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布尔
乌兰布统草原位于克什克腾旗最南端。距离北京有300多公里。乌兰布统坝上在清朝时期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历史上因为康熙皇帝指挥清军大战噶尔丹而著称于世。9月中旬,我随江南摄影群一行14人兴致勃勃的赶赴坝上摄影。从北京出发,到了木兰围场的御道口便是进入了坝上。隔着车窗望出去,夏秋的季节,已将草原装扮成一片青黄相接的景象。
丘陵平原,草原风貌
旅行车在草场交织的泥路上颠簸前行,时而要避开那些相拥夺路的牛群;时而要减缓速度与骑者、四轮摩托车、拖拉机齐驾并行;时而要停靠在各领地的进出口等候检票。一路开眼看新鲜。想到旅行中每到一处的风景都会有一个主题,或亘古?或新潮?或山海?或日月?或厚土?或广漠?这个地方有草场,有峡谷,有山丘,有层林。早晚太阳斜照,逆光将一道道山梁打出了高光轮廓线,明暗反差渲染了大环境的朦胧美,真乃天赐美轮美奂的画面。这个地方不存在醉与没醉的界限,草原的魅力已让远方的客人神清气爽,豪情满怀。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感在以后几天的拍摄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乌兰布统草原处于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带,以其迷人的欧式草原风光独树一帜。她的辽阔不是一望无际,而是具有那种丘陵山包绵延,草禾耕地版块,沙丘土尘蔽天的视角。有人赞它既有南方优雅秀丽的阴柔,又具有北方粗犷雄浑的阳刚,有所谓“南秀北雄”之美。如今这方福地已成了著名的影视基地,如影视剧《还珠格格》《康熙王朝》《射雕英雄传》《汉武大帝》《三国演义》等诸多影视片场景均在这里拍摄完成。这里金色秋季更是吸引了作者、画家及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和摄影。而我更喜欢的还是在内蒙草原古老的故事中徘徊。
喇嘛峰峦,寻日东方
我们入住的蒙古包皆四人大炕,为驱寒早晚炕下都烧着炭火。营地成排的毡包莲花般的盛开,一朵朵的洒落在蓝天白云和青黄草场的旷野中。走出帐房抬头便见沿伸的地平线旋转着阴阳一步一个景。木兰围场是一个泛称,是由御道口牧场(综合)、机械林场(森林)和红山军马场(草场)三部分组成。从地图上看,坝上走向是东南高,西北低,且河网密布,水草丰富。坝上草原为高原草场,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沿坝有许多关口和山峰,最高的在海拔2500米左右。
我们投入坝上的第一个摄影活动就是拍日出。凌晨3点起床,怀里揣几块干粮,便急匆匆的走出了暖烘烘的蒙古包,刚出门身子立刻被寒气包裹起来。大场上4辆越野车正开着大灯招呼着我们。开车的小伙穿上了皮衣。约摸行驶了半小时,车子便在喇嘛山的背面山脚停了下来。领队清风老师催促大家检查摄影装备,特别叮咛不要忘了三角架。于是,我们一个个负重约有二三十斤,顶着头灯,沿着没有路的陡峭坡开始攀登。这是一条通往主峰的近路。人的双脚费力的踩在流沙碎石上,有时还会出现迈一步退滑两步的情况。队伍很快拉开了距离,五步外只能听得彼此的呼唤声,早已望不见了前方人的身影。群里的户外爱好者早于我们20分钟登上峰顶,在选好摄影位置后,又回来接应我们,帮助我们拿相机包扛脚架。等到所有人在高低不平的石崖上安好脚架,有余力回顾四望时,天仍然一片漆黑,无法分辨地貌,只能感觉到附近的同伴悠着呼吸在静静的守候。此刻人身上在爬山时产生的热量已经消失,峰顶拂晓的寒气直逼,穿着抓绒的冲锋衣就好像穿着单衣般轻薄。顺着灰蒙蒙的山脊朝下看去,只见在峰岭叠嶂连绵的洼地道上,已经停放了20多辆汽车,打开远光灯首尾衔接,游龙般展开双翼,照送着摄影者们从谷底登山拍摄日出。
凌晨5时许,东方出现了鱼肚白,一抹淡淡的朱红色越过厚厚的云层,渐渐的渗透开来。此时东边雾气笼盖四野,眼前仍是漠漠苍穹。在石崖草坡上,先后到来的各路人马,陆续将脚架横向摆开。人们互相挨着,抄着南北方言打着招呼。从这里向东可以拍摄日出和远山。草原的青黄净色就在几分钟时间里一下子鲜亮了起来。在早晨低气温的光线照射下,我们欣喜发现在相邻的山顶上,已经有了百十人站立成围屏,正在等候拍日出。摄影者们身着五颜六色御寒服饰,相守在连接天野的峰途中。今天阴天,云层较厚,日出过程的光彩射放显得有些无力,但是老天爷还是眷顾了摄影者的苦心,在千山万岭的的期盼下,仍能收获到酒红色的日出景观。这情景正如宋代杨万里诗中所描绘的:“散云作雾恰昏昏,收雾依前复作云;一面金红大圆镜,尽销云雾照乾坤。”
百花草甸,最炫金秋
对于摄影者而言,最让人心动的秋图还是希望来到坝上拍摄。夏末至深秋的坝上,错落的林草不时变换着色彩。金黄与棕色辉映,深绿与火红相间,五彩斑斓,构成了“中国最美的秋天。”听导游介绍,影视基地一带的草甸子到了夏季也能与秋媲美。那时草原上一派生机,百花盛开,每隔十几天换一茬花种。您今天看到的是黄色,过十余天也许就是粉色、红色。每一茬总以领衔花种为主要色调,其余各色陪衬其间。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在大甸子和山坡上编织出一块块五彩缤纷的地毯,聚成一朵朵扑朔迷离的彩云。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衬托着喧闹的百花世界,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油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当我们怀揣着这首古诗亲临草原时,才会感觉到诗意的恰如其分。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我们,在这里能够体会到古诗描写草原场景的精髓,这正是一首诗歌与读后感相结合的、难得的完美收获。江南群画者沙利老师曾是内蒙兵团的知青,他一生中有十年的大好青春交付给了草原。到了坝上,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他话儿便多了起来,一路上他能准确的辨认或讲解草原上的各种农作物、林木草色以及他们的生长周期和用途,还热心指导摄友广开视角,合理构图,利用好逆光,巧用手动挡抓拍即景。