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隆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各类组织中习惯的养成。2014年5月9日,他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再次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可以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对自己的干部职工有习惯养成的要求,企业的企业文化也会对自己的员工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大企业更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运用落细、落小、落实的方法手段,通过企业文化养成员工的良好习惯。纵观中外成功的大企业,都具备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双保险”机制。制度就是那些明文写出来的、员工必须执行的、甚至要去检查的规章;而企业文化则是无法行之于文的员工行为习惯,换而言之,规章制度是大企业的硬性规定,除此之外的“软力量”就是大企业的企业文化。世界上大型企业文化的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塑造员工良好习惯养成来打造企业优秀文化;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言行举止都是企业文化习惯养成的自然流露。
习惯与大企业文化习惯养成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人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员工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即时性的行为,也就是针对特定的刺激采取不同的反应;另一方面是习惯性的行为,即针对相同的刺激采取相同的反应。但是,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由于员工即时性的行为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无规律性、易逝性等特点而难以被企业领导人员预测和把握;而习惯性的行为因其具有稳定性、下意识性和可预见性等特征而成为企业领导人员在企业文化工作中的一项内容。
所谓习惯,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它的概念的定义都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标准。社会学家认为,习惯是与“习俗”或“风俗”同义的一个基本用语,而所谓的“风俗”通常是某一地区或某一组织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沿袭下来的行为规范。心理学家指出,习惯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定关系。神经科学家认为,习惯是个体有关神经系统之间“快速反应通道”的建立。教育学家们强调,习惯是经过教育者长期有目的的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不管认识的角度有多大差异,但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共同性是非常明显的,即各学科的专家们都不否认习惯是后天养成的具有稳定性、自动性、下意识性等特征的个体行为表现。也就是说,一个人形成某种习惯后,遇到相同的情境,就会做出相同的反应,而且这种情况很难改变。
习惯能给员工在工作中带来很多便利。习惯是造成企业员工“习以为常”的原因,但“习以为常”并不是墨守成规;相反,习惯是使员工能够更有效地工作。首先,效率的高低与员工完成任务的速度息息相关,而习惯能够缩短思考和行动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完成工作任务的速度。如按顺序背诵字母表要比倒背容易得多也更加流利,就是习惯使然。同时,习惯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行动和思考的准确性。如刚刚接触电脑的员工对键盘不熟悉,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差错。而一旦打字打多了养成了习惯,就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敲打键盘,这就是习惯使然。最后,习惯还可以减少疲惫的感觉。阅读外文资料的习惯很少能像阅读汉字资料那样容易养成,所以同样长的时间来阅读英语资料要比阅读中文资料更让员工感到疲惫,听同样内容的英语资讯也更加费神,这些都是习惯的问题。因此,所谓习惯就是人们长期养成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方法。当企业员工频繁使用某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方法而使其变成了一种自动行为时,习惯就形成了。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像机体自身的一部分一样而如影随形,并鲜明地体现着个体的性格,要想改变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在大企业的文化中始终认为员工行为是习惯的产物,每位员工都有两大类习惯:坏习惯与好习惯。习惯的好坏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所谓坏习惯则对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有负面的影响。目标的变化可能使原来的好习惯变成坏习惯,也可以使坏习惯转变为好习惯,而好习惯,就是有助于实现员工个人目标的习惯。可以说,企业中的每位员工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在员工的身上,坏习惯与好习惯并存:一方面,坏习惯是每位员工行动的障碍,它腐蚀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成为其奴隶,即使是大企业的优秀员工也会为坏习惯所困扰;坏习惯如果得不到纠正和制约,就会像恶性肿瘤一样在大企业员工之间扩散开来,阻碍大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好习惯使员工受益无穷,让他们很自然地去做一些事情而不用付出意志上的巨大努力;正如大企业领导人所认为的那样,员工的好习惯就是那些对实现企业目标起促进作用的习惯,而坏习惯就是与实现企业目标相违背的习惯。
习惯的可变性使得企业文化习惯养成具有着力点。所谓企业文化习惯养成,就是寻找企业中员工普遍具有的、对企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习惯,并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养成。对员工习惯有效的养成将事半功倍地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更快地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习惯养成变成了企业文化的新课题。而大企业进行的文化养成就是要把员工的行为习惯引向进步,引导至企业既定目标运行的轨道。毕竟习惯并非都是正确的、有益的。好习惯给员工以奋进的力量,可以升华人格,形成共同的认识和优良的传统,因而具有凝聚力,并可以提高员工生产和工作的质量。坏习惯则会导致不求上进,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破坏企业目标等。在一个企业中,如有员工稍微不满意,还会伤害到身边有工作关系的人的感情,习惯对于大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道出了员工行为形成的一条重要渠道。习惯了的东西就是自然而然的东西,甚至某些习惯了的东西,久而久之便成为大企业文化的传统。因此,企业文化中的好习惯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可以成就他们的辉煌;坏习惯则对员工的成功构成了潜在的负面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
世界500强企业文化
对员工习惯养成的借鉴
世界500强企业对员工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是经过多次反复和规范而逐渐巩固下来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方式,改变这些习惯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员工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改变的倾向,对一贯的做法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这部分员工的行为习惯进行纠正,对不符合要求的习惯进行约束和改变,就会成为大企业领导人员的工作职责。
香港屈臣氏集团:屈臣氏集团隶属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而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位列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336位,也是香港证券交易所最大上市公司之一。屈臣氏集团对员工习惯的养成方法就非常有效。
全体员工都要具备能熟练使用收银机的好习惯。屈臣氏集团调查显示,顾客购物中最怕的是排长队等待付款,由于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中产阶层人士非常讲究效率,所以规定收银员与付款顾客数量比例是1:4,在收银台前,出现超过5名顾客排队买单,就必须马上呼叫其他员工帮忙,其他员工无论在忙什么,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收银台,解决收银排队问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屈臣氏店铺的所有员工都养成了能熟练操作收银机的好习惯。
在屈臣氏集团的员工办公室,几乎所有店铺的办公室都非常一致,非常整洁。这就来源于屈臣氏集团对办公室布置、物品摆放对员工习惯的养成,具体到每一份文件的摆放位置都有要求。屈臣氏集团认为,办公室内除了可以摆放烟、洋酒于上锁的柜子中,不可存放其他任何商品,而对于办公室文件的管理更有一套完善的标准。每间办公室的墙上还设有7个挂钉,这些挂钉都必须按要求挂7种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7种文件资料,方便所有的员工查找和使用。在货仓都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12个文件夹,里面是供员工日常需要使用的文件。
美国铝业公司:美国铝业公司位列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495位。而在1986年,当时该公司财年业绩大幅下滑、管理混乱、士气不振,公司决定更换首席执行官,由此挑选了奥尼尔,他之前的职业是政府官员。奥尼尔一上任就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没有宣布任何一个新项目投资、削减成本或者其他振奋人心的计划,而全部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即公司的工伤发生率过高,必须坚决降下来,要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安全的企业。生产事故无法避免,“零工伤”的目标要求不好完成。但是该公司当年的利润就此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股价就翻倍了。奥尼尔始终将“零工伤”放在第一位,公司上下都认同这个政策,并由此带领员工走出了泥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奥尼尔认为:“一项改革,你不能要求大家怎么做,你必须破坏一个旧的习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让新的习惯成为公司整体习惯革新的源泉。”他建立的新习惯,就是“零工伤”政策。
“零工伤”的具体要求是:一个员工受伤了,24小时内必须要汇报到奥尼尔处,同时提供改正措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其实就是设定了一种新的基层信息交互规则,在这个交互规则的表面,是一个行动机制,也就是“员工受伤→24小时汇报→改正措施→KPI考核奖励”的循环。公司是一个大企业,24小时内要将信息传达到奥尼尔那里,总部必须要和分部保持联系,分部和工厂厂长保持联系,厂长要和车间主任保持联系,车间主任要关注每个工人的情况。这个信息链在24小时内连起来,也就是规定了公司内部的信息流转速度,尤其是由下至上的传递速度。这个速度的意义就在于使得整个公司的运转有了统一的时钟。有了这样的统一时钟,公司的效率就大幅提高。这个24小时的时钟设置,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否则就不能推动体量如此巨大的公司转型。所以“零工伤”是奥尼尔坚持到底的政策,据此他重设了公司的时钟,进而改变了基层的信息交互规则形成,各级都重塑了沟通体系,从而塑造了一种核心习惯,即在这个24小时的节奏下,在上下信息沟通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底层的很多厂长、经理和工人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提出很多改变作业流程的建议,员工士气空前高涨。
美国教育家曼恩认为:“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毋庸讳言,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好习惯的养成有其成功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对于我国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养成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从我国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大企业,其文化关于员工习惯养成的内容
7月22日,《财富》杂志发布了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内地企业有94家上榜,其中除6家民营企业外,另外88家均是国有性质的企业。通过对以这88家企业为代表的大企业的文化工作梳理,可以发现这些大企业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企业文化工作,帮助员工养成好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通过全国总工会在企业中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教育,明确了只要员工道德正确、工作态度端正,在老员工的“传、帮、带”下,新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是会不断提高的。如果一个员工的本职工作做不好,应付工作,最终失去的是信誉,再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情都没有可信度。如果认真做好一份工作,往往还有更好的、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他去做。这就是员工在大企业的文化生态内的良性循环。
合作精神: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竞争已经表现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团队与团队的竞争,各种困难的解决和挫折的克服,都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勇敢和力量,而必须依靠整个团队。作为一名独立的员工,必须与大企业制订的长期计划保持步调一致。在大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的养成中,就是需要关注员工终身的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与同事之间的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合作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全国总工会在企业中通过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在提升员工技能和团结合作意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动精神: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教育员工认识到自己是大企业的一分子,在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意识,充分了解工作的意义和目的,了解所在大企业的战略意图和企业领导人员的想法,了解作为一个大企业的员工应有的精神面貌,了解自己的工作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工作,而不是当一名木偶式的员工。如国务院国资委倡导中央企业在各成员单位中组建“郭明义爱心团队”,这是在企业中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的深化发展,通过把雷锋精神转化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发挥出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
追求完美: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在中央企业中开展“践行价值观·做最美央企人”岗位实践等活动,以文化人、陶冶情操,教育每位员工都把工作当作艺术,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工作技术来对待。要用搞艺术的态度来开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艺术品,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刻,注重细节。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也才能经得起市场检验,经得起用户的细心观赏和品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细节体现艺术,好产品细节的表现力最强。
责任意识:不管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属于员工自己的事情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完成。只要员工还是企业里的一员,就应该不找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将身心彻底地融入企业之中,尽职尽责,处处为企业着想。如全国总工会在企业中开展的“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劳动竞赛活动,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企业通过在员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示范性劳动竞赛,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广大员工的劳动热情、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大企业的形象不仅靠企业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条件开发,更要靠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员工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企业的外在形象,员工的综合素质就是企业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员工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员工要随时随地养成维护企业形象的好习惯。如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开展的“劳动最美丽——一线工人故事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奏响劳动主旋律,讲述优秀员工故事,展现企业的美好形象。
与企业共命运:4月24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所特种发动机团队等10个个人和团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荣誉称号,这是在企业深化开展的“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最新成果,也是员工与企业共命运的真实反映,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位列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371位。通过这些活动,表明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这是企业领导人员的成功,更意味着每个员工的成功。只有大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员工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大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关系,不管最开始是员工选择了这家大企业,还是大企业选择了员工,既然成为了大企业的员工,就应该时时刻刻竭尽全力为企业作贡献。
与此相反,如果这些大企业的员工中有与以上这些好习惯相悖的坏习惯,则是一定会受到警告并加以规范的。
我国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养成的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成名作《经济学》中指出:“美国的事业是企业。”换言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这当中企业文化养成了员工习惯,进而决定着企业的命运。通过对我国各大企业发展壮大历程的回顾,都可以看到,每一个具有辉煌历史的大企业都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或者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养成也是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大企业的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的养成涉及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建设。在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建立了“双保险”机制:一个是规章制度,一般把它叫作正极;另一面是企业文化,一般把它叫作负极。大企业的制度分为两层,最下面的一层是写出来的制度,然后往上是没写出来的制度;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的养成也是一样,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部分。如大企业领导人员认为员工的有些坏习惯对企业影响很大,必须进行规范,就可以在企业生产工作制度中进行说明。在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的大企业,可以设立上班打卡制度,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一个月迟到若干次数的员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而每一天都准时的员工则可以得到一定额外的奖励。通过制度建设,把大企业倡导的和反对的行为明确地规定出来,员工的行为就更加容易得到规范,向着大企业希望的方向发展。
根据大企业文化区分出员工的好习惯与坏习惯。好习惯和坏习惯是相对于企业目标而言的。每个大企业都会拥有不同的企业目标和组织文化,因此,不同的大企业中倡导的好习惯和反对的坏习惯也不尽相同。对于员工习惯,大企业中领导人员要根据大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界定员工身上普遍具有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好习惯,把它们作为企业文化对员工主要习惯的养成主要对象,并采取措施予以引导,制定制度加以规范,通过企业文化活动养成,形成文化影响,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文化对员工主要习惯的养成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石。在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下,企业会达到一种境界,即无论大企业领导人员在不在的情况下,管理人员都会按规章制度办事,员工也会一如既往地工作,一如既往地忠诚于大企业。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要通过企业文化养成员工的好习惯,真正做到让员工的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在大企业中,员工共同的习惯越多,企业运行的效率越高的良好生产局面。
大企业要达成既定目标,好习惯与坏习惯对员工的影响就显得尤其突出。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也就是使好习惯得到保持发扬,而坏习惯得到纠正,这是大企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即采取措施巩固好习惯,纠正坏习惯。措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大企业领导人员可以运用口头表扬、精神或物质激励、提升职级等方式对员工的好习惯进行正强化;运用批评、物质惩罚、降低职级等方式对员工的坏习惯进行处罚。在大企业中,员工的良好工作行为习惯是一种有利的资源,有助于大企业形象的宣传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当有些员工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任务完成,进而影响到大企业整体目标实现时,就很有必要对之进行警告和规范。毋庸讳言,习惯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是经过多次重复和联系而逐渐巩固下来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方式,改变员工的固有习惯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员工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改变的倾向,对一贯的做法已经很自在、很舒服。
大企业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在无形中孕育员工什么样的习惯。不管是措施还是制度,都是从硬性的角度来规范员工的习惯,但是要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大企业领导所倡导的好习惯,摒弃大企业反对的坏习惯,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进一步下工夫。大企业的文化即是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养成的出发点,也是企业文化对员工习惯养成的归属点。如果员工的习惯与企业文化相符,这个习惯就会被扩大、被强化;与此相反,如果员工的习惯与企业文化相违背,那么这个习惯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员工会在企业文化悄无声息的作用下摒弃原来的习惯。因此,为了大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这些员工的行为习惯进行筛选,对不符合要求的坏习惯进行约束和改变,这就需要大企业领导人员通过企业文化来养成员工的好习惯。大企业领导人员倡导什么样的做事风格和氛围就有助于什么样的习惯的产生和发扬。相反,那些在大企业文化中难以得到认同的坏习惯,就会在广大员工中的影响力下逐渐消失。
综上所述,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中央企业党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见》(中办发〔2013〕5号)指出:“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各大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对员工好习惯的养成为落脚点,形成自觉自愿为企业更好工作的良好氛围,让好习惯成为广大员工在工作和生产中的第二本质;还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广大员工更好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稳定鼓劲,凝神聚焦发力,真正把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大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崔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