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剑
朱成梁,1948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长于苏州。擅长图画书、连环画等的创作。如今,在他的画室“绘本营”里,朱成梁依旧在创作着他所钟爱的图画书。在超过三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朱成梁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现代的生活观念融入到图画书中,创作了《灶王爷的故事》《虎头鞋》《火焰》《团圆》等一本本质朴、温馨的图画书。
一
朱成梁自幼喜爱绘画,1955年上小学一年级的朱成梁被一本叫做《两只笨狗熊》的图画书深深吸引,自此结下了与图画书的不解之缘。他说:“那时候想学画画,我能参考的就是图画书和各种连环画。”1968年,朱成梁到苏州太仓插队务农,后来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油画。1976年,朱成梁进入江苏美术出版社从事书籍装帧工作。在出版社工作的朱成梁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作品,并在那个时代直接参与了这方面的创作。朱成梁也创作了《黎勇打豹》《擒贼记》《侠女十三妹》《五色石》等多部连环画。1984年,朱成梁筹备创作一幅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好形势的宣传画。偶然一次机会,他在《致福报》上看到了一首歌曲,其中有句歌词是“党的政策把致富大门打开”。“致富大门”四个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朱成梁把传统的剪纸艺术手法运用到了宣传画的创作中:农村常见的对扇大门,门上贴着的福字、飞入的金色凤凰,一切都喻示着欣欣向荣。这幅《打开致富的大门》的宣传画在当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铜奖。20世纪80年代末,朱成梁开始编辑出版《老房子》系列图书。这套书倾注了朱成梁大量的心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近十年才得以出版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房子》系列画册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二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新兴媒介的冲击导致连环画市场渐冷,朱成梁逐渐将视野转入图画书。他说:“画图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得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文本,从寻找外景、人物、服装道具到情节刻画、色彩调整、书籍设计,就像拍电影一样令人着迷。久而久之,图画书的童趣、单纯、调皮深深地吸引了我,自己也渐渐融入其中。”图画书的创作往往离不开与儿童的接触。朱成梁自言自己一直同小孩保持亲密的关系,自己的童年记忆、养儿子带孙女的生活经验,加上细致的观察和无拘无束的想象,都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朱成梁讲道自己的小孙女就很喜欢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甚至自发的与家人排演了一出小戏剧。去年开学祖孙俩还动手用大小两个石榴串成了那个不穿衣服的皇帝,石榴的顶部就像皇帝的王冠,再让孩子点上人物的眼睛等等。这小小的一本图画书就让孩子充分地动脑、动手!因而,朱成梁认为图画书与连环画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连环画毕竟是图文相辅,而图画书则更为注重图画。孩子们在阅读图画书之时,即使不认识字,自己一个人对着图画也能看上半天,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想象力。
朱成梁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是1980年的《两兄弟》,这本书获得了江苏少儿文艺创作二等奖。1984年,朱成梁创作的《一闪一闪的兔子灯》获得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野间”佳作奖,这使得他在国际上获得了关注。第二年,朱成梁代表中国画家参与了由日本出版的八国画家联手合作的图画书《地球的同一天》。
20世纪90年代,朱成梁创作图画书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1991年,一部带有年画、木刻风格,并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图画书《灶王爷的故事》获得了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朱成梁那颇具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画面让是原本风趣的故事充满了人情味。之后,朱成梁又陆续创作了多部图画书,如1993年的《虎头鞋》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评选一等奖,1994年,《争鹿》由台湾信谊儿童基金会出版等等。
2006年,朱成梁的《火焰》由《东方娃娃·绘本版》出版,这是他第一本自编自绘的图画书。“创作《火焰》是因为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为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说大师西顿的小说集画封面,对其中一篇《泉原狐》的故事印象深刻。就一直放在心上,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火焰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正如他在书的开篇写道:“西顿给我讲了惊心动魄的动物故事,渐渐的,狐狸妈妈的形象在我心里清晰起来,她就像一团火焰朝我奔来……”2004年朱成梁开始正式创作,“那时,我还在出版社上班,只能每天挤出休息时间来创作”,将近两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完成。《火焰》的故事结局并不是西顿所写的“不自由毋宁死”,朱成梁借鉴了河北地区的一个传说,据说有个村子猎杀了一只狐狸,把狐狸皮挂在树上,结果晚上成百上千的狐狸包围了村子,直到村民交出了狐狸皮,它们才退去……正是借用这样的情节,小斑点才重回了妈妈火焰的怀抱里。
《火焰》中有一幅跨页的“蓝夜”,故事是说火焰趁着夜深人静,回到农场去救斑点。如钻石一般的蓝色十分抓人眼球,朱成梁说:“这幅‘蓝夜,主要来自我在苏州太仓插队的个人经验。月亮初升的时候有晕,水汽蒙蒙的,草垛、柴垛、狐狸的剪影……农村的夜晚就是这个感觉。”
插队时的经历对朱成梁图画书的创作影响远不止于此。后来,他创作图画书《团圆》的时候,为画好小主人公毛毛家的室内环境,他特意重回太仓,搜集资料。“走访了多家,都不理想。大多家庭的家具风格太现代化,房间里的大衣柜都是四四方方的镜子橱,很呆板。后来,在一家民间博物馆里捡到了一个红色的、镶有两个椭圆镜子的柜子,很符合古镇居民的家庭摆件。”于是,这件漆红色的大衣柜就成了毛毛家最为明显的一个家具。对于细节的处理,朱成梁总是费尽心思。而为了寻找生活中的道具,朱成梁可费了大劲。《团圆》里有一个场景是毛毛陪爸爸去理发店理发,朱成梁想在画面里画上一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理发椅。“我记得,小时候去理发店,就喜欢看理发师摆弄这种椅子,椅子下放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具体的结构记不清了。现在大城市已经没有这种椅子了,就连小城镇都不好找了。找了好久都不是我要的。一次去武夷山,经过一家小理发店,发现店内唯一的一张理发椅正是我要的那种,欣喜若狂,征得老板同意后,从各个角度连拍数张。”
朱成梁提到“贺友直的作品对我影响很深,在他的作品里面你能发现很多生活的细节,人物举手投足你会觉得活生生的,完全不满足于只是文字的说明,我便经常找来临摹。这教会我如何去观察生活和描绘生活”。就如《团圆》中,开头爸爸拉着红色的旅行箱回来,上面贴了许多标签,说明爸爸跑过不少码头。而到了屋里,爸爸的箱子打开了,“暖色调让画面充满家庭的温暖”,爸爸从箱子里拿出送给妈妈和毛毛的礼物,再到最后爸爸要走时,合上的箱子。再如毛毛一开始见到爸爸既熟悉又陌生的神情,到戴上爸爸送的小帽子,和晚上窝在爸爸怀里熟睡的情景。这些都是朱成梁为这部作品所刻画的细节,他说:“我是把图画书当成拍电影来进行创作的!”“画图画书和拍电影有着共通之处,如需要脚本和编剧、需要‘导演来安排构图,需要阐释人物性格和情感。虽然把画图画书当作拍电影来享受,但毕竟需要一笔一画地来完成画稿。而画画的人只有扮演剧组里的多种角色,全方位的把握故事节奏、揣摩角色心里,才能更好地表现故事。”《团圆》这部“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内涵、儿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人情味、历史感、艺术美的感人作品”,在2009年获得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首奖,英文版更是在2011年入选美国《纽约时报》评选的年度最佳图画书并入选纽约市立图书馆2001年度100本儿童读物。
三
朱成梁认为,连环画与图画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用图画讲故事。“连环画更像电视剧,篇幅长;图画书读者年龄更低,更重视用图叙事,篇幅短,需要一些‘包袱……”
近年来,朱成梁又完成了《爷爷的打火匣》《老轮胎》《三只蝴蝶》等新作,他说“我还没有画出我满意的作品,满意就是把内容表达得很充分,在手法上、技巧上很满意,说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到,不容易。”而在当下这个被新媒体充斥的时代,儿童对于纸质图书的接触越来越少,对此朱成梁坦言,在国外而言,纸质图画书已经发展成熟,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而国内则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不乏好的画家,但现在最缺少的就是真正的好故事、优秀的图画书文本,这是图画书能够发展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