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一
众筹一座亭子
乡建项目开展众筹,不仅筹钱,而且能让更多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参与其中,为乡建带来更多可能。
“我们会为志愿者准备好工具和材料,请竹匠来传授理竹的技巧,需要大家一起砍竹子、刮竹片、编织竹条来建造亭子;需要翻越山谷,赤脚穿过草丛到达竹亭的建造场地,沿途可以看到美得醉人的乡村风景……”
今年9月,福建培田社区大学总干事张琪发起众筹项目——为800岁的古村落建一座竹屿亭,这段话是他对未来竹亭建造场景的描述。项目上线短短20多天,就筹集到预定的5万元,并完成志愿者招募,众筹取得圆满成功。
梦起:用竹子搭建新建筑
培田,是一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千米古街两侧至今仍保存着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民间故宫”,让国内外很多建筑设计师惊叹不已。然而,由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培田的古建筑大多成了空壳,这座村庄的历史传统与人文血脉正在被割裂。
从2011年开始,张琪就在培田从事乡村建设工作,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么好的古村落,看着它日渐衰落,让人很痛心。”随后,在培田举办的一次建筑论坛上,他遇到了“木又寸”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常凯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两人的交流碰撞中诞生了。培田是有名的竹编之乡,村里有很多技艺精湛的老竹匠。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竹制品已逐渐被村民抛弃,他们的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我们就想把传统的竹编技艺跟建筑师的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在培田古民居建筑群西侧的农田旁搭建一座竹材质的建筑,让竹匠的手艺在建造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和传承。”张琪说。
竹亭取名叫竹屿亭。很快,常凯生就做出了建筑模型,亭子顶部的起伏结构与村落四周的丘陵地貌遥相呼应,而支撑亭子的一根根竹竿又为走进亭子的人营造出身处竹林的意境。整座亭子的建造预算在5万元左右,张琪先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希望能获得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在评估之后,认为以竹为材料的建造风格与培田灰砖古民居有些不搭调,而且竹材质的寿命不长,最终放弃了支持。
张琪和常凯生都不甘心,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用建筑改造乡村的实验,决定继续这个项目,于是他们想到了众筹。
众筹:为乡建带来更多可能
虽然身处偏僻的乡村,但张琪对“众筹”的概念和玩法一点也不陌生。就在去年5月,他和团队打造的定制式乡土游学O2O平台,就成功通过众筹募集了超过百万元的资金。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真实的故事和真诚的态度才容易打动人心。”在为竹屿亭众筹项目编辑故事和拍摄视频时,张琪始终坚持这一原则。项目上线后,张琪通过分析,认为对这个项目最感兴趣的应该是建筑师群体,于是利用建筑类杂志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广泛推送。事实证明,张琪对目标对象的判断十分准确,众多从事与建筑相关工作的人踊跃参与进来。他们在留言中说,中国现在不缺高楼大厦,缺的是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建筑,它能够跟人对话,去讲述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很多建筑师都想用建筑来保留人们生活的痕迹,但因为各种原因很难有机会和勇气去实践,而竹屿亭项目正好圆了他们心中的梦想。”张琪说。
在设定回馈内容时,张琪把它跟村落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回馈中包括了老竹匠制作的手工艺品。这不仅能为竹匠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还能增强他们传承技艺的决心。因为竹艺这项日渐没落的技艺能够再次得到认可,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肯定。此外,张琪还希望通过回馈让竹屿亭项目的支持者与村落有进一步接触,于是把提供民宿和开展村落游学纳入其中,让支持者不仅能够亲自参与竹屿亭的建造,同时认知培田这个历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落,以期在今后与他们产生更多的合作。
竹屿亭项目的成功,让张琪进一步增强了将众筹和乡建结合的信心。现在,他们又开始策划众筹培田每年4月举办的春耕节活动。“从事乡建工作,非常希望有更多社会人士能亲身参与进来,这跟众筹的玩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张琪说,乡建项目带有公益性质,通过众筹来倡导和筹资,可以把参与的门槛降低,几十元、几百元都可以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众筹不仅筹钱,还要筹人,这意味着筹来的包括人具备的全部东西,如知识和人脉,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让更多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才能够真正改变乡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