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现代田园教育的“大教育”观对话雷雨
蒲江成佳学校的茶教室
记者:您好!雷局长,我们在论坛上多次听您谈到改革。我最想问的是,是什么导致当初蒲江教育进行变革呢?
雷雨:前些年,教育在社会上是受到很多批判的,千校一面,每所学校都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其实不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说要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第一是健康体质,第二是能力,第三才是学业。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发展观,核心内容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记者:这样看来,蒲江是意识到现有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国家人才标准的培养,所以才必须改革?
雷雨:是的。教育者们需要反省。回头看蒲江在1912年的教育方针,“留心学童身心之发育, 培养公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之以生活之知识技能。” 当年的高小生毕业回家之后就可以承担家庭重担。但近20年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担当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吗? 老实说,不敢恭维。
记者:的确,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雷雨:我们身为教育者该如何去改变?什么样的教育能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想到两点。第一,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后来,知青返城大多成为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你可以看到:那批知青受到的磨练对他的个人能力、抗逆境的心理承受力是非常强的。第二,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上学时每周五天上课,一天劳动,一天周末可以耍。挖地种菜,栽秧打谷什么都做。
记者:60、70、80、90年代人,是有不同的成长环境。
雷雨:对,我们从小耍的玩具都是自制玩具,不是现成的。自己做玩具,要设计,打磨,要花时间,意志力、专注力以及智力就在这其中发展出来。现在都是钱买来的,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让娃娃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没有了。现在的孩子近视越来越多,回家这样那样的作业,家长安排这样那样的补习,失去了童真和快乐,所以必须要改革。
记者:千头万绪,我们要从何入手呢?
雷雨: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必须改变过去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育人第一位是学生品质,第二是能力,第三才是知识。我们把品质和能力放在知识前面。这几年,我们先后派全县中学校长到全国各地去学习考察,哪里好我们就去哪里。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杜郎口衡水等等。看了之后又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开展校长论坛,这论坛要求校长要有自己的思考。我说,不准有稿子,不准有PPT。就要现场讨论,脑力激荡,基于区域特点,以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地方目前产业发展相结合来形成学校文化。
记者:我们采访了解到,蒲江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
雷雨:这是必须的。我们是传统农业县,不管是农业,风光还是产业发展都很生态田园。很多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而学校生根于这块土地,就要具有地方特色。这样每个学校就像一块小田地,比如南街幼儿园的自然教育,鹤山初中的自信教育,寿安中学的信任教育,蒲江中学和蒲江中学实验学校的幸福教育等等,这就构成整个蒲江的现代田园教育。
记者:具体实施是如何的呢?
雷雨:抓改革。第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有一个高效课堂三年行动。第一年,要求20%的学校要达到高效课堂,第二年,50%的学校,第三年,85%达到。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留更多时间让孩子自学为主。第二方面,教师队伍管理。比如,我们开展的名师和艺体教师走校。均衡发展是必须的,但现实情况是,师资队伍尤其是偏远农村是很难做到均衡的,专业老师更缺乏。我们的走校大概是这样:比如,张老师在A学校,每周18节课,不会少。但是你要想评职称,就必须去农村走校,一是帮助农村老师备课、搞科研。二是给学生上课,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优质课堂。派出老师的学校和接受老师的学校都要制定目标,行政部门就照此来考核,这是设有专项资金的。 第三方面,评价体系的改革。现在已经不是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年代了,全面、均衡发展才是正道。国家有标准,教育均衡基尼系数,蒲江从过去的刚好达标(初中0.5,小学0.6)到现在只有0.28,这个数据表明蒲江的均衡度是很高的。
记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雷雨:抓执行力。马云有句话,一流的想法, 三流的执行力;三流的想法,一流的执行力。我们现在有一流的规划,更要有一流的执行力。就像烧开水,烧到99度,它不会开,只有烧到100度才行。我们做很多事情,最后1度起到关键作用。
2014年,成都中德职业教育对话活动开始在蒲江试点企业“双元制”
所以我们抓执行力。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学校对年级,年级到班级,班级到老师,老师到学生,层层推进。将增强执行力作为改革创新的“发动机”,不断增强干部“聚焦课程课堂、内涵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品质”的发展意识和能力,积极引领和促进教师养成“爱生如子”、“亲其生、成其才”品质和素养,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学生观和“低耗高效、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课堂教学改革机制、学校特色发展机制、现代教育科研等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
还有抓服务。我让我的同事们清晰地知道,教育局和行政就是要为学生服务,为一线老师服务。我们最早提出“两走进、两贴近”,到最后“四走进、四贴近”。目的就是将行政效能建设作为改革创新的“助力剂”,了解社会教育需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服务学校创新实践。
记者:在采访中,“服务”观念被蒲江教育人高频率提及,可见深入人心,这让我们很受触动,因为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在区域发展中的担当。
雷雨:对,你讲到的服务,已经超出教育本身范畴,这源于蒲江教育在总体规划时便提出了立足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基本理念。比如学校布局、教育项目的引进与创新,都特别注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特别是在蒲江深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形态下,单独设立社区教育学院,以“全民同学习,文明润蒲江”为宗旨,以“围绕中心,贴近需求,弘扬文化,服务民生”为主线,把教育向下延伸到0-3岁,向上贯通成人教育,构建县—乡(镇)—社区(村)三级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实现教育全覆盖。建立县市民学习、早教、县青少年活动、县成人教育、县老年活动等中心5个,建成社区教育网站,满足城乡社区居民学习、休闲、健身等需要,促进新农村公共治理。
记者:这正是一种“大教育格局”,您是怎样认识“大教育”的呢?
雷雨:我认为从0岁到死亡,都需要接受教育,这是我们的大教育观。从纵向来看,有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大学,社区教育。横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谈学校教育,或者说我们蒲江只有幼儿园到高中,我们就只管有的这一段,只做这一件事情,这是不对的。人的发展是整体的,连续性的,人的发展是除了知识还有其他更广博的方面,这些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听说教育部专家到了蒲江,对蒲江的田园教育赞誉有加。
雷雨:其实这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契机。2009年4月9日,教育部与成都市政府签署了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成都市就请了一批专家,到各地方去看。2009年11月,带队专家李仁和、高书国来蒲江听了汇报,看了学校,觉得我们做了很多成绩并取得一定经验,但还没上升到理论。高书国说,你们这是珍珠遍地,没有穿成项链。后来,是他们帮助我们总结提炼出蒲江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内涵。这也不是一蹴而就,从09年到14年,我们一直在反思、修正、实践探索的路上。
记者:我听人说,你这个局长很有思想,行事也特别,从2008年9月1日入职就开始“微服私访”?
雷雨:见笑了。其实是去搜集信息。我跑到学校附近去吃早餐,听学生摆一些事,或者问他们一些问题。对家长也如法炮制。基本上,大概是对50多个学生、50多个家长和50多个老师进行了“悄悄”的访问。反正他们也不认识我。汇聚信息之后,我就找相关人士座谈,其中有家长,有老师,有社区代表,有机关干部也有普通群众,听他们讲对教育的意见,建议以及期望。完了就归类进行分析,哪些是哪个领域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马上能解决的,哪些是列入规划解决的,哪些是解决不了的。
雷雨“私访”农村小学的营养餐改造计划
记者:有哪些是解决不到的?
雷雨:家长提出的意见完全与我们的教育相悖的,比如他们强烈要求,联名写信要求多给娃娃布置作业,周末补课。这肯定是办不到的。我们近几年作业都在减少,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做家务这样的作业倒是挺多。从这个层面来讲,家长的意识也需要学校来引导的。所以我们做家访,除去正常节奏内的家访,全县还设了“五月大家访月”。现在都有家校通,发发信息,互通有无。但是发信息不能代替家访,家访中除了学生的情况沟通、教育理念的影响,还有帮助农村家庭文明素养的提高。比如甘溪学校,有一次家访过程中老师发现,这家人穿得干干净净,家里的房前屋后一塌糊涂,就提出要注意卫生。结果第二天,家长就跑来问,老师你好久来家访嘛,我卫生都打扫了,全部弄干净了!
记者:这些措施都让教师不仅仅教书,而慢慢地开始育人,影响人了。
雷雨:教书是手段,关键还是育人。不仅仅是学生,还要影响家长。因此,我们最近也在做一个新课题,“家校社平等共育的研究方案”。过去是学校为主,家庭第二,社会第三。但是现在我们提出平等。建立资源库,开发家长课程,我们把三方关系当成课题来研究。这是很有意义的。
记者:感觉您是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了。
雷雨: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毛病。做什么,是什么。我常常说, 希望我们在教育这个事业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第一,要有农民的心态,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第二,要有工人的精细,德国工人的精细是造一把指甲刀,可以用一辈子。第三是商人的头脑,精明且按照市场需要。我们教育的市场需要就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第四是军人的作风,就是服从,要服从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
记者:还有教育家的情怀。
雷雨:是的,在改革过程中,整个班子都在碰撞,思考。大家很有热情,很有创造力。这都是缘于蒲江教育人的情怀,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家都有一个勇于担当的精神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