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情境赋予了课堂一种别样的风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的认知、逻辑、行为、情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了主动学习。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创建,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顺利地让学生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能够积极、理性地对情境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在生活中寻找契合点,创建情境激发兴趣
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化学知识,知道了生活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并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有关“金属的腐蚀”时,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金属腐蚀的实质,学生会觉得抽象而又枯燥,这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建立情境,在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引入对金属腐蚀的学习。给学生展示钢铁的腐蚀,家里经常炒菜所用的铁锅的腐蚀,长时间使用的铜管上面生出的铜绿,铝质容器表面变暗,通过这些生活中常用金属制品腐蚀的现象探索金属腐蚀的本质。
在这些典型生活现象的刺激下,学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金属会腐蚀?”从钢铁腐蚀前和腐蚀后对比中得出腐蚀前钢铁为单质,而腐蚀后钢铁变为了铁锈,学生都知道了铁锈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从而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了“铁单质——三氧化二铁”这样一个过程,逐步了解到钢铁生锈是因为由单质变为了化合物,其中新物质生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由“0价”变为了“+3价”,学生一下子找到了金属腐蚀的本质:金属单质失去电子的过程就形成了金属的腐蚀。通过这样的情境建立,使学生认真细心地观察生活,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了深刻的理解。
二、在实验中激发求知欲,进入情境延伸思维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灵魂。鲜明的实验现象、规范精心的实验操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惊奇、矛盾和不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并在不断的观察、分析和探索中,建立新的实验来进行分析、探究和验证,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延伸了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有关“氯气的性质”时,学生在检验氯水的漂白性时,在起漂白作用的物质上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是氯气具有漂白性,有的学生则认为氯气与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相互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教师就可以借此设计情境。
鲜明的实验使每个学生都坚信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实验设计中讨论得就更为激烈,最终学生选择了让干燥的氯气分别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作“对比实验”来进行验证。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明显观察到通过氯气的干燥有色布条没有什么变化,而当氯气通过湿润的红色布条时,却能够看到湿润的红色布条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通过这样的实验,逐渐让学生形成了科学、严谨的化学思维,学会了利用“对比法”来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在相互比较中,领悟到化学物质所具有的性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更广处发展,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三、在故事中体现趣味性,融合情境领悟精神
化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化学中的人与物,让学生看一看科学家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的,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一种鼓励,使学生能够以情境中的化学家为榜样,从而融入自己的情感,养成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学习有关“苯”时,教师就可以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使学生领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快乐,以激励学生的思考。情境引入: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为了研究苯的结构,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总是在实验和猜想中否定自己,直到凯库勒梦见一条蛇,当蛇头咬蛇尾形成了一个圈时,他得到了新的启发。就是这个小小的梦给了凯库勒巨大的灵感,以全新的角度对苯的机构进行了研究。
学生听到凯库勒的故事之后,都非常兴奋,都被凯库勒这个幽默诙谐的梦打动了,从而积极对苯的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利用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进行性质验证,使学生知道了苯中碳碳之间的共价键不是单双键相间的,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正是这个独特的共价键,决定了苯“难加成、易取代”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情境建立,学生感到诙谐幽默,在兴奋之余对化学知识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另外科学家们的精神,还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学生的拼搏进取。
总之,情境的创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为细致、严谨的思考。在课堂的实施中,情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灵活地创设,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做到“随景潜入课”,实现“润生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