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语文教学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解读、探究文本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学习的主体。于此,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相应便成为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定位,以期进一步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目标认识方面存在一些偏颇,这直接影响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效率。我始终觉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显性目的”——“理解能力”(听和读)和“表达能力”(说和写);另一个是“隐性目的”——人文素养。这样说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定位,以期进一步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是感性的
《考试大纲》对阅读作出四种能力方面的要求:1、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2、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3、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4、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
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和教育者把阅读作品简化为几个人物名称与情况概况,在有意与无意中消解阅读作品的内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的或者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的对话。”(普鲁斯特语)这种对话的要求必须是真诚而适宜的。
阅读是一种情绪的交流,当应试教育的倡导者们将阅读作品肢解成一堆失去生命力与美感的知识时,我们尤其要强调将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作为完整的形象体系去进行感性化阅读,从而唤醒我们的美感去应和作家的生命体验。
阅读的感性化或者说是感性化的阅读,能促进我们对阅读作品的行文语感与精彩的直观性把握。伴随着情感运动的语感是作家们最富于独创性的表现,善于阅读的人应由此入手进入作品深层内核。一部作品的独创性是通过行文的语感与情彩体现出来的。
二、阅读是自主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个性化阅读首先是自由阅读。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注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可通过导读、问题、对话、合作学习等策略对教材进行颠覆与重建,改进教师教法,增加反思和历练教学,最终在阅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个体化。中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它需要的是具体展开它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们的心灵才感到自由,感到乐趣。作为这种形式之一的自由阅读,既可以开阔视野,拓宽心灵,更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觉。他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大千世界的美。
阅读贵在自主。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以发展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自主阅读并不是自由阅读,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并参与下,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倾向、阅读理解和个性体验的阅读教学方式。把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阅读主导结合起来,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才能真正卓有成效。
三、阅读是开放的
阅读的作用是什么?是吸收,感悟,借鉴,是信息的摄取过程。中学生阅读应该是既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又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还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读这些文本中的人、事件、景物、事物,进而从中阅读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
刘永锋,教师,现居甘肃西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