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是与它的盐业一起走进历史的。先秦时期,在今天的盐峰山麓,漳水之滨,人们就已开始汲水煮盐,“盐川”之名传遍陇上。秦汉时,朝廷设立了“盐川寨”,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受陇西郡管辖。西汉昭帝时,盐业一律纳入国家专营,于是,盐川寨设立了国家盐业机构。到了东汉章帝元年,在盐川寨正式设县。漳盐天然含碘、晶莹纯净的特质成为食盐中的名优品牌。漳河的滔滔流水,盐井的万灶青烟,织成了盐川两千年的文明图景。漳县因盐置县,也因盐繁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但千百年来,谁也没有将食盐和绘画联系到一起。从2005年开始,一个叫汪航的盐厂女工却独辟蹊径,为漳盐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漳盐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汪航,1970年生于漳县武阳镇,曾师从莫建成、张兴国等学习工笔花鸟及山水画,1993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多年从事盐画的研究与创作,现任漳县盐画研究中心主任、盐画艺术研究协会会长、甘肃省美术协会会员。说起与盐画的结缘,还得从汪航的工作经历说起。
1995年,汪航进入漳县真空盐厂工作,成为一名盐业工人。最初她被分配到了配电室,后来由于她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厂领导把她调入美工组负责企业的文化宣传,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对漳盐文化传承与发掘的思考。
2005年,在漳县全力打造全省旅游大县的号召下,真空盐厂承担起了发掘盐文化、筹备盐史馆的任务。为了形象地表现古代盐业的发展变迁,汪航借鉴石膏塑像的造型,潜心钻研起盐雕艺术。在琢磨盐雕的过程中,她突发奇想:“既然能做盐雕,为何不尝试盐画?”于是,在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摸索中,她果真琢磨出了门道。
然而,正当汪航的盐画路途柳暗花明时,2009年7月,因为企业改制,她被通知下岗。虽然工作“被”下岗,但她的事业却开始起步。她在一处偏僻的巷道中租下一间小铺面,以书画和十字绣装裱养家糊口,同时继续“捣腾”盐画艺术。功夫不负苦心人,2010年5月,她研究与创作的盐画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为:201010180606X),并以独具创意、灵动飘逸、浓淡兼施、挥洒自如、立体感强、苍劲有力等特点得到了艺术界的一致肯定。《秋韵》《牡丹》等多幅作品被甘肃省博物馆等收藏。
2010年12月,汪航和一些爱好盐画的艺人发起成立了“盐画艺术研究会”。2011年5月,“汪航盐画艺术工作室” 成立。
创作盐画非常辛苦,一幅盐画作品的完成,需要经历熬制彩盐、晾晒、粘贴等一系列科学而严密的工艺流程,不但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时间,更需要作者极高的悟性。汪航对盐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验,她的盐画图案质朴自然,线条流畅清晰,甚至连儿童的顽皮,少女的娇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能明显体会到一个成熟女性对生活乐观、豁达、细腻的感受和美好追求。
汪航研制发明的彩盐画,在绘画领域是一个新的突破,填补了国内外盐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大空白,创新了盐的新用途,提升了盐的艺术价值,具有艺术的创新性和价值的独特性,有着巨大的市场开发前景和经济效益。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汪航与她的盐画艺术一定能开出璀璨的鲜花。
(责编 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