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外功夫

2015-11-06 01:28陈志宏
知识窗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画匠猫眼神韵

陈志宏

近读薄薄的一本《中国画浅说》,合上书本,一个问题出来了——怎样才能画好画?

当然得下苦功夫。遵循古例,先学画法,再求画理,然后通过“传移摸写”,操练百般武艺,天长日久,自然可以拿出质量上乘的画作来。

习画多年,成一代画匠,也许并非难事,但要成为一代画师,却实非易事。

匠者学技,师者求艺。技与艺,在某一个路口分了岔,之后两者,越来越远。

技在笔锋墨彩里藏,如林中阳光、草尖露水,只要花足够多的时间,遍地皆可寻见。艺在广阔天地间,万事万物里,像轻拂而过的凉风,可感可触,却难觅芳踪。时间是根长长的丝线,技是吊在线上的珍珠。只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吃得苦中苦,方有技中技。

艺却不同,它立于技的基础之上,却自有其独特的生态。

求艺,仅凭业内功夫还不够。宋人彭乘的《墨客挥犀》,通过“正午牡丹”的探讨,颇能说明问题。书中说:“欧阳修曾得古画,作牡丹一丛,其下有一猫,有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何以明之?其花敷妍而我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因猫眼早暮睛圆,正午则如一线。”短短数行,切中要害,赏家之言,值得画者细品。

牡丹和猫乃画中常见,两者相遇在纸上,画家如何表达出正午之意?如果是画匠,自然理不出头绪来,而真正的画师则洞若观火。

画花画猫非难事,画出花与猫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独特神韵,却不是光在画界下苦功夫所能达成的。此艺非技,须在画界之外求得。在界内苦学再久,用功再深,也难得艺上身。

苏轼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僧维真画人像,道理也一样。文不长,照录如下:“吾尝见僧维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乃与眉后加三纹,隐跃可见,作仰首上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

僧维真画曾鲁公,起初不得要领,画的人像怎么看都没感觉。然而,只在画中人额上添上三纹,作抬头仰视状,便极为相似。若是找不到“眉后三纹”,再怎么使劲,都难绘出曾鲁公的神韵,“大似”则无从谈起。捕获到这“三纹”,不是画技,而是观察之功。

画龙,点其睛,龙就活过来了;画人,捉其神,人就跃然纸上。人的神韵在何处?画谱里找不着,古画里也寻不见,一切皆在画界之外。

真正的画师,胸有成竹,不会老惦记画谱,拘泥于画法。只有画匠在画技上斤斤计较,原地打转,转不出大气场和大格局。

诗家有云;功夫在诗外。画亦如是,功夫在界外。推而广之,哪行哪业,又不是这样呢?

坐了十年冷板凳,有技压身,做起文章来,自然不会句句空。勤学苦练多年,艺高人胆大,拼到最后,非才非学非技,而是界外功夫。

界内学技,成一匠之功,依法依规,有理有据,但终难成趣;只有在广阔的界外,摸爬滚打,下足工夫,方能攀登艺之高峰。

何为界外?

眼光、心胸、感情、品性和德行等,诸如此类。是一根根无形的线,牵引着艺人朝着光明而去。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上来,如何才能画好画?

——身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界内打基础,界外下工夫。

猜你喜欢
画匠猫眼神韵
珠峰神韵
猫眼看世界
猫眼里的星空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小画匠
喵、猫眼太阳镜来袭
小画匠
续风流,扬神韵
小画匠
小画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