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汪玚
记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上的中国角 世界看中国|低碳转型的中国视角
文 / 本刊记者 汪玚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低碳转型高级别研讨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中国角”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赫塔尔、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到会并致辞。
12月9日下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褚春超、副研究员郭杰做了题为“中国交通低碳转型的总体构想”的报告,介绍了我国在低碳交通与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做出的最新成果,并提出了中国低碳交通转型的七大战略。会议期间与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以及来自清华大学、能源所、世界资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中外专家围绕中国低碳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交流和现场考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低碳交通发展影响力和支撑我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上主动作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杜祥琬看来,目前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经济模式下,中国环境的负荷已经到达可容忍的极限,高碳模式在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最新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据环保部研究,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雾霾日天数分布不容乐观。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据了全球消费量的22.4%,占全球增长的49%。
而从我国用能结构来看,交通运输成为工业、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用能部门。研究表明,自2005年以来,交通用能逐步增长,若包含私家车等,交通部门用能占到13%左右。因此,需要制定有关规划、政策,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石油消费量约3.1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石油消费比重近40%。
能源安全已威胁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从1993年开始,中国自产的石油已不够用,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现在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世界能源展望2014》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需求国,但随后其能源需求增速将放缓,并达到峰值。
近年来,中国积极探索向低碳转型,采取了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在数十个城市进行低碳试点、推广余热取暖等多项举措,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证明,低碳不仅没有限制中国发展,反而令中国的经济增长更有质量、效益更高。
从高碳到低碳,转型的道路难以一帆风顺。杜祥琬表示,中国在通向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面临着两场竞赛:在国内,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与粗放发展的惯性相互较劲;在国际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都在比赛低碳经济发展。
而在我国低碳交通的发展之路上,交通运输能耗统计口径差异、交通石油消耗比重过大、对我国能源和碳排放总量“达峰”影响巨大等问题仍阻于前方。
中国2050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情景预测
国际统计口径包括所有交通运输工具能耗(社会及私人汽车、摩托车、低速汽车(农用运输汽车)、其它车辆(如军车等)而中国交通运输用能只统计营运性交通运输工具的用能,未统计社会其他部门行业及私人车辆用能。
2012年,全社会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全口径)约1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12.19%。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在交通运输行业中,货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远超城市客运和城间客运,所占比重最大。
在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中,柴油虽仍占绝对比重,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也在稳步上升。
在清洁低碳高效交通工具的高比例使用,及强化低碳交通北京下,预计2040~2045年期间预计出现碳排放峰值。
预计货运交通未来节能减排潜力较强。强化低碳情景与基准情景相比,铁路、水路和管道运输的比重均有所提高。在强化低碳情景下,用单位周转量能耗较低的轨道交通和公交来替代私家车的出行,私家车的出行占比降低,能耗也相对基准情景大幅下降。城间客运运输结构调整的空间较大。包括高铁对航空出行方式的替代,以及高铁对公路出行的替代。柴油、汽油仍是能源的消费主体,在强化低碳情景下,电力消费占比有所提升。
中国交通低碳转型的总体构想,围绕建设以“三低三高”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目标:设计高效率的低碳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构建高效能的交通运输结构,建立高效益的低碳交通运输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发展低消耗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扶持低排放的交通运输出行模式,推进低污染的交通运输运营模式。
我国能源消耗结构图
交通运输结构CO2排放比重
2040~2045年间,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相关的)开始出现峰值;控制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相关的)不高于15亿吨。
同时,布局综合运输发展、运输需求管理、公交优先发展、能源低碳转型、低碳科技创新、低碳政策创新、低碳能力建设七大战略重点。
包括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加快建成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强化衔接协调,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加快调整运输结构,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货运实载率;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运输需求强度;充分发挥交通对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引领作用;优化产业链,降低无效运输需求;发展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推进交通能源动力多元化;充分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低碳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化与推广低碳科技成果;智慧交通;绿色交通财税政;能源价格机制;减排市场机制应用;交通需求管理(TDM)政策;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完善低碳交通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在内的战略布局将在未来重点谋划。
贯彻低碳交通理念,形成全民低碳运输和出行意识和文化氛围,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已成为行业管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