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特点及补充机制

2015-11-12 01:14仝杏花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机制

仝杏花

[摘要]农村寄宿制小学已经成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种主要办学模式,从数量和分布情况看,村级寄宿制小学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主力军,分析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的特点,从政策奖励机制、学校管理机制、教师补偿机制等方面对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问题进行补充。

[关键词]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99-02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国家为实现“两基”目标,解决西部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问题,由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举措。它对优化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较大作用。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村级寄宿制小学从数量到地域分布都最多、最广,作为村级寄宿制小学教育的执行主体——教师,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因素,分析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的特点,找出教师流失问题的补充策略。

一、调查研究过程

调查地点选取云南省3个县的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其中乡镇中心学校3所,村级小学7所,问卷分为3类:农村地区寄宿制小学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学生类共发放100份,回收90份有效问卷,家长卷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调查采取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

二、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流失特点

(一)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主客结合。农村是村级寄宿制小学最大的实际,与城镇相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在一些边远农村的寄宿制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恶劣,实施撤点并校后学生寄宿学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身心疲惫。客观的环境因素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低、职业成就感低,成为教师流失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加剧主观原因的形成,主客观原因的交织促使教师普遍存在离岗的心理动机和实际流失问题。

(二)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内外合力。村级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流失的内部因素来自学校:一是学校的教师激励机制,对教师考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奖惩额度较低,没有达到激励的目的,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工作效力的综合评价标准。二是在职务晋升方面,村级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少,教师总量少,职务晋升的机会也少。三是个人发展提升,由于存在村级寄宿制教师普遍缺乏的现象,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外部因素的冲击来自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农村经济收入普遍提高,使原来村级教师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学生寄宿学校后,学校、教师、学生与村庄的相对隔离,城市化、现代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使村级教师在村庄的文化影响力在减弱,自我认知的社会地位下降,缺乏对农村的归属感和对教师职业的成就感。

(三)结构性流失与优质师资流失并存。结构性流失体现在紧缺专业教师进来的少,出去的多,主要是音乐、美术、英语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就业选择面广,就业观念(倾向于城市就业)的影响,上一级学校截留等原因能够进入村级寄宿制小学岗位的数量少,即使进入后流失的快,流失率高。以N乡为例,2013年全乡引进1名音乐教师,由于县城缺音乐教师,占用村上教师编制,直接留任县城学校,N乡全乡6所村级寄宿制小学,没有一个音乐、美术、英语专业的专任教师,这三个科目均由非专业教师兼任。部分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教学能力明显提升,教学成绩突出,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加上主观愿望的诉求,通过考试或工作岗位调动等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或在同级学校中担任领导或从事管理工作,造成村级寄宿制小学优质师资的流失。

(四)主动流失高于被动流失。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主动流出,主要是指教师因为婚姻、家庭、工作环境、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积极主动争取流入配偶、家庭所在地,或工作环境更好、经济收入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的学校或地区,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被动流失主要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个学校的教学需要及实际情况对教师岗位进行重新分配,而非教师主观意愿的表达和诉求。2013年M县N乡、X乡9所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总数为86人,流失9人,流失率为10%,9人中有8人是主动流失,1人因教学工作能力突出被乡镇中心校调任另一所村级寄宿制小学担任领导职位,从事管理教学工作。主动流失率占流失总数的89%,主动流失明显高于被动流失。从年龄分布看,流失的教师中青年教师较多。

(五)隐性流失甚于显性流。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的显性流失,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流失现象,教师从地域时空上的迁移流失。教师隐性流失是指在农村教师人事隶属关系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即农村教师本人还继续留在学校内,但对教育教学的兴奋点(或兴趣点)开始(或已经)全部(或部分)弱化或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转移至其它地方,或从事着与教育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工作,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过且过、无意进取等现象。农村教师在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相对城市教师都比较差,尤其对偏远贫困的村级寄宿制小学地区的教师来说,繁重的工作压力,封闭落后的工作生活条件,导致了一些教师对工作的懈怠,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教育教学效率低。对62位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9%的教师对现在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15%的教师感到“满意”,27%的教师认为“一般”,28%的教师感到不满意,21%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在“最想从事的工作”这一项中,只有12%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教师的隐性流失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危害性和影响力远甚于显性流失。

(六)教师流失流向的不可逆性。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的流动整体呈单向流动,从流动的方向来看,农村地区流向城镇,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低一级学校流向更高一级学校,流向同类层次学校的更高行政岗位,教师职业流向其他职业。村级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主要由新进教师和原有教师两部分组成,教师的补充主要是通过事业单位考试和特岗考试招聘进来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又成为潜在的最容易流失的教师群体。在教育系统中缺乏农村与城镇,村级寄宿制小学与乡镇、县城学校,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循环双向流动,教师流进渠道单一,流出通道多样,形成教师流失流向的不可逆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保留和突破:TPP协定ISDS机制中的平衡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建机制 抓落实 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