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夏镇龙
依法治国准备好了吗
文_本刊记者 夏镇龙
策划人语
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人治”遗毒,以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在不少地方、不少领域,法律意识几近荒漠化。时至今日,一些党政官员“以言代法”“权大于法”的恶习依然大行其道,“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歪风依然大量存在。上梁不正下梁歪,在特权的负面“示范”效应下,以及因特权挤压而“变形”的规则中,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亦往往对法律视而不见甚或恶意破坏。种种乱象,无不是法律话语权乏力的疾瘼,无不是法治精神阙如的注脚。
毋庸置疑,于党于国,于官于民,依法治国都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律不举,法治不彰,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危及执政党和国家的稳定根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9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成为一项不可动摇的宪法原则。
然而,法治在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徘徊。忧患之下,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更是屡屡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树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法治权威更是率先表率。这些,无疑让中国在世界印象中打下了走向法治的新标记。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加强宪法实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怎样才能落地生根?领导干部和普罗大众是否具备了依法治国的规则意识?面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方向,社会各界是否又做好了迎接依法治国时代的准备?显然,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不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深度、广度,而推进依法治国预期目标实现的进度、力度,则更考验着执政党的政治决心。
(本策划部分稿件的部分内容摘引自媒体报道及相关资料,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