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15-11-03 22:02柳旭
江西教育C 2015年9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新课改习惯

柳旭

新课改的春风,唤醒了无数教师内心的自觉自省。要改变以往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课堂,使其涌动生命的灵性,除了转变从教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刻不容缓的。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成为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凸显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等认知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涨且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成了学生的拐杖,没了教师的学习常常被动而低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课改大潮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共处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道路决定车轮,而车轮决定远方。在这条崎岖不平的教育路上,学生学习的方向,就是师生共同朝圣的远方。

二、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变为一种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质疑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要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把书读薄再读厚”,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没了问题”,也要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样,教育的源头,将永远流淌着新鲜活水。

三、改变旧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变学生静态地接受为动态地发现:

1.课前预习习惯。有质量的预习,不是简单的认认生字、读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内容,而是要通过自学,弄懂一些知识、发现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深度,教师可以提前设置预习问题,比如学习五年级课文《将相和》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问题:①你了解司马迁?②文中写了哪几个故事?③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④有哪些自己不懂的问题?相信有目的的预习,定会带来有深度的课堂。

2.课堂学习习惯。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文本、解决问题的时段,要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就要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来,怀着喜悦走”,不迷信教材,不依赖教师,自己伸手摘果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钻研。在执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神机妙算”,结合课前预习,小组间探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会说出诸葛亮算准了天气、算好了受箭方法,也算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要比教师说、学生听来得生动深刻。

3.课后巩固习惯。适量的课后作业,能有效促进知识巩固。作业的布置,要避免机械重复,使其成为学生能力的延伸和提升。《再见了,亲人》一文通过叙述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出的各种牺牲,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学完本课后,教师留的作业可以是让学生换个角度,想想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了哪些贡献,并仿照课文形式写下来。这无疑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让学生由听、说、读过渡到写,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四、启用适当的激励机制

不只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也需要时间来认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对有些家长来说,新课程理念就像突然闯进自家的一个热情洋溢的陌生人一样,尤其令质量意识非常强烈的他们难免惶恐。因此,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让孩子和家长相信并看到新课改的魅力,少一丝怀疑,多一份肯定;少一分阻力,多一份动力。新课改,就如朝圣者脚下不断延伸的路,努力地一路走下去,即使是天堑,也定会变通途。

在信息纷纭的时代相遇课改,教师踩着开拓者们留下的足迹,摸索前行,让课堂闪动灵性的光芒,从这光芒里走出的,定是破茧成蝶的欢喜与感动。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新课改习惯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上课好习惯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