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业
连载之六:抗战胜利
◎孙继业
孙继业,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主委,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山东省监察厅巡视员,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发表长篇历史小说1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奖30余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共同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1月3日,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负责指挥中国、泰国、越南和缅甸北部联合国家军队对日作战。
1942年1月4日,日军从泰缅边境进攻缅甸,英缅军节节败退。国民政府以第5、第6、第66军为主共10余万兵力组成中国远征军,在司令长官罗卓英指挥下,进入缅甸作战。
3月7日,日军第1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下占领仰光,分路北进,企图切断滇缅路国际交通线。3月8日,中国远征军先遣部队第200师在戴安澜师长率领下到达缅甸同古,掩护英缅军撤退。
3月18日,日军向同古发起猛烈进攻。24日晚,第200师后方联络线被切断,同古被日军三面包围,远征军面对五倍之敌浴血奋战。28日,日军集中炮火和轰炸机对同古城狂轰滥炸,并施放糜烂性毒气,第200师伤亡惨重。30日拂晓,第200师渡过色当河安全突围。
4月17日,日军攻陷仁安羌,英缅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共7000余人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求援,远征军司令部令孙立人率新38师火速从曼德勒前往解救。18日拂晓,新38师先头部队第13团到达宾河右岸,迅速发起攻击,激战半日,终于击退日军,夺取渡口。19日凌晨,远征军在炮火掩护下,再次向日军阵地发起冲击。仁安羌油田被炮火击中,遍地燃起熊熊大火,双方在烈火硝烟中混战。至14时,新38师攻克501高地,以2000人的兵力以少胜多,击溃日军精锐第33师团主力9000余人,毙敌1200余人,收复仁安羌,救出被围英军7000余人及被俘英美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余人。仁安羌大捷轰动英伦三岛,为远征军赢得了国际声誉。
远征军在丛林中作战
4月29日,日军第56师团从东线侧翼千里奔袭缅北重镇腊戍,切断远征军大后方,缅甸局势急转直下。5月上旬,远征军开始全线溃退。史迪威、罗卓英和孙立人部新38师8000余人撤往印度,其他部队撤退回国。由于日军围追堵截,远征军所经野人山,多是高山密林,人烟稀少,给养困难;加上时值雨季,山洪暴发,道路难行,部队饥疲交加,疫病流行,伤亡惨重。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壮烈殉国。
出征缅甸的十万大军,撤回国内的只有4万余人,无数远征军将士葬身于缅北茫茫热带丛林之中。
1943年冬,日军集中约5个师团、4个支队10万余兵力,在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下,兵分三路对常德发动进攻。第六战区集中28个师近20万兵力,在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下,进行防御作战。
11月1日夜,日军第39师团主力古贺支队、第13师团等部,从沙市到石首一线西渡长江,攻击松滋方向第10集团军正面;日军第116师团、第68师团户田支队向驻守公安第29集团军左翼进攻。中国守军利用沿江湖泊障碍,节节阻击消耗日军。日军先后攻占南县、公安、松滋等地。
11月21日,日军第13师团向慈利的第74军攻击,佐佐木支队迂回到该军左侧龙潭河附近。日军第3师团配合空降部队袭取桃源,并向常德南面突进,截断守军后方交通线;日军第116师团、第68师团进逼常德附近地区,向第57师攻击。第57师退守城垣,常德陷于四面包围之中。
24日,日军3个师团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采取波浪式密集冲锋战术,由东、西、北三面向常德城郊发动猛烈进攻,第57师师长余程万率部开始了常德保卫战。25日,日军迫近城垣,57师官兵依托阵地与日军展开激战,顽强的顶住了4万日军的进攻。27日,东门守军与日军展开拉锯战,连续击退日军24次冲锋。与此同时,中国外围军队由沅江、澧水两岸纷纷赶至常德附近,26日,克复慈利;27日,攻克桃源,对常德之敌形成包围态势。
常德巷战
至28日,第57师以血肉之躯坚守常德11天,击毙日军一万余人。日军久攻不下,天皇大怒,严令第3师团两日内进占常德。28日拂晓,日军大炮百余门和26架飞机,对北门城墙进行猛烈轰炸,同时施放毒气达三小时之久,城基上下守军全部阵亡,日军突破城垣,进入市内,双方展开激烈巷战。战至12月2日,第57师弹尽粮绝、伤亡殆尽,8000壮士壮烈牺牲。12月3日,常德失守。
12月4日,第九战区增援部队赶到,会同第六战区外围部队,同日军在常德近郊展开激战。9日,中国军队从三面会攻常德,经激烈巷战,收复常德。12月11日,日军开始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收复南县、安乡、津市、公安等失地。
常德会战历时50余天,毙伤日军25718人,击毙联队长3名,击落敌机45架,击沉敌艇122艘。中国军队伤亡6万余人,第150师师长许国璋、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瑾牺牲。
1943年,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日军南洋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军大本营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遂调集50余万兵力,发动1号作战计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三个战区100余万兵力抗击,先后组织了豫中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
(一)豫中会战
1944年4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12军5个师团及战车第3师团、第5航空团和第1军一部,共14.8万兵力,以攻占平汉铁路南段为目标,向郑州、洛阳地区发动进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8个集团军约40万兵力,进行防御作战。
4月18日拂晓,日军第37师团率先从中牟向暂编第15军河防阵地发起攻击。19日,日军第110师团、第62师团由郑州黄河大桥向第85军邙山头阵地发起攻击。至23日相继攻陷郑州、新郑、荥阳,并向许昌推进。30日,日军以4个师团的重兵向许昌发起攻击,守军新编第29师寡不敌众,许昌失守。日军遂兵分两路,一部沿平汉铁路南下,一路转向西进,寻找第一战区主力决战。第一战区第31、第4集团军分别撤往伏牛山、韩城。至9日,西进日军逼近洛阳。同日,由许昌南进日军第27师团,与由信阳北犯第11军宫下兵团在确山会师,打通了平汉铁路南段。
同时,日军第1军从山西垣曲强渡黄河,攻占河南英豪、渑池后,沿陇海铁路东西分进。5月14日,与西进日军击退第36集团军和刘戡兵团,包围洛阳。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殉国。18日,日军菊兵团率先攻击洛阳,守军第94师依托城防工事,顽强抗击一昼夜,使敌攻击受挫。19日,日军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指挥第110师团一部、坦克第3师团主力、骑兵第4旅团和菊兵团会攻洛阳。守军拼死抵抗,阵地几易其手,伤亡近万人。日军三次突入城关,均被击退,遗尸千余具。24日,日军发起总攻,守军分路突围,洛阳失陷。
(二)长衡会战
河南会战结束后,驻武汉地区的日军第11军,以8个师团、1个飞行师团等共36万兵力,以攻占湘桂铁路为目标,在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下,向长沙、衡阳地区发动进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4个集团军约40万兵力,进行防御作战。
5月27日,日军以5个师团由湖南华容、岳阳、湖北崇阳沿湘江两岸和湘赣边山区分三路发起攻击。防守新墙河的第20军予日军中路第68师团、第116师团以持续抗击后,转至湖南平江以东山区待机。防守崇阳东南山区的第72军对日军左路第3师团、第13师团进行逐次阻击。防守益阳的第73军抗击日军右路第40师团。6月1日,日军中、左路强渡汨罗江,分路向捞刀河、浏阳河进攻,相继攻占沅江、益阳、浏阳。16日,日军第34师团、第58师团、第68师团会攻长沙。第4军坚守至18日下午,伤亡殆尽,长沙失陷。
第九战区向日军发起反击,至27日,将日军左、右路分别阻滞于醴陵、湘乡;对中路日军虽进行打击,但未能阻止其南进。6月28日,日军第68师团、第116师团进攻衡阳。守军第10军依托工事,连续实施反冲击,予敌以重创,迫其停止攻击。11日,日军得到增补后,第二次攻击衡阳。守军实施短促近战和反冲击,战至20日,迫敌再次停止攻击。8月1日,日军集中4个师团第三次攻击衡阳。守军浴血奋战,伤亡惨重。8月8日,日军攻进衡阳,双方展开激烈巷战,第10军军长方先觉下令放下武器,衡阳陷落。
(三)桂柳会战
日军侵占衡阳后,以第11军6个师团,由衡阳沿铁路向湘桂边界推进;以第23军2个师团,由广东清远沿西江向广西梧州进攻。9月10日,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11、第23军约16万人,以打通桂越公路为目标,向桂林、柳州发动进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9个军约20万人,分区防御抗击日军。
8月底,日军第11军率先在湖南耒阳以西发起作战,第79军军长王甲本殉国。9月14日,日军攻占全州,逼近桂林。日军第23军一部在广东三水集结,向柳州推进;一部从雷州半岛北上,于9月22日攻陷梧州。
11月4日,日军第11军主力突破桂林、荔浦方面守军防御阵地,进抵桂林城郊;一部向柳州进攻。第四战区将部队编组为左、中、右兵团,集中兵力保卫桂、柳。9日,日军第40、第58、第37师团和第34师团一部,向桂林发起总攻。同日,日军第104、第3、第13师团突破中央兵团的防御阵地,攻向柳州。11月11日,防守桂林城区的第31军大部牺牲,桂林陷落;坚守柳州城区的第26军伤亡过半,奉命撤离,柳州失守。
随后,日军第3、第13师团沿黔桂铁路向西北进攻;第23军沿柳邕公路向西南进攻,24日攻占南宁。28日,日军南方军第21师一部从越南突入中国,向广西进攻,与第22师团在绥渌会师。至此,从东北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全部打通。
日军占领缅甸后,切断了中国唯一的外援通道。为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1943年10月,盟军采纳史迪威将军的建议,决定对缅甸日军发动反攻。中国驻印军改编为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辖第38师和第22师,从印缅边境向缅北日军发动进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率5个军10万兵力从中缅边境对日军发动进攻。
远征军坦克部队
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0、第50师与美军第5307支队编成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于4月下旬由胡康河谷出发,分两个纵队向密支那挺进,连克加迈和孟拱,毙伤日军12000余人,击溃号称“亚热带森林之王”的第18师团,田中新一师团长率1500余名残兵向密支那撤退,驻印军乘胜追击至密支那。
密支那为缅北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依托工事,负隅顽抗。中国军队掘壕前进,分割包围,在齐腰深的水壕里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战斗呈胶着状态达40余天。
7月7日,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亲赴密支那前线,中国军队发起全面攻击。7月18日,转入街区巷战,逐巷、逐屋争夺前进,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8月3日深夜,第50师组成“敢死队”,冒雨绕到日军背后偷袭。日军腹背受敌,全线崩溃,残兵惶恐地逃出战壕,投入滚滚的伊洛瓦底江。密支那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切腹自杀,残余日军被全歼。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10万大军于5月11日强渡怒江,发起滇西战役,兵分三路,向松山、龙岭、腾冲守敌发起反攻。松山位于滇缅公路要冲惠通桥附近,海拔5300米,日军依山修筑了坚固要塞。6月1日,中国军队开始进攻松山,一批批的士兵倒在敌人密集的火力网下,战士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两个师的兵力几乎伤亡殆尽。远征军不得不把李弥的预备第8军调上来主攻。第8军用小型火炮和火焰喷射器,将敌人碉堡一个一个干掉,肃清了松山外围工事;然后挖地道一直到松山主峰日军阵地下面,用成吨的炸药将主峰爆破,盘踞的日军几乎全被炸死。9月7日,取得松山大捷。
腾冲是滇西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外工事密布。进攻腾冲的第20集团军付出了沉重代价才把外围工事扫清。在美军飞机日夜不停的轰炸下,攻城部队冲进城里,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巷战,几乎每一条大街小巷都经过了一场血战,攻城部队伤亡2万余人。9月14日,全歼腾冲守敌一个师团。
进攻龙陵的三个师也打得异常艰难。在付出巨大代价攻进龙陵城里后,大量的日军装甲部队从芒市赶来增援,又将中国军队打出城外。飞虎队派飞机突袭日军装甲部队,攻城部队先后两次攻入城中又两次被日军逐出,每一处阵地都几经易手,血流成河。直到松山和腾冲攻克后,三路大军会攻龙陵,11月3日,日军终于抵挡不住,从龙陵仓皇撤退。
中国远征军乘胜沿滇缅公路穷追猛打,1945年元旦攻克边境重镇畹町,收复失地8.3万平方公里,将西南日军赶出国门。同时,中国驻印军密支那大捷后一路南下,先后攻克八莫、南坎、芒友,彻底打通了中印公路。1945年1月28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及英、美盟军在芒友会师,整个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中国军队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4.8万余人,歼灭日军两个精锐师团,击溃三个师团,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彻底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揭开了东南亚战场全面反攻的序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在湘西芷江开辟了远东第二大空军基地,绵延600余里的雪峰山成为保护空军基地的天然屏障。日军为摧毁芷江机场,于1945年春发起“芷江攻略战”,投入3个师团8万多兵力,在第20军司令官阪西一郎指挥下,兵分三路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率3个集团军20余万兵力,及中美空军混合团、美第十四航空大队(飞虎队)400余架飞机参战,保卫芷江空军基地。
4月9日,北路日军重广支队向雪峰山东麓进击,中路第116师团主力向雪峰山腹地猛攻,南路关根支队和木佐木支队,向新宁、武冈方面进犯,企图迂回包围雪峰山南麓洞口、武冈地区的王耀武部第74军。
27日凌晨,南路日军关根支队开始向武冈城猛攻,百余门大炮将74军第58师阵地炸成一片火海。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锋,连攻三天,毫无进展。关根恼羞成怒,组织100多名敢死队员身绑百斤重的炸药,冲过护城河,贴着城墙,拉响了导火索,城墙被炸开一个大缺口,近千名日军向缺口发起猛攻。守军站在城墙上,用美式卡宾枪、汤姆机枪和火焰喷射器向日军猛烈扫射,日军被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烈焰烧的满地打滚,四散奔逃。护城河里飘满了日军尸体,河水变赤。关根支队在第74军的顽强阻击下,虽付出重大伤亡,仍无法前进。
中路日军第116师团第109联队孤军深入,被中国军队包围在崇山峻岭之中,左冲右突,难脱重围,只得抢占附近的山头阵地固守待援。中美空军不断出动轰炸机,把成百上千吨的炸弹倾倒在日军阵地上,阵地上销烟弥漫、弹片横飞。阪西一郎司令官见围歼第74军已成泡影,只得投入第47师团主力,倾其全力向雪峰山攻击前进,试图救援被包围的第109联队。
日军第116师团主力拼命向雪峰山中突进,于4月29日攻占洞口,然后向江口突进,被74军51师堵在了铁山脚下。守军居高临下,用迫击炮向拥挤在山路上的日军猛烈轰击。中美空军也接连出动飞机,对峡谷中的日军进行一波一波地轰炸扫射,救援日军陷入绝境。
雪峰山南麓战场,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从湘桂黔边境赶来增援,与74军会合,将南路日军分割包围,发起全面进攻。关根支队和木佐木支队顿时全线崩溃,一片混乱,自顾夺路逃命。日军第115大队在万福桥附近被包围全歼。关根支队司令部及其附近的部队,几乎全军覆灭。其他各联队也在武冈、花园、隆回等地溃不成军,几乎被全歼。
飞虎队从芷江基地起飞,只需几分钟的航程就能到达雪峰山。中美空军频繁出动,对重围中的日军实行地毯式轰炸,雪峰山顿时成了火焰山,成百上千的日军被烧成灰烬。日军拼死突围,遭到中国优势兵力的分割围歼,最后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灭。
湘西会战历时近两月,中国军队以牺牲7737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6516人,击毁日机108架,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一次大捷,史称雪峰山大捷。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的作战重心转移到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来。
在太平洋战场上,从1942年夏开始,美军就分别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对日军展开了反攻。先后进行了中途岛战役、所罗门群岛战役、新几内亚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塞班岛战役、菲律宾群岛战役、硫磺岛战役,歼灭日军120余万。1945年6月,美军攻占冲绳岛,威逼日本本土。
中国战场也开始了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944年就开始了进攻性作战和局部反攻,毙伤日伪军26万人,攻克县城47座。1945年,又先后发动了春夏两季攻势作战,攻克县城70余座,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解放区面积扩大到95万平方公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开始收缩兵力,实行战略退却。中国军队乘胜反攻,先后收复南宁、柳州、阳朔、桂林、龙州、凭祥,将日军驱逐至越南境内,广西、云南全部解放。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首脑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军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炸死21万人,城市顿成一片废墟。8月8日,150万苏联红军,在3400架飞机、5500多辆坦克、2万余门自行火炮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攻击,加速了日本灭亡的进程。
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万里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万大军发起了战略大反攻,日军不得不龟缩于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
南京受降签字仪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责编金绮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