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荫
假若牛顿故居在中国
杨树荫
中国若要立于世界,光有赚钱之道还不行。堂堂中华民族,于今而言,最最需要的是“独具之特质”、“独立之精神”
英国人有点“笨”。
这是按现如今相当一些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做的跨国推理。何谓“笨”?脑子不活络,放着钱不会赚,是谓“笨”,且为“大笨”。
以此现实而实惠的逻辑观察,英国人确实有点笨,竟不懂得世上万物皆可生钱,只看你如何运作,或按时下中国的标准语言叫“如何炒作”。
报载:英国剑桥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牛顿住过的宿舍,现在仍旧是学生宿舍,唯一不同的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设施陈旧,可学生们都以能入住为荣耀。这也是每年刚入校的新生和许多游客必来瞻仰之地。
看来牛顿母校的后人真的笨,竟放着这样的“宝屋”、“宝树”,免费供人参观,无异于把财宝拒之门外。
假若牛顿故居在中国,那一定会成为一个大“卖点”(不知何人创造的词汇,现已进入主流媒体和一些官方的文件中),因“卖点”而炒作,因炒作而“金光闪闪”;宿舍是一定要腾空的,游客挨个进去,挨个收钱;苹果树一定成了摇钱树,它会成为图片,成为徽章,成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带动多少的相关产业;故居也一定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凡欲成名成家,是必经之地。
然而,牛顿故居在英国,远离铜钱,清者自清。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更“聪明”些。去年初夏有幸去井岗山开会,有半天时间可游览、瞻仰革命圣地,看了景区说明书,我毫不犹豫地选了黄洋界哨位。遥想当年红军战士,在那峻岭险扼之地,持枪守立,该是何等的“壮怀激烈”。一路走一路想,灵魂似乎也升华了些。谁料想,黄洋界哨位就是一个土壕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倒也罢了,更狠的是哨位早在百米见外处就被圈了起来,堂而皇之地挂出门票五十元的价牌。收钱的哨位,让你从红军年代一下子回到商品时代,脑子清醒了许多。
其实,这种情景在中国也太多了:一个会议室,照例地放着桌椅,因为开过一次著名的会议,后人若没有五十、一百的钱,休想进得去;因名人遗迹可就地生财,常有两个地区之间为争夺名人归属而伤了和气,这情景颇有点像菜市场里小贩争夺摊位。更让人拍案惊奇的是,连掘墓挖出的女尸,也剥光了衣服让人看,人头挤动之中,看的与被看的都没了尊严。当然,门票钱是绝对要付的。
这些林林总总的事例,还都是一景一点的事,无非是收点门票,狠狠地赚些钱而已。往大的说,挖空心思地赚钱,已经蔚然成风,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史迹史料,甚至列祖列宗的风情轶事,都被当做“卖点”而在各种媒体“包装”、“炒作”,为了钱,什么都顾不上了。甚至连国庆节、五一节,这些重要的节庆日,都已悄悄然地被“黄金周”三个字代替,举国上下花钱、赚钱,叫做“拉动内需”。至于节日背后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谁还顾得上?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是把精神、尊严都变卖了换钱,那就是“无道”了。梁启超曾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中国若要立于世界,光有赚钱之道还不行,而不择手段地赚钱更为人所不齿。堂堂中华民族,于今而言,最最需要的是“独具之特质”、“独立之精神”,万万不要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假若牛顿故居在中国——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是一个伪命题。笔者真正的用义,还是想借此学学人家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一片苦心,别无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