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34例临床观察

2015-11-12 03:58袁慧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刺络拔后遗神经痛

袁慧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江苏盐城 224006)

刺络拔罐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34例临床观察

袁慧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江苏盐城 224006)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TDP照射配合温和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或静滴阿昔洛韦等治疗。治疗7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VAS评分、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治疗结束1月后比较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优于对照组的73.53%(P<0.05);治疗组在缓解疼痛、促进结痂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14.71%(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带状疱疹 梅花针 拔罐 艾灸 视觉模拟评分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侵犯神经节及皮肤,引起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性疱疹及以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病程一般2~4周。近年来笔者采用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温灸法治疗带状疱疹34例,并设阿昔洛韦组34例作对照,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8例均为本院康复针灸科和皮肤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44.68±13.35)岁;平均病程(3.4±1.1)d;头颈部及上肢部5例,腰腹部14例,胸背部8例,臀部及下肢部7例。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58± 11.75)岁;平均病程(3.6±1.2)d;头颈部及上肢部4例,腰腹部18例,胸背部6例,臀部及下肢部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经方差齐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西氏内科学》[2]和《皮肤性病学》[3]中关于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者;(2)年龄18~80岁者;(3)病程在1周之内,未经过抗病毒和镇痛治疗者;(4)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规定完成治疗致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刺络拔罐及TDP照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患侧夹脊穴(与皮损部位相对应)。操作方法:患者按疱疹部位选择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先于出疱疹处予TDP照射10min;常规消毒后,以一次性梅花针于疱疹处重叩6~10遍,以疱疹破裂渗液、局部微渗血为度;选择玻璃罐(罐口涂医用凡士林)在刺络部位吸拔出瘀血汁沫数毫升,3~5min后起罐,再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擦拭疱液血渍,清洁皮肤,视刺络部位面积大小,决定火罐大小和数量。前3天每日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后,改为隔日1次。共治疗7d。

2.1.2 艾灸采用清艾条对出疱疹处及有疼痛感处行温和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次30~60min,每日1~2次,连续7d。

2.2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每次200~400mg,每日4~5次,连服7d;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每次5mg/kg,每日2~3次,连续7d;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每次100~250μg,每日1次,连续7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及指标

3.1.1 疼痛缓解的评价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3.1.2 皮疹消退的评价起疱时间:以开始出现疱疹为起始时间;止疱时间(d)=全部疱疹出现,无新增疱疹出现的时间(d)-起疱时间(d);结痂时间(d)=全部疱疹干涸结痂的时间(d)-起疱时间(d);脱痂时间(d)=全部疱疹痂皮完全消退的时间(d)-起疱时间(d)。

3.1.3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相关文献制定。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带状疱疹全部结痂愈合;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偶有发作,不需镇痛剂,可耐受,带状疱疹结痂愈合80%以上;有效:疼痛减轻,不需镇痛剂,可耐受,带状疱疹结痂愈合50%以上;无效:疼痛减轻不明显,仍需镇痛剂,带状疱疹结痂愈合50%以下,或虽结痂愈合50%以上但遗留剧烈疼痛,需镇痛剂。

3.1.4 后遗神经痛的评价疱疹消退,治疗结束后1月复诊时仍有疼痛发生。

3.2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由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3.22 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 4 7 . 8 1 ± 1 . 7 6 1 . 5 8 ± 0 . 8 8*▲对照组3 . 3 8 ± 1 . 1 2*3 4 7 . 5 7 ± 1 . 4 5

3.3.32 组疱疹恢复程度比较见表3。

表3 治疗组、对照组疱疹恢复情况的比较(±s)d

表3 治疗组、对照组疱疹恢复情况的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治疗组对照组3 4 3 4 5 . 5 1 ± 1 . 7 6 5 . 8 1 ± 2 . 5 6 7 . 6 2 ± 2 . 3 6▲1 8 . 2 7 ± 6 . 7 2▲9 . 5 7 ± 2 . 4 5 2 5 . 2 7 ± 8 . 9 2

4 讨论

中医学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认为其属于热证,由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造成,气血亏虚为其本,热毒、瘀血阻络为其标,肝胆湿热、脾湿内蕴为其实质[1]。西医学则认为本病是因潜伏的VZV重新激活后发生。在带状疱疹感染期间,病毒持续在感染的背根神经节内复制并引起疼痛性神经节炎[4]。西医治疗以抗病毒、预防感染、止痛及对症治疗为原则,一般选用抗病毒药物、B族维生素、干扰素等,但其医疗成本高,且药物有一定副作用。

皮疹和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尤其神经痛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患者在皮疹消退后出现硬痂是普遍现象,这些硬痂不但不易脱落,还易在皮肤上留下瘢痕或色素沉着。据临床报道,采用以上抗病毒药物治疗后仍有10%~15%的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后存在着严重的神经痛,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可高达50%~85%[5]。按照“宛陈则除之”的原则,我院创用“开排泄毒”、“主动结痂”法治疗带状疱疹,采用梅花针局部叩刺后加拔火罐,能拔除病灶部位之瘀血,使邪毒有出路,迅速泄热排毒,使气血通畅,通则不痛。而梅花针叩刺打破水疱,可在极短时间(不超过2min)内以人为之血痂形成代替自然、缓慢(数日)形成之浆痂,使疱疹“主动结痂”,从而缩短结痂时间。同时辅助清艾条温和灸,不仅能“以热引热,引邪外出”,使体内郁积的湿热透达体表,而且能镇痛、抗炎、消肿[6],促进血痂愈合。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刺络拔罐法配合温和灸能有效、快速控制带状疱疹,明显缓解疼痛,促进水疱干涸结痂,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Goldman L,Bennett J C.西氏内科学第10分册.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363

[3]吴志华.皮肤性病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78

[4]Bolognia,主编.皮肤病学.王宝玺,项蕾红,主译.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490

[5]黄国付,张红星,徐祖森,等.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疗效的比较.针刺研究,2012,37(5):403

[6]洪金标,彭宏,易受乡.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277

编辑:华由王沁凯

R752.120.5

A

1672-397X(2015)11-0051-02

袁慧,(1979—),女,医学硕士,主治中医师,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痛症临床研究。yuanhui_0105@163.com

2015-07-24

猜你喜欢
刺络拔后遗神经痛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后遗疼痛的临床观察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