑的影片,如《红磨坊》、《哈利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斯巴达300勇士》和《澳洲乱世情》等。后来,她才回归个人艺术领域的创作。

凯瑟琳现居于比利时,曾被《澳大利亚人》报纸提名为澳大利亚的“下一代领袖”之一。她曾获得许多摄影奖项,并在2013的美国光圈奖(American Aperture Awards)中夺得“年度摄影师”大奖。她的作品在欧洲、大洋洲、亚洲和北美广泛展出。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是在悉尼生活工作的作家、策展人和摄影研究者,其网站是: http://www.culturaldevelopmentconsulting.com)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与凯瑟琳·尼尔森对谈

当今你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Ballybetagh树林》(Ballybetagh Wood)构图十分复杂,你为什么想要以这种方式创作?(图01)

我在比利时根特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游走时,想到了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1525~1569,大量作品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编者注),他喜欢运用在同一幅画中,把很多瞬间汇聚在一起的表现方式,于是我也想尝试这么做。

拍摄的技术问题是否对你是一个挑战?

我在电影行业工作了13年,为好莱坞大片和小成本艺术片都做过视觉特效。电影产业总是以不断的探索解决之道和创新方式作为驱动力,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融入了我的个人创作:总有办法能实现我想要的结果,需要做的只是寻找这个方法。

之后的四组作品都使用了球形的表现形式,你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形式?(图02~13)

我事先并没有想到要用球形的表现形式。在数码后期的时候,为了将这些图像素材无缝拼合在一起,我才找到了这样一种具有画面冲击感的视角。画面中心的部分是原始照片素材中的近景,远处的地平线连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球形。制作这些图片时,我也开始改变了自己观看的方式。球形无疑能让人联想到地球:我们的星球正处于威胁之中,未来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你的作品中包含着生态环境方面的思考?

是的,我们都知道全球气候正在变化,没人知道哪一天会走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如今,当你看到任何关于自然的照片,很难不去思考环保问题,哪怕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些照片中的自然风景很可能不久之后便永远成为过去的记忆。《未来记忆》(Future Memories)这组照片的题目正说出了我想要表达的。(图02~04)

你看起来去了很多地方拍摄。 (图05~07)

非常幸运,我在电影行业的工作让我去到很多地方旅行,很多年来都在四处游荡。在《未来记忆》之后的几组作品中,我分别去了中国、韩国、美国等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世界。《其他世界》(Other Worlds)这组照片标志着我终于拾起初心,为自己拍摄风景。我希望从一个地方中挑选那些我觉得最好的部分,把它们组合成为一种新的风景。人们总是觉得我的作品是非真实的,好像这些地方并不存在,给人“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但是这些景色当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这些照片是如何制作的?

一点点拼贴起来。拍摄过程是非常快的,大概一个下午就能完成。我在一个地方从各种距离和角度拍照,建立一个场景元素的“数据库”。回到工作室,我对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分类,思考应该在画面中使用哪些元素,从一只小鸟到一整棵树都要考虑。我一般先从天空的部分做起,因为天空能奠定整幅作品的基调,并表现出这幅作品所代表的时间。接下来我再制作地平线及其以内的中心部分。一张作品中有上百个元素,我把它们剪切和拼贴在一起,大约需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把画面中的元素移来移去,直到最终画面看起来达到一种我想要的和谐和平衡。

人们对你的作品如何反馈?

一片盛赞。我本来以为自己要默默无闻地创作很多年,直到收到了艺术画廊给我发来的展览邀请。我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成功什么的,然而,在我只创作了6张作品的时候,就被澳大利亚的一个地区艺术馆邀展了。几个月后,我在澳大利亚摄影中心进行了个人展,之后陆续去到中国和韩国办展,到了年底,我在悉尼、墨尔本、巴黎和北京的画廊都展出过了自己的作品。

在2012年10月,我把作品发布在我的博客上,瞬间我的邮箱就被网友的来信挤满了,人们对我作品的兴趣可谓“排山倒海”。那个月我的博客收获了一百万的点击量,还收到了世界各地发来的邮件,其中有洛杉矶的广告公司,意大利的科幻博客,俄罗斯的杂志,还有德国的时装设计师……

《日以作夜》(Nuit Américaine)是什么,你在这组作品中想表达什么?(图08~10)

“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这个词本意指一种电影手法,即在白天拍摄夜晚的场景,再用滤镜制作出夜晚的效果。我用这种电影的后期手法创作这组作品。这些照片都是在白天拍摄的,后期调色成为夜晚的感觉,或者表现一种很模糊的时间点。

《多瑙河》(Danube)是怎么创作的?(图11~13)

有一次,我丈夫在网上看到一些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的照片并转发给我,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飞了过去,花了5天的时间,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坐着小船在多瑙河上游览。在1970到1980年代中,多瑙河三角洲曾经被疏浚过,扩张为农田,但是在最近20年里,这块地区又再生了,恢复了它的原貌。我感觉这里的三角洲带给我许多新的创作可能性。

你之后的作品《探险》(Expedition)采用了一种不同于球形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图14~15)

我之前已经创作了很多球形的作品,于是打算尝试在作品中使用新的视角呈现自然风景。不用“上帝视角”,而是让观看者从一个仰视的角度观看,感觉自己被包围在风景中。你可以看到在这组作品中,每幅画面都有不止一个消失点。比如在《池塘》中,观者向左边的灌丛中看,可以看到大海;在画面的中部,观者可以向下看,看到天空在池塘中的倒影;而向右看,又好像是穿过树林仰视看天。(图14)

这些作品看起来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

对我来说,这些作品都是怀有乡愁的,它们描述了我自小生长的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现在我已经在欧洲生活了将近15年,所以我非常强烈地想要创作关于我家乡悉尼的作品。悉尼也有很多自然风景,我小的时候经常外出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这些作品其实是和我的记忆相关的,我并不想要拍出那些风景本来的样子,而是想要拍出它们在我记忆中广阔无垠的样子。

你作品中出现的人是谁?(图15)

那个男孩其实是我自己。当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和一个比我大两岁的邻居小朋友一起徒步去悉尼港的沙滩,我们走了差不多5公里,对于两个小朋友来说可以算是相当远的距离了。那是童年记忆中的一次重要的冒险,到现在还很难忘。去年,我又重新走了这段路,我惊讶于这段路途的风景和我之前创作的《探险》的场景竟然如此相似:苍翠繁茂的树林,通向海边。童年的冒险对我造成了如此深刻的影响,那段经历潜移默化在我的记忆中,竟然融入了我后来的艺术创作。

你最近的作品是在水下拍摄的,请讲讲这组作品的灵感。(图16)

这几年我听说了一个荷兰的地方,你可以进行水下漫游,在那些水生百合花下游走。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但是却让我有了灵感。基于此我开始进行摄影实验,我被那些水生植物的枝蔓所吸引,希望把这些植物拍摄出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为什么你给这组作品起名为《非静止的生命》(Unstill Life)?

这个名字来自德国17世纪的静物画派,我在阿姆斯特丹时经常欣赏这样的画作:柔和的阴影,深色的背景。这组作品是用一种古典的表现方式展现一种新视角,每一张照片不尽相同,却都契合着主题。

你认为作为女性摄影师,在艺术创作的时候有没有独特的艺术敏感?

笼统来说,女性在色彩影调的感知和运用方面的确更为擅长,我看过很多摄影师的照片都反映出了这种性别差异。很多男性摄影师并不过于重视色彩,并更偏向观念摄影。对我来说,色彩是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天生就想要去探索的领域。话虽如此,但这只是一个整体印象,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富于色彩创造力的男性摄影师,和喜爱观念摄影的女性摄影师。

在西欧,女性想要成为摄影师困难吗?

我在荷兰生活过很长时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们认为女性和男性拥有着平等的能力,对社会平等的贡献。这种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如果有人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念头,就会被他人认为是不开化的“原始人”。然而,如果看看不同性别摄影师在主流博物馆开个展的统计数据,或者是比较一下男性和女性摄影师被纳入常规陈列的作品数量,距离男女平等恐怕还差得很远。

你在摄影创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懂得了控制的重要性,学习自己做主,自己设定期限,有更多一些的掌控感。

猜你喜欢
凯瑟琳摄影创作
完美的鲨鱼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创作随笔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摄影42℃展版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