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结构性问题探究
——以福州永泰、闽清和连江县中小学为例
李欣
近年来,国家为了大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学校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教育公平不能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是要体现在教育上,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才是更加重要的方面。笔者以福州的永泰、闽清和连江县为例,探究这三个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引起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义务教育;师资结构;均衡配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笔者于2015年3月18日至20日对福州市周边的永泰、闽清和连江进行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走访了多所中小学,并与多位中小学校长和家长进行了交流,被访者都反映近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工资收入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也明显缩小。由此可见,近几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公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重视。然而,被访者也反映了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师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制约了当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3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与50周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大多数,教师队伍中经验不足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
(二)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
虽然这些地区中小学的教师编制是满额的,甚至专任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超过了福州市区,(见下表)许多学校还出现了教师超编的现象。但是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学科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学校这些学科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数及在校学生数
(三)教师流动性问题
这些地区的教师呈现从偏远的乡村向发达城镇流动和由“一般学校”向“重点校”“中心校”“示范校”流动的特点,甚至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无法进入城镇地区学校或重点学校而离开教育系统,这些都导致偏远乡村地区教师资源结构失衡问题的加剧。
(四)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这些地区新进教师的学历水平逐步提高,而整体的教学水平不高,特别是与福州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低于福州地区。
(一)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势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向城市聚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涌向城市,加剧了农村地区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
(二)教师编制和职称制度不合理
由于教师编制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中的不合理,加剧了这些地区教师资源的结构性问题。近几年,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计划生育一胎政策的推行使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大幅度下降,许多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出现了在校生人数减少的情况。按照师生比的规定,这些地区的教师总数超编,从而导致一些教师人数紧缺的科目也无编制招聘。另外,由于每个学校高级职称教师的名额也受到师生比指标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数骤减的农村中学老教师无法评上高级职称,年轻教师职称晋升的机会就更少。这种状况既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也使这些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状况很难得到改善。
(三)农村教师收入低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间教师的工资差距逐渐变小,但这三个地区教师的实际收入与城市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财政发放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另一部分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分配给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由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条件以及发展情况远远优于偏远农村地区,重点校和中心校得到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投入较多,发展状况也相对较好,这就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上的差异。农村教师特别是永泰、闽清以及连江的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在医疗、住房方面享受到的保障较少,生活便利性也远远不如城镇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在吸引高质量教师资源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从而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四)共建学校中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不完善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三个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校与福州一些学校建立了共建学校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地区内部在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有校际的教师轮岗制度。但是,教师流动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共建单位间的教师交流时间短,一般采取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课后进行交流讨论。这种形式缺乏健全的量化评估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缺乏或师资素质较低的情况。第二,校际教师轮岗制度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应对农村某些学科教师缺乏,在现有政策下短时间内无法补充的状况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轮岗教师的利益补偿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培训指导和事后评估,因此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师资源配置的改善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改革现行的教师人事制度
为了鼓励农村地区教师坚守岗位,并正面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应取消师生比指标对教师职称晋升的限制,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评聘教师职称。另外,各地区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多方面考虑:第一,从本地区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第二,要对学科、课时、年级进行分类来确定教职工的比例;第三,建议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上级行政部门和经济规划部门的指导下,了解未来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入学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调整学校布局和各学校的教师编制数量,从而实现本地区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
(二)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健全教师的社会保障
对于某些难以招到教师的学校或学科应该提高教师的工资,工资水平应该高于城市同等级别的教师,从而对其无法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进行补偿。同时,要健全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师在住房、医疗方面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在基本物质生活方面的差距。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
首先,要建立城镇地区中小学、中心校或重点校教师定期、按比例和按学科到偏远农村学校或薄弱校进行流动教学的制度,同时也要为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前往城镇重点学校流动教学、在岗学习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提升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为了保证偏远地区薄弱校流动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应该给予流动期间的经济补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让教师明确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且要严格按照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估和奖惩。再次,设计合理的教师流动模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了解各自地区教师资源的情况下,共同协商设计相应的教师流动模式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因素的确定:流动的时长、流动教师的资质、权责、流动教师流动期间的管理部门、效果评估体系等。
[1]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1/201001/xxgk_8189.tml.
[2]冯文全,薛梦琦.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及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5).
[3]王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胡耀宗,童宏保.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34-38.
[5]夏茂林,冯文全.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J].教育科学,2010(1).
[6]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问题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
[7]朱益明.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思路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责任编辑:苏航
G625.1
A
1671-6531(2015)23-0124-02
李欣/福建教育学院函授教育部讲师,硕士(福建福州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