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巍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华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直言,他还是更关心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华民强调,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必须让农村劳动力存量流动起来。在未来五年,必须保证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唯此才能保证通过城市就业,将“农村的劳动人口消化掉”。
中国新闻周刊:“十三五”规划中,你更关注哪些问题?
华民:我比较关注的还是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方面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现在都在讲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供应量在减少。的确,人口出生率是在下降,随着经济增长医疗条件改善,老年人口数量在增长,这是一个流量减少问题。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存量问题,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段这个人口占比,特别是农村人口,潜在的劳动力供应量还是很大的,而且很多人还没有充分就业。
如果中国人均收入连续上两个台阶,每5年到10年翻一番,那么农村的劳动人口是必须“消化掉”的。
根据统计数据来讲,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数据是农村人口占51%,那么现在过去5年,每年消化一个点,现在也就是46%到45%左右。这个比例还是过高。在这个高比例下,实现人均收入的增长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农村劳动增长率很低,农民的产值效率也很低。所以必须把这部分人口,转化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然后用资本装备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均GDP、人均收入才能提升。
华民。
我觉得这个存量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一般到了三四万美元的时候,他们的农村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就下降到2%左右了。所以我们不能光看流量,还得看存量。要把存量的人口全部动员起来,而且要从生产力很低的农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到产业部门,经济增长速度就不能太慢,慢了以后,就没有就业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实现农业人口到产业工人的转化?
华民:从国际经验来讲,要做三件事情。首先,城市肯定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不改革户籍制度,农民永远进不了城市,他们只是农民。作为农民工,如果觉得城里的生活成本太高了,他就回农村去了,而不可能成为移民。
二是土地要流转。土地所有权要通过股份化,或者像从前那样通过地票流转起来。土地流转起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一方面产生农业企业家,另一方面,农民拿着地票或者现金,进入社保体系,养老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是政府要对进入城市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城市所需要的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必须靠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农民来解决。
这三件事一起做,把劳动力供给这个市场盘活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十三五时期,要维持经济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防止中国经济增长停滞,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我在“十三五”规划的研讨会上提出,还是要注重发展速度。中国需要经济增长速度,因为毕竟目前还是一个以农民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国家,没有速度就解决不了农民问题,弱化GDP增长,则会出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十三五期间如何实现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华民:市场要放开,产业政策要弱化,让市场自己去创造市场机会。当前中国的这个发展阶段,还是应该允许低端的产业存在的。
政府的功能是帮助企业去排污去节能。企业自己做这些成本太高,有很多污染问题解决不了。比如说一个工业园区里面有污染企业,政府就干脆投资一个环保企业,帮助企业处理污染问题。这样企业的成本也降低了,污染也治理了,环境也得到保护了。环境本身就是个公共品,政府不投资也是不行的,不能全让企业来买单。
这个事情应由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适度提高一点标准,一方面政府投资环保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不能为了保护环境,就一刀切把产业全禁掉了。“十三五”规划时期,要扭转这个趋势。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对实体经济真正的支持应该是什么?
华民:从目前看,我认为最重要措施是减税。其他要素成本提高以后,都是刚性的,工资上涨,再往下调很难,土地价格上去了,再往下降很难。如果土地价格一跌就变成一场地产泡沫的危机;人民币也不能大幅度过分贬值,会造成货币危机。
所以,我认为现在唯一可以有弹性的措施就是政府减税,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培训产业工人和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过度重视某项产业政策。这里说的干预不是去制定工资标准,而是要去参与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培训,现在最需要投资的是职业教育。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实体经济要发展起来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措施或一些领域需要重视?
华民:我认为,实体经济要发展,首先还是要借助外企。从需求角度来讲,要突破需求约束。一个农民为主的国家,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有一半人口是农民,想通过提高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就要突破需求的约束,而突破需求的约束,就必须找国际市场,要重新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第二还得引进外资。外资来了以后,会给你开拓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销售渠道,渠道都在跨国公司手里。不让跨国公司进来,我们就没有渠道。
中国的出口,对实体经济发展作用也是很大的。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得走过去几十年的老路,重视出口,不能把出口全部忽略掉。用内需消费来替代出口,我认为是不可行的。
如果没有出口,所有的投资都是“产能过剩”的。因为居民消费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没有出口还想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话,“十三五”期间,就只能做基建、房地产了。这些都是非贸易品。
比如从修建北京到武汉的一条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这种建设都是非贸易的。投资之后,把资金消耗完了,而这些投资都要50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收回成本。如此之久,未来的经济增长怎么实现?而没有产业,修那么多路给谁用呢?
如果中央的方针是靠投资拉动经济,那么地方政府一定会去搞房地产和城镇化。这个投资当然可以使整个“十三五”经济维持一个适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如果是靠这种投资拉动起来的,这种增长才是真正的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