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敬佩的人民调解员
——一位坚守山区四十年的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

2015-11-11 13:17左军
红土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调解员纠纷矛盾

左军

最可敬佩的人民调解员
——一位坚守山区四十年的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

左军

图为余炳荣(右二)在调解群众纠纷

他,热爱司法工作,自1977年复员迄今,在浦城县古楼乡司法所工作,从事人民调解员工作近40年,他就是古楼乡司法所所长余炳荣。

古楼乡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距浦城县城60多公里,是偏远的老区乡。那里由于历史原因,群众生活环境差,法制观念淡薄,社会矛盾纠纷频繁。然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古楼乡的社会治安稳定,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古楼乡的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感慨地说:古楼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司法所所长余炳荣功不可没。

的确,余炳荣从事司法工作几十年来,曾5次被省公安厅、司法厅分别授予记功、嘉奖,7次被授予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7次被县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个人等荣誉;2010年,余炳荣同志还被“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授予“我为和谐做贡献”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由于他工作勤奋热情、任劳任怨、公正无私,群众都称他为“拼命三郎”、“和事老翁”、“铁面无私”。

拼命三郞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余炳荣在不断地思索着,他创新了司法工作的“三机制”和“调解十五法”,在实际调解工作发挥有效作用。

他建立的“三机制”∶一是建立了预警调处机制。近年来,余炳荣同志紧紧依托乡综治服务中心联调功能,充分利用村调解会、治保会、村级综治协管员、平安中心户长、老年协会等群防群治队伍作用,构筑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以增强社会矛盾的整体防控能力,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联调机制。余炳荣同志根据“区分性质、讲究策略、分清主次、个个击破”的调解战术,对每起纠纷的调处都以政策攻心、道理服人,特别是针对一些“顽症”,有进京赴省上访倾向的信访、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统一登记建档,逐一落实管理到位。三是建立宣传机制,当好乡综治领导的参谋。协助乡里在各村、企业、学校聘请司法信息员,建立联络网。他充分利用下乡的时间,深入联络点,一边宣传法制法规,一边收集司法信息,了解治安动态。他是一个勤奋的人,对于报刊杂志,他不但认真看,而且还做好笔记,凡是与司法调解有关的,他都要总结归纳、消化。

余炳荣根据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总结了十五个调解法,他的“十五个调解法”通俗易懂,也很实用,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针对文化程度不高、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当事人就采取“冷却降温”、“春风化雨法”;针对刚愎自用、固执己见、好钻牛角尖的当事人就采取“换位思考”、“彼此退让”、“逆向思维法”;针对胡搅蛮缠、死不认帐,心存侥幸的当事人就采取“扶正驱邪”、“案例引导法”;针对注重哥们义气、亲情友情的当事人,采取“亲情解怒”、“亲友疏导”、“政策攻心”和“蔺相制相法”等等。在他的努力下,古楼乡社会治安良好,从未发生重大治安事件,保护了一方平安。

然而,由于余炳荣因长年调解过度奔波、操劳、熬夜工作,患上了白内障、高血压等疾病。尽管是这样,他还是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一贯支持他工作的家人也开始抱怨:“你马上就要退休了,又有病在身,不要再去奔忙了。”可是余炳荣哪里肯放下,只要哪里有发生群众矛盾纠纷,他就立即前往。余炳荣说:“干了这么多年的调解工作,我总与群众有割不断的情,是因为他们太信任我了,不去就对不起他们。”就这样,几十年来,这位拼命三郎从未放弃过一起矛盾纠纷调处。他对人民调解事业的热爱和为群众营造良好治安环境而忘我工作的精神,让每一个了解他的人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和事老翁

乡镇司法所是农村最基层的治保调解单位,它的工作既琐碎又繁忙,这些年来,他为做好当地治保工作,走村串户,深入到各村组、走访千家万户宣传法律法规,调解民事纠纷,他被人们尊称为司法队伍中的“和事老翁”。的确,余炳荣这位在大山沟工作战斗了几十年的司法干部,是不愧“和事老翁”的称号。

有一次,余炳荣下乡,在古楼乡的坑口村村口的公路上遇到一大群男男女女村民正在争吵着,谩骂着、哭喊声、求救声、乱成一片,争执双方各手持木棍、柴刀、石头对峙着,只见一场恶斗就将发生。“不好,得下去看看”,职业感和责任心驱使着路过这里的余所长,停下摩托,只身走近人群,不顾安危,立即介入纠纷开展调处工作。当事双方一看是余所长来了,双方凌人盛气顿时消了一半。纠纷的原委是坑口村一位已有两个孩子的有妇之夫徐某调戏未婚邻居黄某,露馅后,女方父母叫几个亲戚将徐某打成重伤,徐某兄弟不服,第二天特地租用两部拖拉机,纠集几十人为徐某算账。正在气头上的女方更是道高一丈,也请了几十个亲戚要讨个说法。在这紧急关头,余炳荣沉着冷静,找当事双方询问,找相关群众了解情况,一边向他们讲政策、讲农村风俗、社会道德等。调解工作持续了十来个小时,到第二天凌晨6点钟,双方才达成了谅解协议。事后群众都说:“若不是余所长亲临现场及时调解,这场纠纷不知会造成怎样严重后果”

哪里老百姓闹矛盾、有磨擦,余炳荣就出现在哪里。还有一次,古楼乡的一个墟场上,一位卖服装的老板与一位女青年争得脸红耳赤,说是店老板将那青年用来买衣服的一张一百元钱“调包”,诬陷青年用假币忽悠他,女青年听后火冒三丈。当时有理也说不清,双方指手划脚,争吵十分激烈。正在现场的余炳荣早已静听在旁,看出一点苗头来。他自我介绍后,主动介入调解,经过向双方了解后,余炳荣以德攻心,使卖服装的老板说出自己“调包”的真相,向那女青年赔礼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干此事,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斗顷刻之间就被化解了。

“民有所忧,我有所愁”,余炳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回,洋溪村一村民张某,愁眉苦脸走进余炳荣所长的办公室诉苦说:“我弟弟要将当年父母分好的自留山独霸,实在不讲理,我要与他拼命了。”余炳荣做完笔录后,细心做工作并答应尽快帮他解决。此事情况十分复杂,牵涉到家庭地基、山场转让等问题,余炳荣走访老干部、老党员、知情的群众后,得知其哥哥太自私,确实违反了农村有关政策规定,他决定找其哥哥谈话做工作。在他的细心劝说开导下,最终,坚冰终于融化。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事在余炳荣的司法生涯中已是数不胜数。几十年来,余炳荣通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防止民转刑案件100多起起,防止超级上访62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00余万元。

铁面无私

在余炳荣同志眼里,没有大小矛盾纠纷的区别,没有强者与弱者的标记。让所有的当事人和广大群众都能够接受,享受“公正调解”,是他从事“人民调解员”这一光荣职责的人生“天平”。

2007年的一天,余炳荣在走访活动中得知古楼街尾有一男青年整天愁眉不展,说是在城里打工,因与老板闹情绪而被解雇并被扣发一个月的工资。余炳荣了解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立即挂手机向城里劳动部门反应,并与青年所在打工公司联系,询问有关情况,在他的督促下,几天后那位青年收到了打工单位寄来的扣发工资和续聘函。事后,这个青年为感谢余炳荣,趁余炳荣不在家时,送来几瓶酒和一条烟到他家里,要他的家人一定收下。余炳荣回家得知情况后,将烟酒拿到店里卖掉后,托人将钱还给那青年,青年接过钞票后,十分感动,连连说:“余所长你是铁包公,更是好兄弟啊”。

余炳荣同志是不吃“荤”的,群众这样说他。是的,他就是这么一个硬梆梆的人。2014年,一个外地老板因建厂房与一农户在用地上产生矛盾,大吵大闹,外地老板几次要余炳荣出面帮他调解,并趁余炳荣办公室无人时,将红包塞进抽屉。余炳荣得知后,不仅把“红包”退还给“老板”,而且还专门为解决此事做农户的工作,事后老板才恍然大悟,激动地说:“真不可想象,大山沟有这样真诚的司法干部”。

(作者:浦城县人大宣传研究室)

猜你喜欢
调解员纠纷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化身“人民调解员”的立法人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坚守团场的老调解员——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
老百姓的“帮大哥”——追记“人民满意调解员”高瑞奎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