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经济新常态下的调控新思路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决定了当前经济运行在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之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短期经济波动表现出足够定力,对以改革促转型展现出较大决心。2015年,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没有改变,宏观政策总体思路仍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动力,更加突出平衡取向、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区域布局,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经济下行压力与政策托底的平衡,下行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投资主导的趋势性下滑,政策托底主要是指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及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的铺开。与往年相比,宏观经济政策呈现“新”“活”“稳”三大特点:
调控思维“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多次强调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提高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习主席关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九大特征的系统阐述,牢牢把握住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一现实,也对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给出了基本描述。李克强总理关于“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表述阐明了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新思维,决策层对经济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潜在增长率,主动调结构但不能危及经济稳定,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是经济增长底线的判断标准,也是能否出台规模刺激政策的底线。区间调控思路的提出、定向调控政策的实施都是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上重大改革创新,对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和稳定市场预期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也意味着宏观经济正在适应发展的新常态,形成新的常态化宏观调控体系。
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稳增长”政策一览
调控方式“活”。宏观调控中鲜明地运用供给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强调结构优化,兼顾一般。在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框架不变的同时,贯彻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原则,以“微刺激”有效推进了“稳增长”,并提振了市场信心。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由财政转向货币的过程,从2014年9月开始政策的重心由财政政策向货币政策转移,政策刺激对经济基本面的传导途径从“依靠基建投资改善经济增长预期从而带动私人投资”的模式转变为“依靠货币宽松引导利率下行从而刺激对利率敏感行业的增长”的更为市场化的模式。
调控效果“稳”。在一系列“微刺激”政策中,加强棚户区改革、扩大铁路投资、定向降准等政策短期内都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适当的景气提升作用,而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减税、保障大学生就业、简政放权,更加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积极释放市场潜力和活力。其中一些政策的实施甚至兼具了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双重特性,与过去的“强刺激”效果不同,经济实现的是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的平稳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在经济刺激作用下,经济增长都形成了一个“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2014年,为应对年初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旨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与过去两年相比,短期经济刺激的作用明显减弱,2014年仅回升0.1个百分点,而2013年、2012年分别为0.3和0.5个百分点,但从整体看,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图 2011年以来我国GDP当季同比增速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可预期的是,经济发展仍会遵循着“新常态”的大逻辑而展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5年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或以“盘存量,控增量,提效率”为主要着眼点,财政政策更加有效,货币政策更趋灵活。财政政策上,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环保、保障性住房、农田水利和核电站建设等将成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据统计,2014年第四季度发改委批复近50个项目,涉及机场、铁路、公路、城市铁路项目,投资总额近1.4万亿元。货币政策上,央行降息降准可能会适时推出,并兼顾美联储加息预期可能带来的资本外流、汇率波动等动向。整体上,预计2015年宏观政策将更加突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更加突出平衡取向。2015年,将继续全力推进已经开启的“大改革”与“大调整”,一方面,在稳增长的同时,把促改革、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来推动合理增长,使得宏观政策在稳增长、促改革和防风险之间求得平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注重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率,取得经济发展中“短期与长期”,“周期与结构”、“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虽然稳增长仍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但“唯增长”或“唯改革”的政策取向是与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相违背的,都是不可取的。
更加强调改革创新。与西方国家“低增长、高失业、高债务”的新常态特征不同,我国经济新常态主要呈现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的特征,并且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与国外应对“新常态”的方式相比,我国更注重从战略全局高度科学认识“新常态”,更强调运用改革与创新的方法来适应“新常态”。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应当形成市场和政府合理分工、共促发展新模式,在管放结合中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更加注重区域布局。2014年,“一带一路”、四大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前两者主外,后两者主内,形成了内外兼修、纵横延伸的中国区域发展新路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破各种壁垒,让生产要素全面流通、合理布局,不仅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增添了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5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提出了要在新常态下“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导向的思路,预计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细则陆续出台,各省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的合作将取得突破,区域经济发展很可能出现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课题组成员:孟寅敏 沈晓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