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球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情感动力才能启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以最大的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教好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一、爱是教育的心理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了教育与理解,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切感,是激发学生自尊、自强、奋发向上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好,爱学生,那么教师的爱就会感动学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直觉:这个老师是个好老师,他是为我们着想的,老师很辛苦,我们也要听话,不能让老师难过。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就会铭记于心,凡事都会照章行事,按要求做好。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总是粗暴地对待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或抵触情绪,进而悲观消极自暴自弃。即使教师的话是正确的,学生也听不进去,有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顶撞或有意为难。所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只有在心理上征服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爱要遍及全体学生
1.理智关爱,提升优生
一般来说,优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很多的。平时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相应地与教师的交往也多。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和教师更亲近些,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在班级中是特别受宠的,这种感觉会助长他们的气焰,甚至产生骄傲的情绪,认识不了自我。我们教师在办公室闲聊时常常引发这样的感慨:学生毕业了,在路上看见教师打招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平时经常教育、经常做思想工作的所谓的后进生。而那些所谓的优生,往往会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作为教师,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毕业后的这种态度,确实有些失落,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爱是两面性的,我们不应该对优生有溺爱的行为,不能让他们在胜利面前产生自满的情绪,要依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这样他们才会清晰地认识自己,体验到超越自己的乐趣,感受到教师存在的价值,学会感恩,从而把教师在他们身上的这种爱反射回来,从而也会更好地回报社会。
2.普遍关爱,重视中等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到中等生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群体。常常有家长打电话过来问孩子的情况怎么样,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能详细地告诉他们的情况。然而,有的中等生家长打电话过来询问,我头脑中一片空白:“是呀,这个孩子最近怎么样的呢?”
中等生往往因为各方面都表现平平,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就会少些。其实,这些中等生只是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如果我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促使他们向优生转化,可以形成更良好的班风,从而影响后进生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那个中等生家长的电话唤醒了我,让我及时关注起中等生来。常常在中等生中找出一些表现好的进行表扬,激发了他们这个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切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其中好几个中等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更强了,也更加好管理了。
3.真心关爱,扶持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难题,要使后进生转化成功,师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教师对学生只有多亲近、多同情、多爱护、多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交融,心灵才能相通,才能使后进生渐渐转化。如我班有一个学生,纪律松懈,学习懒散,还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找他谈话也总是不开口或逃避。后来,只要他逃课了,我便同家长一起四处寻找,多次冒着风雨把他找回学校。他终于明白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后来再也没有无故旷课了,也慢慢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教师对于后进生的爱不是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关爱,而是教师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应当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关爱“问题学生”时,他们也会乐于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的教育也就可能获得成功。
三、爱与严要辩证统一
师生和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爱和严的辩证关系。爱不是放任,严不能成伤害。教师不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更不能嫌弃学习成绩或品德不好的学生。对于学生,教师的严与爱都必须是公正公平的。处理好爱与严的辩证关系,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班风也会越来越好。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学生最自然、最直接、最动人的手段和方法,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远大志向和高尚行为的沃土。把爱洒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热情相待,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使学生爱学、勤学、乐学、善学。否则,离开了爱,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将会事倍功半,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后果。让我们一起把爱的阳光洒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