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义
摘要: 文章以构建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的导识系统为切入点,用国内外已建成医院和疗养院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建筑行为学与空间句法理论的分析方法,在综合考虑医疗流程的要求下,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导识系统信息结构,并对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以及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医疗建筑;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无障碍环境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05908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际上对无障碍环境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瑞典、丹麦等国家已开始建设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随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开始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残疾人这一群体所应拥有的正常享有城市公共空间的权利写入规范并以法令的形式正式颁布。1970年,日本也经由私人团体向政府单位争取到了许多为残障人士所设计的设施,并受到了施政单位的重视,加入了推行无障碍环境的行列。
由于历史因素,我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沈阳、青岛等大中城市中比较突出。1985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西单至西四等四条街道作为无障碍环境的改造试点。1986年,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与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面世,并于1989年4月1日颁布实施。回顾我国目前城建领域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成就,主要在以下这几个方面:在城市人行道缘石与公共建筑出入口等部位设置了方便轮椅使用者的无障碍坡道;在城市人行道上铺设了黄色盲道地砖;在一些公共建筑中设置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卫生间、电梯、轮椅位和客房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所研究的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将建筑空间中的位置、方向、路径、目的地等信息快捷准确地传递给视觉障碍者,提高他们在医疗建筑中的寻路与行走能力。
在所有公共建筑中,医疗建筑是提供身体健康检查和医疗诊治的公共服务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①因此,构建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对建立良好的无障碍就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无障碍环境整体建设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 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重要性
导识系统(Wayfinding system)是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一般通过标识牌、区域地图、功能平面图、音响设备、电子显示屏、人工咨询服务点、导识手册等作为载体,为人们的寻路行为提供信息服务。视觉障碍者是行走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感知,除依赖于手和盲杖的触觉反应、行走时脚掌对地面的触觉反应、环境中的各种声响的听觉反应、环境中的各种气味的嗅觉反应以外,低视力者还有一部分对光线照明度和高反差颜色的视觉反应。当视觉障碍者在缺乏相应导识系统的环境中行走时,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严重的还会发生危险。
导识系统是无障碍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限于历史因素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公共建筑类型中全面地推行实施是不可能也不太现实的,应该分先后、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与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个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根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第20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城镇应优先推进下列机构、场所的无障碍环境与设施建设:
(1)特殊教育、康复、社会福利机构;
(2)国家机关的对外服务场所;
(3)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单位的公共服务场所;
(4)交通运输、金融、邮政、商业、旅游等公共服务场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住宅、社区、学校、福利机构、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所以,为视觉障碍者专门设计的公共建筑空间导识系统的实施范畴和优先级应根据视觉障碍者的主要诉求分析数据确定(见表1)。
从表1所列的情况看,视觉障碍者对医疗的诉求量占第一位,其次是救济诉求和就业诉求。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视觉障碍者对各种要求有着不同的迫切次序,当医疗、救济、交通、器械配备、学习训练、生活安排等被一一满足之后,他们完全可以获得生活自理、参加劳动、参与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能力。可以说,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建筑与设施是与他们日常生活最为相关联的。其次是教育、文化、体育等类型的建筑与设施。
因此,本文将研究的对象确定为医疗建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紧迫性。
二、 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的导识系统案例研究
1. 上海长海医院——建立逻辑清晰的流线网络结构
上海长海医院门诊楼总高8层,根据建筑出入口设置的位置,首先从一层平面图展开分析(见图1),在主要考虑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连通关系和交通组织的基础上,一层平面图由此可抽象并转换为由节点和连接组成的图论法点线描述分析图(见图2)。
这种图论法点线描述分析图清楚地表述了长海医院门诊楼一层平面的空间结构以及各房间之间的连通关系,其本质是展现其空间的拓扑相关性,表达链接和节点的相对位置、排序、邻接关系和连接性。实线与虚线则表达了患者与医务人员在医院门诊交通流线组织中严格区分的特点。点线描述分析图展现的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本质结构关系,因此,使之成为构建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流线网络的基础和必要步骤之一。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建筑平面图这一种“图示语言”转换为由节点和链接组成的点线网络结构体系,为定量研究打下基础。但是,单纯的点线描述分析图并不能直接用于构建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流线网 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筑平面图中任何一处节点均采用“圆点”来表示,没有将出入口位置、电梯、楼梯、挂号收费取药大厅、卫生间、咨询服务台等重要节点与普通节点区分开来;(2)节点与节点的连接采用“等宽线段”来表示,没有区分各种流线的重要程度和行进方向;(3)对视觉障碍者来说,每经过一个交叉节点或拐弯点,就需要进行一次方向选择,过于复杂的流线网络或过多的交叉节点意味着更长的寻路时间和难度。因此,需要去除多余或无效节点,简化流线网络结构;(4)医院门诊部具有严格的就诊流程,一般需经过预检分诊——挂号——候诊——就诊——收费——检查——治疗——取药/注射——离开/住院的全过程,而这一流程需要在构建流线网络的时候予以强调;(5)基于视觉障碍者的行走方式和特点,需要区分紧靠某些边界(如连续的墙、扶手、直线走廊)等较为方便和安全的有利流线与曲折、具有高差(如台阶、坡道)等不利流线。同时,视觉障碍者应使用楼梯或电梯上下楼,不应使用自动扶梯,以免发生意外危险。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对图2所表示的点线描述分析图进行基于下述原则上的优化与调整:(1)将出入口位置、电梯、楼梯、挂号收费取药大厅、卫生间、咨询服务台等重要节点用特定的符号与普通节点区分开来;(2)用不同粗细的线段来区分各种流线的重要程度和级别;(3)简化流线网络结构,将一个科室(如骨科)简化为一个末端节点;经调查表明,视觉障碍者实际就诊过程中,最难的阶段往往是从挂号完成到找到所需就诊科室的二次候诊区(如骨科候诊区)的寻路过程,而从二次候诊区到诊室之间的路径引导工作可由接待医生完成。(4)当某一流线与门诊就诊流程相吻合时,予以加粗;(5)去除不利流线;(6)出入口、电梯、楼梯、防烟楼梯等交通疏散流线应予以无条件保留;(7)视觉障碍者不应使用自动扶梯;(8)虚线所示的医务人员流线属于内部流线,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
通过上述方法分析长海医院门诊楼一层平面的空间结构,我们就可以将单纯的点线描述分析图(见图2)优化调整为更简洁但包含重要节点和就医流程信息的“点线+符号描述分析图”
(见图3)。在图2转化为图3的过程中,链接的保留和删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构建医院门诊部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流线网络的过程中,其建筑学和设计学的学科特征使之不可能存在唯一性的“标准答案”,因为特性抽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在流线网络的优化与调整过程中,需要设计师通过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结合不同案例的具体特征来做出一个又一个“可能会更有利”的判断与选择。这也表明,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与其抽象的结构表达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设计并不存在“唯一答案”,但当流线网络的整体构建完成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这一网络结构的量化指标,从而建立案例之间比较与分析的评价标准。
从一层平面图这一“图示语言”转化为“点线描述分析图”,再从“点线描述分析图”转化为最终的“点线+符号描述分析图”,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图示的简化带来更加清晰的空间逻辑关系。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简化必须建立在设计者的理性分析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的基础上。至此,我们完成了长海医院门诊楼一层空间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流线网络构建,基于同样的方法,可进一步完成二至八层平面的网络构建,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流线网络结构体系。
2. 丹麦腓特烈西亚市福尔桑格中心——重视强调流线交叉点的精心设计
福尔桑格中心是一所为视觉障碍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康复帮助的疗养度假中心,其建筑因其出色的无障碍环境设计荣获欧盟1991年的赫利俄斯(Helios)奖。这所疗养度假中心最具特色的设计在于其对流线交叉点部位的精心设计,给视觉障碍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与便利。
福尔桑格中心的走廊交叉口的上方都建有一座塔楼,塔楼的顶棚距地面高为7m,而走廊顶棚的高度距地面为2.8m。由于顶棚的高度在走 廊交叉口处与其他位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人们在走路时所发出的回声其频率和强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视觉障碍者注意到这一回声的变化时,就会收到“我已经到了走廊交叉口”的提示。这种充分利用回声的设计依据是考虑到视觉障碍者往往具有比普通人更为敏感的听觉功能(见图4)。
除此之外,福尔桑格中心的走廊地面采用光滑的木质板材铺设,而在交叉点部位的地面则采用了表面粗糙的丁钠橡胶铺设。因此,当视觉障碍者到达走廊交叉点部位时,除了能得到来自回声的提示外,他还能感受到地面材料的变化,进一步激发了视觉障碍者的感官功能。
光线设计也是福尔桑格中心极具特色的人性化细节之一,视觉障碍者并不全是双目完全失明的人士,光线明暗反差的强烈对比能给弱视症群体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
因此,福尔桑格中心走廊交叉点部位塔楼的东北面为玻璃,当打开其最上部的窗户时,光线就可以直接照射到走廊上,和走廊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 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信息架构
视觉障碍者导识信息枢纽应设置在出入 口、走道的尽段及交叉转折处、走道与楼电梯相
结合的部位、广厅部位等,同样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级和编码。视觉障碍者导识信息应尽可能简洁,有意识删减不太重要或是视力残疾无须使用的部分,尽可能突出为视力残疾提供服务的信息部分。对于低视力的视觉障碍者来说,视觉仍然是他们认知的首要步骤,但是与常人不同的是决定他们认知的方面是听力或是触觉。因此,低视力者希望能够用简洁的图片和语言来传达信息以确保他们能够清楚地得到正确的信息。对于全盲的视觉障碍者来说,由于长时间的视觉缺失使他们其他方面的感知力非常强,记忆力比常人强很多,因此他们认知的首要步骤是通过其他感觉器官来获得,尤其是触摸和辨听,以此来弥补视力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导识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到这些特征,尽可能加入语音或者可触摸图形、盲文、数字的使用,让视觉障碍者听得见、摸得着。
视觉障碍者由于视觉信息的缺失,他们比常人更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爱,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视觉障碍者大多数会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当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时,需要通过环境中的重要信息来决定自己的相对位置(定位),并以可以利用的线索,判断目标的位置,使其能安全、有效、舒适地行进到特定位置。他们希望有靠听力和触摸达到导识目的的导识系统。当处在复杂环境中时,则需要知道去哪里能寻求帮助并得到直接的服务。在医疗建筑导识系统的设计中,非视觉障碍者与视觉障碍者的信息架构存在的差异性如下(见表2)。
与一般性公共建筑相比,医疗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流程性要求,因此,医院信息结构的建立,要同时考虑流程类信息流程类是指在空间导向的过程中,各个目标点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先后次序。只有在完成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才能抵达下一个目标点,以完成后一个步骤。与非流程类信息病患在医院门诊楼中的行为特征并不是时时刻刻按照就医流程进行的,如卫生间、开水间、小卖部的使用等就与就医流程无关。因此,在提供导识信息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非流程类信息。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内的科室划分也越来越细,这使得很多初诊病人自己并不清楚该找哪个科室的医生就诊。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由于挂号错误而多次挂号转诊的情况,给初诊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如果传染病患者若不被及时地识别出来并送往传染科就诊,则可能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现代医院大多设置有预检分诊服务台或导医服务台,用以对初诊病人进行分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指明其应就诊的科室,提高了初诊病人的一次挂号准确率。
初诊病人通过预检分诊后,接下来的就诊流程是挂号。挂号一般分为集中挂号、分科挂号、分层挂号、自助挂号等几种形式。“挂号”的本意是指编号登记。明张居正《明治体以重王言疏》:“凡官员应给诰勅,该部题奉钦依手本到阁,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详改定,誊写进呈,候批红发下,撰述官用关防挂号,然后中书舍人写轴用宝。”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挂号”是指病人到医院去排队取号码条,按先后次序见医生的一种登记手续。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挂号”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使病人能有序的就诊,防止人流拥堵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挂号,医院能建立病人的基本档案资料,有利于病患的资料管理。 为避免人流混杂,即使在采用集中挂号的形式时,一般也需将传染、儿科、急诊等科室独立设置挂号收费室,以消除病患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上海长海医院门诊楼采用的是集中挂号与分层挂号、自助挂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了挂号的效率和便捷程度。
挂号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分科候诊,其主要作用是由各科室的值班医护人员核对患者的病历,简单了解病情后,进行诊前准备工作,如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心率等。有时也可能根据需要开具化验单,以利用候诊时间进行常规检查。医护人员通过巡视候诊病人,如遇有急重病患者则可优先安排就诊,如遇有传染可疑病患者则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立即安排诊治或转科。
分科候诊后,一般由医护人员或自助叫号系统按先后顺序把病人分配到各诊室就诊。就诊后,一般会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根据医生的意见作常规或特殊检查,待检查完毕后,病患一般还需持检查结果再回到原来的诊室进行二次就诊。然后,大多数病患一般要通过交费取药,再进行注射等治疗后,最后离开医院。少数病患可能还需要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基于上述就医流程的严谨性,这就对医院门诊楼这种复杂的建筑空间中建立清晰简明的信息结构本文中所指的信息结构特指的是在建筑空间中,医院导识系统提供的导向指路信息的总体逻辑架构。信息结构研究的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分类、分级与相互的组织关系,强调通过理性分析方法,将各类别信息进行梳理与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建筑空间中,信息结构的建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达成:
(1)信息结构单元:点对点信息结构
点对点信息结构是一种最直接的信息架构方法,是指通过导向信息,将空间中的两点直接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一个简单的点对点信息结构(见图4)。
图4表示的是一个由房间1和房间2和一条走道组成的建筑局部,房间1和房间2之间可以通过下述手段建立一个简单的Point to point信息结构:首先,分别在房间1和房间2的门牌上标注其房间功能识别信息,在门牌1上写“注射室”,在门牌2上写“取药室”;然后,分别在房间1和房间2正对的走道空间建立带箭头标识的引导信息,在房间1正对的走道空间位置上标注“取药室→”,在房间2正对的走道空间位置上标注“←注射室”。
这样,一组由识别信息和引导信息组成的导向标识构成了一个简单的Point to point信息结构,我们可以用一个信息示意简图(见图5)来表示上述关系。
从图5这一信息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两个“信息元”和一条“信息流”组成的简单信息结构,而这也是导识系统信息结构中的“元结构”。
点对点信息结构由于其简单直接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在医院门诊楼建筑中串联流程类信息,但由于其自身特点,不适于关联非流程类信息,也不适用于建立医院门诊楼导识系统的整体结构对于点对点信息结构来说,随着“信息元”数量的增加,其信息流会成几何数的上升。其信息元与信息流的具体数量可用下列公式得出:信息流数量=信息元数量×(信息元数量-1)÷2
当信息元的总数量为2个时,其信息流总数为1条;当信息元的总数量为4个时,其信息流总数为6条;当信息元的总数量为8个时,其信息流总数为28条。而一栋医院门诊楼建筑通常可以达到近100个信息元,如果全部采用点对点信息结构来建立导识系统信息结构的话,会产生几千条信息流。。
(2)信息结构逻辑:信息编码与信息分级
在建筑空间导识系统中,为了将各类房间的功能与位置信息进行有效的逻辑架构,通常会对房间进行数字编码。如将位于6层的房间编码为:“601 眼科”、“602 口腔科”、“603 耳鼻喉科”等等。采用这种编码方式不仅给“眼科”附上了一个更容易记忆的“601”的编号,同时也暗示了眼科位于该建筑6层的第1个房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且将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统一归类于6层这一子类别之下。同样,为了将眼科的各个诊室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眼科的15号诊室就分别被编号为“6011诊室”、“6012诊室”、“6013诊室”、“6014诊室”、“6015诊室”。通过信息编码,我们就建立了医院建筑中各个房间的4级信息分级体系:门诊科室——6层的所有科室——“601 眼科”——“6011诊室”。因此,这一编码方式的实质是对信息结构进行基于楼层空间位置的垂直分级。
在垂直分级的基础上,如果医院门诊楼建筑的平面形态比较复杂,我们还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岛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逻辑梳理。信息岛信息岛是一种将多个信息元与一个或多个信息枢纽向关联的信息结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流的数量。比如:在采用Point to point信息结构下,关联8个信息元需要28条信息流。而采用信息岛的信息结构下,关联8个信息元只需要8条信息流,8个信息元之间通过信息岛统一联系。是指在建筑中,选择门厅、中庭、电梯厅、通廊等位置作为楼层中的信息核心,在信息岛位置,统一设置楼层索引、楼层平面图等导向信息。
四、 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的设计原则
1. 流线网络结构简洁化、直线化设计原则
视觉障碍者在行走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来自于其对方向的确认和转向的选择上,因此,在流线网络结构的设计上,应尽可能地简洁化、直线化,避免过于复杂的流线设计或布置容易造成方向感迷失的曲线型走道设计。此外,在楼层转换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方向辨别的困难,因此,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采取单层或中低层的建筑方案,以降低视觉障碍者在医疗建筑中的寻路难度。
2. 重点强化流线交叉点的设计原则
流线交叉点设计是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在流线交叉点的设计中,采用回声、脚底触感和光线反差对比的设计既可以起到有效的提示作用,体现在细微处的人文关怀,也不会对普通人的正常使用造成干扰。
3. 信息结构聚核化、流程化设计原则
医疗建筑的特性使得在信息结构架构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遵循医疗流程的一般原则,而挂号大厅或交通大厅则常常成为信息结构的核心——信息岛,信息岛的合理设置不仅有利于降低视觉障碍者寻路的难度,也能对医院的人流分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通用设计、一体化设计原则
建立综合导识信息系统,整合建筑空间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信息环境,充分利用地面材料、盲道、扶手、盲文标识、触觉地图、音响信号等引导方向,使之既可以被普通人又能被视觉障碍者所使用。同时,为视觉障碍者专门设置的定位导向措施应考虑尽量不对其他使用者形成干扰。
五、 结 语
医疗建筑中视觉障碍者导识系统是创造无障碍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无障碍设施相互配合。与此同时,它并不是独立于一般普通人群即非残疾者的医疗建筑导识系统外的一个分系统,而是导识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中强调的“兼顾视觉障碍者”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过去专门为残疾人士做“特殊化设计”的思维模式,强调“通用设计和普适性设计”的设计手法。本质上来说,医疗建筑中的导识系统应兼顾视觉障碍者的医疗建筑导识系统既为一般普通人服务,也为视觉障碍者服务,体现出一种更加包容、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医疗建筑中的导识系统设计与研究中,在关注物质环境无障碍化的同时,也应该更加关注对人文环境和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化。
参考文献:
[1]程凯,郑晓瑛等.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R].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
[2] 蒋孟厚. 无障碍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2号.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S].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7.
[4] [日]田中直人, 保志场国夫. 无障碍环境设计——刺激五感的设计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
[5] 李志民,宋岭. 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
[6] [德]乔希姆·菲希尔(Joachim Fischer),[德]菲利普·莫伊泽(Philipp Meuser). 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21世纪的新兴建筑模式——适用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建筑[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
[7] [日]高桥仪平. 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
[8] [美]克里斯·卡洛里(Chris Calori). 标志与路标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9] 徐邦跃. 标识系统设计[M].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10:12.
[10] 向帆.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2.
[11] 肖勇,梁庆鑫. 看!导视系统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
[12] [英]斯蒂芬·马歇尔(Stephen Marshall). 街道与形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hospital visualdisabled wayfinding system as a starting point to propose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wayfinding in public buildings. It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information structures of the guiding system, summarizes the requirements and walking patterns of the visualdisabled, and sums up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public building visualdisabled wayfinding system and related technical measures based on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Key words: hospital; visualdisabled; wayfinding system; barrierfree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