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中国制造4.0:创新与跨越
吴晓波
当前中国的情形可用一句很经典的说法来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可能也是最坏的时代。就像狄更斯所描述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中整个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变带来整个社会体系的深刻变化。中国这几年就正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很多之前被普遍认为好的东西放到现在未必好,这是一个价值体系相对混沌的社会转型时期。
时下,大家都想把互联网变成一蹴而就、点石成金的“魔术棒”。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可以看到浙商的成败与什么紧密相关呢?----正是浙商异乎寻常的强烈市场意识。对市场特别敏感,对市场反应迅速,使得浙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迅速崛起,占领先机。但也正因为过度地关注市场端,使得技术创新驱动的动力(尤其在工业设计领域)出现了问题,这已形成了越来越明显的负面作用。
在目前转型升级面临瓶颈的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哪里?中国制造全球第一,而这么多的商品,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创新设计的?这也是前期发展带来的成功后需要我们引起的反思:如何创新?我们不能总是那么“聪明”地停留在“术”的层次上,我们把“术”玩得很好,但我们的“道”在哪里?
所谓的工业4.0,告诉我们基于智慧互联的创新和跨越要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题,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跨越,从短期市场绩效中的成功转型为依靠创新获得持续的成功,这是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0的崛起从德国开始,但德国也有“懒人经济”的状况,在许多方面不像过去这么精确了。反而是中国现在很多方面都上升得很快,在中国优秀的制造企业里,他们的车间管理不亚于世界上最好的企业。不管怎么说,德国制造的先进性和精准的制造模式让人佩服。特别是4.0时代,他们率先进入了智慧制造的时代。
总体来说,从过去几个阶段发展过来,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多阶段复合叠加的“三明治”式发展的中国,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特别机会?特别是“跨越”的机会是什么?德国从工业革命中通过学习英国一步一步走过来,中国的企业是否也要这样亦步亦趋地走过来的?恐怕未必。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的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气化实现了能源的即插即用,颠覆了整个生产系统乃至管理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今天的互联网经济,使知识变为即插即用。这是一个服务经济的时代,互联网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需求都可以低成本地跨越物理距离而集成起来,对这种个性需求的发掘和集成的满足就是创新式服务,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很典型的特征是利用世界的知识和智慧的即插即用,使得信息可以迅速地得以对称,从而低成本高效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这个新时代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快捷获取信息,其实意味着更深层次的需求挖掘和创造。
因此,在工业4.0的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主题是“基于智慧互联的创新和跨越”:如何通过基于智慧互联的创新来完成转型升级中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思考,把握什么样的新机会来完成跨越?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的增长和美国制造的增长越来越同步,这意味着什么?近几年的研究可发现,中国已很深地卷入到世界市场中,中国制造和世界制造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制造体系之间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从过去不相关,到依附,再到现在有了一点中国自己的创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到下一轮阶段中,我们会面临更多挑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价格和利润在不断地下降,产能过剩越来越明显,产品的复杂性越来越增加、服务化需求越来越多等,这当中会面对很多的困难、问题,当然更有新的机会。
▲华为一直在思考如何开放地利用新的技术把产品变得更好,而不只是单纯地滞后地封闭地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新的驱动力是什么?过去的人口红利来自广大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而今天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带来了新的人口红利。在制造业中一些聪明的中国企业用很低的价格邀请欧美制造业的人才来担任顾问,做得非常好;从年龄分布来看,目前我们的总劳动人口正在下降,但是每年700万大学生的毕业带来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人口;在研发投资方面这几年增长非常迅速,中国人的创造力在下一阶段会进一步地发挥;在海外并购方面,中国今年将第一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超过引进外资规模;国内的市场内需也在不断地增加。这种种发展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都标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以新的要素来驱动的新常态和新阶段。
在这样一个基于互联智慧的时代,各种新兴事物不断兴起,在以低成本的各种形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我们真正持续的创造力来自于服务的创新。以我们长期跟踪的企业杭氧集团为例,我们曾经建议它不要只做产品,而要把产品变成服务。他们成功地实现了从卖设备转向卖气体服务,提供了非常高质量的生产服务,从而他们获得的绩效也更好更加可持续。杭州聚光科技从卖各种监测感应器到提供整体环保解决方案服务,海康威视从卖监视器到提供各种安防解决方案和整体安防服务亦是如此。制造业在下一轮发展过程中,这种个性化或者产品服务化需求将不断地高涨,互联网更带给了我们全新的关系情景。
以华为举例,在它几次大变化中,从跟随者到紧跟者再变成领跑者,一路跨越式上升。因为它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模仿者,尽管它也在引进别人的技术,但一直在思考如何开放地利用新的技术把产品变得更好,而不只是单纯地滞后地封闭地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需要在引进技术的初期里就想像一下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是一种战略。华为全球15万员工,研发人员将近7万人占比45%以上。2013年它的研发投入是300多亿,和其他公司比如爱立信比较,虽然研发投入在总量上尚有差距,但在研发效益上,华为投一块钱研发的东西欧洲公司可能需要十块钱,这里就有中国优势,即勤奋而高素质的劳动力所带来的新型人口红利。
制造业要从两端看,一端是大制造,比如高铁、飞机等等高技术复杂系统,这其中也需要很多小企业去配合;另外一端是微制造,像有有些企业给iPhone做镜头等等零件配套,做得非常好,利润也很高。可以看到,如何正确制定我们的制造战略,从而有效利用全球智慧去做制造,值得思考。
因为目前关系、环境、技术等变化,给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带来变化,给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带来变化,给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带来变化,导致企业需要从过去单纯强调自我核心竞争力,变成越来越多地通过开放式协同配合来取胜,互补共赢成为新的关键词,这是全新的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互补、互利、共生、共享成为新的关键,很多跨界的互补合作会变得非常有价值。在新背景下,跨界成为典型的趋势:信息化、工业化深度地融合,彼此产生互动对话,还有碰撞,这带来各种关系的变革(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快捷可靠的超级服务、客户参与创新等),C2B、O2O将成为下一轮发展中值得考虑的新型关系,而在这样新的变化的关系中怎样去找到你的互补者?从而使互联网的作用从B2C的推动式制造,真正转向C2B的拉动式制造。
企业要在这样新的开放式生态系统中去定位自己成长的空间:有阿里这样的大公司,也有做个性化服务的小企业比如穿衣助手、快的打车等这些互联网服务公司,而这些小平台将会在未来非常迅速地发展。很多成功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公司就是将原有的产业价值链拆分整合打通,做得非常有创意,而且有非常好的延展性。
在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智慧制造”公司,机器和机器之间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智能互动。生产数据都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这样的基于互联智慧的技术和全新的运营管理系统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跨越机会。
让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创新行为去热情地迎接这个时代吧。
在工业4.0的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主题是“创新和跨越”。在这样一个基于互联智慧的时代,各种新兴事物不断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以更低成本的各种形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的创新,真正持续的创造力来自于基于服务的创新
*本文根据吴晓波教授在“中国智造高端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作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