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华尔街有一句谚语:“短胜不如长胜,长胜不如永胜”,作为华尔街最具传奇色彩的投行,高盛曾一度被推向永胜的“神坛”,但今年高盛不得不面对业绩持续缩水的窘境。
北京时间10月15日晚,高盛集团发布财报称,第三季度盈利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逊于市场预期,主要是由于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收入的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高盛净盈利从上年同期的22.4亿美元降至14.3亿美元;扣除优先股息后,普通股东应占净盈利从上年同期的21.4亿美元,合每股4.57美元,降至13.3亿美元,合每股2.90美元,略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2.91美元。
营收方面,高盛从去年同期的83.9亿美元降至68.6亿美元,不及预期的71.2亿美元,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71.3亿美元,这也是高盛季度营收两年来首次低于70亿美元。高盛解释称,由于抵押贷款、外汇以及利率产品的交易疲软无力,其固定收益、货币与大宗商品交易收入下降33%,至14.6亿美元。
不过,高盛的竞争对手们也没好哪去。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等公司发布的业绩显示,其债券、外汇及大宗商品交易同样遭遇了两位数的百分比跌幅,只不过高盛在华尔街大行中的下滑幅度最大。
同样遭遇重创的是高盛的“直投与贷款”业务,这部分业务营收为6.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9亿美元暴跌60%,较第二季度也下跌63%。高盛称,这部分营收暴跌是因为全球股价大跌,导致其股票投资收益锐减。此外,高盛还表示,债券和贷款业务营收大幅下滑是因为“相关投资净收益下滑”。
市场大环境之外,不少分析将矛头指向了高盛的业务结构,过分倚重交易业务让高盛的业绩随市场大幅波动。
今年一季度,随着市场的迅速回暖,高盛取得了五年来最佳单季表现。彼时,高盛首席营运官柯恩(Gary Cohn)表示:“我们可以有无穷尽的营收成长,你不会喜欢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ROE)效应,但我们可以让营收成长。我们主动发展能带来增长的业务——这是很困难的。”
柯恩口中的业务即交易业务,也是高盛一直侧重的业务模式,包括买卖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外汇,与其他的银行不同,在高盛的业务中,交易业务对其营业收入的贡献很高,一度超过50%,而摩根士丹利和美国银行占比也不过20%左右。
不同于高盛的“专注”,华尔街的其他投行们正在多元化自身的业务组合,包括消费金融业务,这些为其他投行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营收渠道。然而在高盛,交易部门的表现常常会随着投资公司寻找交易机会而起起落落。
另一则不好的消息是,高盛现任首席执行长劳尔德·贝兰克梵最近被诊断患有能够治愈的淋巴瘤。据报道,贝兰克梵在周四的电话会议上称,在接受治疗的两周休息时间里,他会继续来办公室。他还开玩笑说,未来几个季度自己和高盛都会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