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芬
〔关键词〕儿童;电视媒介;身体自我
在家庭、学校和传媒这三大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力量中,前两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传媒作为唯一没有间断过的社会化主体,对儿童的身心成长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传媒中又以电视媒介的影响为首,如今,骨感的人物形象、整形美容广告、快速减肥药物等这些与身体有关的媒介信息持续充斥荧屏,影响着儿童的身体自我意识,此种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一、电视媒介影响儿童身体自我的具体表现
所谓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社会文化的支配和重要他人评价的影响。在应对电视中排山倒海的信息大潮时,儿童是弱势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由于自身认知发展的限制,他们分辨能力弱自制力差,很容易被电视媒介信息所误导。那么,电视媒介对儿童身体自我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里总结了以往的一些相关研究。
(一)儿童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身体自我
电视中的广告、影视等倾向于选择模特、娱乐圈名人等外表具有吸引力的人物,这无形中就传递了理想美的标准,女性体现为骨感美,男性体现为力量美。这些有关外表的信息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儿童对自我身体的看法,他们对自我身体的评价变得趋向消极。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观看电视中的理想男女形象增加了儿童对身体的消极评价,对身体的满意度降低。也有研究者调查儿童对自我身体的评价状况,结果有类似的发现:大部分儿童对自我身体的评价不高,认为自己体型偏胖或偏矮,希望变得更瘦些,更高些。虽然这个研究并未明确指出媒介中倡导的理想美信息造成了儿童的低身体自我评价,但也暗示了电视等媒体信息影响着儿童对自我身体的认知。
在我国,关于电视与儿童的身体自我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但针对儿童对自我身体的评价上,我国与国外研究有相似的情况。周国韬、贺岭峰的研究指出有些儿童对自己的外貌虽然满意,但还是比较担心体重、身高和体格。同样,黄希庭、陈红的研究也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对自己的身体有着越来越多的不满意。
(二)儿童体验到较多有关身体自我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伴随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所以认知影响人的情绪,儿童一旦对自我身体产生消极评价,比如认为自己体型胖、个子不够高、长相不漂亮,就会引起诸如担心、焦虑、自卑、消沉、低自我价值感等情绪上的波动。多芬曾与国际青少年流行杂志携手对英、美两国2000名年龄介于10岁至14岁之间的女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看到电视等媒介中模特或娱乐圈名流的照片时,近八成的女孩感到沮丧,超过半数用消极的形容词,如“令人反感”“丑陋”等描述自己。同样,Gentles 等人的研究中也显示面对电视等媒介中的理想身体形象,儿童的反应比较强烈,他们感觉有压力,也觉得自卑。
在我国,虽然没有具体研究,但有学者们研究青少年的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自信心等的关系,他们指出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自信心具有积极正相关,也就说,对自我身体评价高的儿童体验到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这种现象在女孩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可见,儿童的身体自我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儿童趋向于采取行为调控达到理想身体标准
电视媒介传递的有关理想身体的信息,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儿童的认知,影响着儿童的情绪,并进一步促使其行动的产生。很多儿童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期望改变,于是采取减肥、控制体重、相貌管理、运动干预等行为管理方式,而且这种行为管理的现象在中学里尤为明显。然而,有学者指出有些儿童的这种行为调控并非来自于电视等媒介的直接影响,那些没有对身体自我产生消极评价和情绪的儿童,当他们试图抵制媒介压力时,同伴追求理想身体的行为却给他们增加了压力。当然,儿童为达到理想的身体进行适当的行为管理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行为过度,比如认为自己相貌或体型不佳就避免社交及外出活动、频繁称体重和照镜子或者过度节食、过度锻炼、吃药等,长此下去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暴食症等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
由上可知,电视媒介对儿童身体自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方面,即儿童的认知评价、情绪体验和行为调控。以往研究表明这些影响不容小觑,而且带给儿童的大都是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实际身体形象与电视等媒介中宣传的理想身体形象标准相差太大,儿童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外貌和体型,产生诸如太胖、难看等的消极认知评价,从而诱发自卑、焦虑等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为了改善自我身体形象,儿童采取行为调控以期达到理想身体形象的标准,然而在行为管理上偏于运用不理性的方式,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电视媒介影响儿童身体自我的原因
电视媒介给儿童身体自我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有必要探讨一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首先,儿童观看电视时,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电视媒介中描述的时尚身体形象包含大量的虚构因素,大多经过各种技术处理后完美地呈现给受众,但是在电视陪伴下成长的儿童很难将这些虚构形象与现实区分开来,很容易把虚构当成现实,这时父母的指导显得很重要。然而,据一项家庭亲子共视的调查发现,父母每天陪孩子观看电视的比例只有10.4%,近六成的父母反映很少或偶尔陪孩子观看电视,而在这些陪孩子观看电视的父母中仅16.2%的父母会对电视节目进行有目的的解释。可见,儿童在观看电视时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有效指导,不能够批判性地观看电视媒介信息。
其次,学校相关教育的关注不足。一方面,虽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把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介教育内容纳入到正规的教育体制中,然而,我国的这方面的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并未开设有关电视等媒介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帮助儿童正确认识和评价身体自我的相关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电视内容和身体自我的正确认识。endprint
最后是电视媒介本身的原因。从格伯纳等人提出的培养分析理论可以得知,电视媒介提供的具有特定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内容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方式传达给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儿童的现实观,使得儿童很难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世界区分开,而且观看电视越多的儿童越倾向于将电视拷贝的“象征性现实”当成真实的社会与自然。所以,面对电视媒介中出现的大量有关理想身体形象的信息,儿童就会很容易认为那些理想身体标准是社会所公认的,自然也就会认可和接受这些标准了。
以上从不同角度解释电视媒介影响儿童身体自我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由于儿童媒介素养尤其是电视素养的缺乏。因此,如何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身体自我概念,合理引导儿童看待媒介信息,减少媒介的负面影响,树立科学的媒介观,这些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儿童电视素养教育
在电视普及和信息泛滥的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身体自我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大多数研究表明这些影响是消极的。因而,在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开展电视素养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儿童对电视进行正确认识,并能够批判性地对电视媒介信息进行选择、分析、评价等的能力。下面从家庭、学校以及电视媒体方面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儿童电视素养的建议。
(一)父母要加强亲子之间的积极共视行为
儿童看电视的主要场所是家里,这为父母对儿童进行电视内容方面的指导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学者认为成人共视者(陪同儿童观看电视的人)对电视内容的解说能够帮助儿童理解节目中心主题,也能提高儿童对隐含事件的推理,并且这种学习的发生是在共视过程中或者共视刚结束时。同样,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成人与儿童一起观看电视时,成人对新闻、广告、动画片等电视内容进行有目的地解释能够加深儿童对电视内容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电视素养。由此可见,父母陪同儿童一起观看电视时,对电视内容进行积极的解说,并跟儿童讨论节目内容,能够提高儿童批判性观看电视的技能。比如,当看到电视媒介中出现的一些时尚男女形象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并对这些时尚人物形象做出恰当评论,教育和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身体自我观念。总之,这样的亲子共视行为不仅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电视素养,还能够加强亲子间的感情交流。
(二)学校要开设电视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在指导儿童电视观看方面,除了家庭途径的教育外,还有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发挥其教育功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电视素养。这方面,国外发展的比较好,国外学校主要以独立课程和综合课程实施电视素养教育,也编制了诸如《媒介学生读本》(The Media Students Book)、《大众媒介和流行文化》(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等涵盖电视素养教育的相关教材。在我国,香港和台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台湾设计的《别小看我九年一贯教学互动手册》包含电视等媒介知识和信息,有助于儿童增加对电视等媒介的认知。此外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电视媒介等相关媒介教育课程能够增强儿童的电视素养,比如Simnon等人设计的媒介教育课程帮助儿童批判性地理解电视广告,减少了对理想身体形象的要求,增加了对自我身体的接受程度;同样,周慧美开设的电视素养教学也明显提高了儿童的电视素养。可见,学校开设电视等相关教育课程确实能够对儿童的电视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三)电视媒体要加强对媒介信息的监制能力
电视媒体本是一个教育儿童的重要载体,然而,电视媒介对儿童身体自我的负面影响表明电视媒体的这个教育功能有待加强。因此,电视媒体要进一步对媒介信息加强监制,尤其是对那些以儿童为目标的信息宣传。同时,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其职业素养,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尽量减少可能误导儿童价值观的信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电视素养教育环境。总之,儿童电视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电视媒体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464000)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